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送别多在晚上,古典学中其例举不胜举。亦有在早上及白天.但毕竟是少数。诗贵含蓄,对含蓄诗作的时间领会不可拘泥。  相似文献   

2.
李益送别诗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益是中唐时期较有影响的一位诗人之一,以边塞诗著称当时,是中唐杰出的边塞诗人,而他的送别诗在当时也广为流传。送别诗是唐诗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益送别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写征戍使边的,主要反映诗人立志于抵御外患,安国保民的豪迈情怀,另一类是写思乡送远的,这类诗在李益的送别诗中占的比重较大,它反映了诗人细腻诚挚的情感。李益送别诗情因景生,景由情出,含蓄蕴藉,意境深邃,语言清新自然,质朴无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在当时独标一格,罕有其匹。  相似文献   

3.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诗人,他不仅创作了大量雄浑豪迈的边塞诗和委婉含蓄的宫怨诗,而且还创作了大量内容丰富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诗人一生坎坷,忧伤感是其送别诗的基本格调.王昌龄的送别诗多方面地展示了诗人的生活和心灵,表现了他的忧伤之情、真挚友情、高洁情操、归隐之情和诗人奋发向上的壮志.王昌龄的送别诗以他独特的风格,丰富了唐诗的表现力,从而成为唐诗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  相似文献   

4.
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誉王实甫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可见,王实甫作品的语言极为后人所推崇。《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长亭送别》一折更是情境交融,“情由景生,境由情现”,因而有人称之为“诗剧”。在这一折中,作者的典故运用也很有特色,有的借前人诗句抒发感情,有的用神话故事显情达意,或直引,或化用,使语言灵活多变,含蓄深沉。  相似文献   

5.
王莉 《天津教育》2022,(5):64-66
<正>我国的古诗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文化遗产,古诗源远流长,历经千年历史长河的洗礼也不褪色,至今还发出耀眼的光芒,古诗词韵律优美,用词精炼,表达含蓄,极富画面感。小学语文是学生打基础的科目,教材中有着大量优秀的古诗词,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实现传统文化传承,是教师需重点关注的课题。学习古诗词有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相似文献   

6.
送别     
正"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凄迷阴柔的歌声哀而不伤,声声表达着送别时人与人之间长久以至永远的情感。人的一生,要经历过多少次送别?这个话题是那么地久远,它似乎不在幼儿教育的范围之内,但是,一件小事,一次送别的经历却被定格在记忆深处的某个角落,回忆着、美好着……在某年某月的一天,幼儿园里来了客人老师。这位客人老师有点特殊,因为她从很远很远的延安来,还因为她要在  相似文献   

7.
冰心先生走了,此前,萧乾先生走了,走得都很平静;可是,给我们的感觉,却是轰隆轰隆两声巨响,宛如擎天柱轰然倒下,响得不得了,连心都在跟着震动。冰心先牛走人走的是一个人,可是,她说过:叶圣老活着她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叶圣老走了她便是万人之上了;如今,万人之上的也走了、万人之上仿佛一下手空出来一大节,大得没了边。冰心先生走了,正如巴金先生说过的,冰心先生是“五周”新文学运动的最后一位元老。此话极准确。冰心先生恰恰是在“五四”运动时走上文坛的,当时她19岁,是个大学生,写了一篇“五四”学生运动目睹记。如今…  相似文献   

8.
送别     
正6月23日晴送别,也许对你来说并不陌生。它是一杯咖啡,苦苦的,涩涩的。它也是一首歌,记载着忧伤的旋律。记得那是在沈阳的弟弟家,马上就要回阿城了,可是在回阿城的前一天,我却和弟弟吵架了。那一天,我弟弟在写暑假作业,有一道题他不会做,所以就问我了:"姐姐38-10是多少啊?"我故意和他开玩笑:"嗯,等于18。"我弟弟看了看答案毫不犹豫的填上了。我也没有在意。到了晚上的时候,姑姑检查  相似文献   

9.
送别     
弟弟要去杭州补习。小孩子长这么大第一次独自出远门,我现在的心情似乎更接近于一个母亲送自己心爱的小儿子出远门:不舍。昨晚,我埋头为弟弟整理行李,满满一行李箱的书,让人看了就心疼站在身边的这个男孩子。一边收拾,我一边对弟弟说:“你啊,在学校里要认真读书,不准和别人打架,不准和老师顶嘴,不准在别人面前哭,有事情要记得打电话给我……”我的家,一家六口,父母长年经商  相似文献   

