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工作者要想奉献给受众以精品,首先就必须有精品意识,弄清什么是新闻精品,精品的涵义和特征是什么。从目前报刊上已发表的文章看,对新闻精品的认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精者,经过反复提炼产生的精华也。精品:精良的物品;上乘的作品。新闻精品的特征主要有:一是导向正确,意义重大,新闻价值高之作;是权威性、指导性、吸引力、感染力的统一之作。二是精心采写、  相似文献   

2.
没有精品意识,难以创造经典作品;没有经典作品,难以打造精品报纸。与一般的新闻作品相比,新闻精品不仅在题材上、写作上应该非同一般,其社会效果以及在新闻业务方面的效应,甚至在新闻队伍建设、新闻事业发展上,更是非同寻常。  相似文献   

3.
郑明欣 《青年记者》2007,(3):112-112
新闻精品是具有一定思想内涵,融新闻价值、实践价值和欣赏价值于一体的优秀新闻作品。要打造新闻精品,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创新意识,增强新闻敏感,搞好新闻策划,扣紧时代脉搏,反映重大主题,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新闻精品。  相似文献   

4.
没有精品意识,难以创造经典作品;没有经典作品,难以打造精品报纸。与一般的新闻作品相比,新闻精品不仅在题材上、写作上应该非同一般,其社会效果以及在新闻业务方面的效应,甚至在新闻队伍建设、新闻事业发展上,更是非同寻常。  相似文献   

5.
怎样把文章写得丰满、厚实、有深度,让读者有看头,看后能解渴,实在是新闻精品写作中一个不容忽视、值得探究的问题。 写出深度,就要善于根据事物的特点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 文章写得是否深刻,同选择题材、提炼主题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般说来,题材和主题重大,内容丰富,文章容易写得有深度。荣获1997年度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通讯精品《在大海中永生》,写的是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无疑题材十分重大。据作者何平、刘思扬介绍,如何通过骨灰撒放这一特定场景,写出邓小平光辉的一生,抒发人民对小平的情感,颇费了一番心思。他…  相似文献   

6.
"新闻精品战略的提出,是本世纪中国新闻界提出的最具魄力的口号之一,也是最具实际价值与意义的重大举措之一。"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海贵这样评价新闻精品战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网络的巨大冲击,任何一家平面媒体都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实施新闻精品战略,做出精品文章,打造精品栏目,创造更多吸引读者眼球的"卖点",以此提升传播效果,扩展生存空间,成为众多媒体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可以说,精品是媒体立于不败之地的"金字招牌"。  相似文献   

7.
金震茅 《视听界》2004,(3):60-60
什么是新闻精品?新闻精品是指那些思想精深、价值重大、制作精良、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作品,是权威性、指导性、新闻性和可听(看)性完美结合的作品。实施精品战略,是广播电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和基本要求。写出具有时代精神的新闻精品,不仅是受众的需要,更是时代的呼唤。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时代,为记者采写新闻精品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可为什么还会出现新闻精品难觅的现象? 首先,市场化经济大潮对新闻单位和记者产生较大影响。现  相似文献   

8.
精品,《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上乘的作品”。新闻精品,当然是指质量上乘的新闻作品。树立新闻精品意识,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新闻精品。  相似文献   

9.
反映社会普遍关注 的主题,并引起一定的社 会反响是许多新闻工作 者孜孜以求的。观察近几 年我国和省内一些新闻 精品发现,一个“借”字经 常能出奇制胜。 一、重大主题“借”事 件 新闻是“事”学,善于 把反映重大主题的非事 件性新闻“化”成事件性 新闻往往能产生新闻精 品。依艾丰的话,“吃老百 姓的饭,想总理的事”、 “生活中找点子,理论上 找答案”。 为什么这么说呢? 新闻重在发现,但是 必须看到:新闻发现不同 于科学发现,它对客观事 物的规律性的揭示应当而且必须是通过对新鲜事物的客观报道来体现的。新闻界最忌的文章…  相似文献   