10.
送别     
快走吧,孩子,别回头看我脸上的泪珠。我本来并不想哭,可终于还是忍不住。我真应该微笑着,送走这些雏燕、小鹰。快走吧,孩子,让欢乐和幸福在你们身边永驻。我真的好高兴,看到你们成为一个小学生,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和学会做人。可我又很难过,从此以后再也不能抚摸你们的小脑瓜……  相似文献   

11.
送别     
长春开往丹东的606次列车开始检票了。在拥挤的人群中,我把母亲送到检票口,便不得不停止继续送行的脚步,不得不与母亲挥手告别了。望着母亲背着沉重的包裹艰难地行走在人群中,望着母亲那瘦弱、微驼的背影渐渐远去,回想起几年来家庭生活的不幸遭遇,我无法抑制内心的酸楚。刹那间,辛酸的泪水夺眶而出……母亲此次前往丹东是去看望生病的姥姥。时值阳春三日,春意融融。可母亲脚上穿的还是深冬的常穿的旧棉鞋。这令早已穿上皮鞋的我,内心十分不安。我知道,母亲为了供我读书,为了维持多灾多难的家庭,省吃俭用,朴素的衣着已不能再…  相似文献   

12.
送别     
盼望已久的调动通知终于送来了。手捧这张薄薄的纸,不知怎的心里竟没有一丝的激动。在此之前,早已在心里把接到通知时的情景设计了好多种,可就从来没想到临了却是这般的平静。学校的同事和乡政府的几个朋友为我举行了一个欢送会,说了许多勉励的话,可究竟是些什么话我却不记得了,因为那晚喝了许多人敬来的酒,醉了。第二天一大早马帮就来了,是来帮我驮送行李的。赶马的人很麻利地把我要带走的包捆在马背上。和朋友们一一握完手,我们就准备出发  相似文献   

13.
送别     
唐朝的某一天,黄鹤楼,两位书生模样的人执手相对,谈兴正浓。他们便是李白和孟浩然。李白眼含热泪说:“孟兄,你我相交多年,相聚总是匆匆。原想这次相逢要好好叙谈几日,不料今日又要离别。唉……”随着一声叹息,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孟浩然亦是两眼通红,“李兄,多谢你连日来的照顾和指导。今日,我因一些琐事要到扬州去,虽是小别,小弟也是于心不忍,但愿重逢之日不远。”言罢,也是一饮而尽。向远处的江面眺望了许久,李白深有感触地说:“今日天气晴朗,到处花香四溢,真可谓春花烂漫。在这样的日子里,你我本该吟诗作对,尽性游玩。想到孟兄即将离去,…  相似文献   

14.
送别     
正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送郭司仓王昌龄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名师赏析古人因交通、通信不便,亲人友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特别看重别离,也特别珍视这份至可宝贵的情谊。在离别之时,他们或折柳相送,或设酒饯别,或吟诗留赠,因此离愁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常见  相似文献   

15.
送别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那年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黄鹤楼畔繁花似锦。黄鹤楼上,李白正在为即将去扬州任职的好友孟浩然饯行。两人相对无  相似文献   

16.
送别     
一连下了几天雨,天气还是非常的闷热.即使是在室外,也像呆在浴室里一样,又闷又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  相似文献   

17.
送别     
冬天的一个上午,下着大雪。白茫茫的雪,给大地带来一丝神秘。我和小伙伴骑车到广场玩,只见一辆绿色客车停在那里。看来是快发车了,送行的人们纷纷和亲人告别。其中,我注意到一位老人和一位带着孩子的阿姨。  相似文献   

18.
送别     
1995年,父亲送我到城里读中学。我们父子俩背着行李步行到了乡镇,站在路边等进城的中巴车。父亲说:“我不跟你一起进城了,进城车费要四元,到学校车费又是一元五,往返就是十一元,太不值得了。”  相似文献   

19.
送别     
你轻轻,吹响一片绿叶又默默,捧起一汪泉水你回首——山村已隐入云端我前行——朝霞已染红天际你说:路,不知有多远呢我说:再远,也在你脚底青山,越走越矮脚印,越走越密  相似文献   

20.
送别     
今天,听说乐乐大哥和大嫂就要走了,我急得哇哇大哭,因为我真的不想让大嫂走。大嫂很疼爱我,我希望能想个办法留住她,可惜已经没时间了。大家把乐乐大哥和大嫂送到了火车站。我们每个人都拎了一件行李,乐乐大哥手里的包最大,比大石头还要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