10.
新闻要生动而准确地记录和宣传我国发生的深刻变革,热情为时代讴歌;要不断提高质量,多出精品,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必需。创作精品,是广播工作永恒的主题。什么样的新闻作品才是精品呢,专家们概括出五大条件:导向正确,意义重大,表现完美,制作精细,效果突出。这其中蕴含着的最主要的条件,无疑是其所具有的思想性、时代性,于是我们说———把握时代脉搏,是实施精品战略的首攻制高点。新闻是记载现实,反映时代的,是历史的缩影,是时代发展变迁的记录。但历史证明,所有的现实的记录未必都能历久,只有那些踏准时代足音,表现时…  相似文献   

11.
张泽勇 《新闻前哨》2003,(12):57-57
第十七届中国地市报新闻奖评选共收到言论作品169篇,其中一等奖15篇,二等奖57篇,三等奖47篇,这次获奖的作品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题材重大。如申办奥运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召开党的十六大等。许多新闻单位围绕重大题材,开掘精品。因此,这次获奖言论作品中,重大题材占了不小的比例。  相似文献   

12.
一个企业,依靠出“名牌”产品占领市场;新闻媒体,依靠“精品”新闻赢得读者。为出更多的精品佳作,笔者认为记者要苦练几手“绝活”,主攻“四抓四求”。抓重头求分量重头新闻至少应具备这样的特征:对全局有重大影响,在社会上有强烈反响。这种新闻或者最先向社会提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大问题,或者最早提出一  相似文献   

13.
每名记都希望自己能轻轻松松写出新闻精品来。在新闻越来越重质的今天,都在为创出精品成为“无冕之王”而不懈追求。毕竟,新闻精品影响力大,一篇精品的影响力超过成百篇、上千篇的普通作品。但创新闻精品绝非易事,光有美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笔从事新闻写作多年,悟出一点创精品的道理,那就是记要舍得做“无用功”。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基本观点,论述了什么是新闻精品问题,以及新闻精品必须具备的几个基本特征,即舆论导向正确;题材重要;报道及时;内容真实准确;信息量大;内涵丰富;报道角度新颖;形式生动活泼,语言简洁明快。  相似文献   

15.
在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长沙晚报记者采写的消息《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获消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经过精心打磨雕琢的新闻精品,也是一篇催人泪下的新闻精品。这篇消息具有以下特点:用心发现深挖题材“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新闻界老前辈郭超人说过:别人看  相似文献   

16.
安宇 《新闻传播》2004,(8):47-47
在一些人看来,所谓新闻精品,不外乎是新闻作品被评上哪一级“好新闻”。其实这种观念给我们多出精品、全面提高新闻质量带来很大误导——就“好新闻”而抓新闻,忽视一般性的新闻基础工作,这很容易将新闻工作引入狭隘的新闻功利的泥沼。  相似文献   

17.
郝娜 《记者摇篮》2010,(7):16-16
精品新闻,就是精心采访、精心写作、精心编辑出的好作品。成功的采访是写出好新闻的基础和前提。业内人士有“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之说,可见采访是写出新闻精品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8.
毕锋  王晓 《新闻三昧》2006,(12):10-13
新闻精品,主要是指导向正确、意义重大、提法准确、编写精细、制作精良、效果突出的新闻作品。多出新闻精品,是时代的需要和广大受众的呼唤。如何成就新闻精品,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可循吗?2005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海拔4161米:总理跟我们合影》的作者毕锋和他的同事王晓,在对16年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进行全面梳理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源自报纸、通讯社类的所有特等奖、一等奖及部分二等奖获奖作品的写作背景、写作技法和成篇历程,力图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相信这篇文章对追求新闻精品的有志记者会有启发。  相似文献   

19.
由山西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新闻研究》在2012年第2期上刊载蒋剑翔同志撰写的《关于对新闻精品的一些认识》(以下简称《认识》)一文中说:"打造新闻精品"似乎成了当前新闻界的口头禅。然而,深究下去,什么是新闻精品,有没有新闻精品,如何打造新闻精品,对于这些问题,长期以来在理论界、实践界似乎都还比较模糊,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20.
许建俊 《视听界》2012,(1):106-107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新闻从业者被纷繁芜杂的信息所围困,面对报道线索繁多却难求独家、报道时效增强却难求精致这一客观实际,记者怎样排除干扰,沉下心来,做出题材重大、角度新颖、立意高远、制作精良的新闻精品?笔者从1994年开始涉猎电视新闻创优,18年历程得出一个结论:除了信心、耐心、悟心,创优并无捷径可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