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杨震的思想观念是我们观察东汉中期社会文化背景的极佳标本。具体说,第一,东汉中期经学繁盛与杨震的经学修养恰成对应;第二,东汉中期士风高涨与杨震的名节意识正可应和,杨震的思想观念契合于当时的文化大背景。  相似文献   

2.
梁阁亭 《课外阅读》2013,(14):56-57
东汉时,荆州刺史杨震听说王密德才兼备就征召他,举荐他为"茂才"。经过升迁,杨震做了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原来由杨震所推荐为茂才的王密现任昌邑县的县令。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王密深夜一人前来拜  相似文献   

3.
<正>杨震是坚持操守的东汉名士、清正廉洁的布衣宰相。有一年,杨震赴任东莱太守,途中必须经过昌邑(yì),而该县县令王密正是杨震一手提拔的官员。这天,杨震来到昌邑县。王密得知恩师光临,无比高兴。他为了报答杨震的提携(xié)之恩,特意在夜深人静之时带着黄金十斤来到驿(yì)馆,献予杨震。杨震脸色一沉,严厉地说:"你和我是故交,我深知你的为人,你怎么却不了解我的为人呢?"王密说:"现在是深夜,不会有人知  相似文献   

4.
《后汉书·杨震传》中有—个故事:杨震赴东莱郡上任太守的时候,途经昌邑。杨震当年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正好是昌邑令。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王密“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后遂“愧而出”。  相似文献   

5.
《新作文》2006,(3)
东汉名臣杨震,到东莱当太守时经过昌邑,曾受过他推荐的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来访,以十斤黄金相赠。杨震不受,王密就说:“暮夜无知者。”杨震怒道:“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愧然而退。后人遂称杨震为“四知先生”。杨震一向为官清  相似文献   

6.
廉洁奉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虽贪官甚多,却也不乏廉吏。东汉时的杨震就堪称廉吏。杨震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时人誉为“关西孔子”。他五十岁才登仕途,渐迁为东莱太守,上任时途径昌邑,县令王密以前曾得到杨震荐举,乃于夜间怀  相似文献   

7.
杨震拒金     
《红领巾》2008,(5):22-23
东汉人杨震经常向朝廷举荐人才。他发现王密才华出众,便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后来,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王密得知后前来拜访他,并拿出一大笔钱,要感谢他的举荐之恩。  相似文献   

8.
《说文》释语所见"仆倒"类常用词有"仆、僵、顿","仆、僵"始用于战国后期,"顿"始用于西汉;从东汉文献看,"仆、僵"是最常用的"仆倒"义动词,使用频率既高,用法且多,"顿"虽少有用例,但"仆倒"义已成熟,可作为"释语"使用;"倒"的"仆倒"义见于西汉,到东汉也只零星使用。《说文》"释语"中的"仆倒"义常用词与东汉文献所反映的情况高度一致,因此,从《说文》"释语"关照东汉常用词系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刘斐 《天中学刊》2012,(1):87-89
河南安阳发现所谓"曹操墓",并以出土的"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石牌为直接物证。有学者据后世文献中多次出现的"常所用"一语以证明石牌的真实性。我们认为,只有在东汉末之前的文献中发现了"常所用"单独连用的语例才能证明该石牌为东汉末之物。然而据我们考察,在东汉末之前的传世文献中尚未发现"常所用"单独连用的语例,故此石牌应非东汉末之物,进而推断安阳古墓也非曹操墓。  相似文献   

10.
近览几则古贤留子孙以美德的史料,颇受教益. 东汉廉吏杨震,虽身居官位,但子孙却"蔬食步行".朋友劝其置办点家产留给子孙时,杨震却不以为然地说:"我的家人让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作为我留下的遗产,不比钱财更有用吗?"杨震有5个儿子,他死后,留给儿子们的遗产不是钱财,而是为官要廉洁奉公的精神.此举同"暮夜却金"一样,名载青史,广为传颂.  相似文献   

11.
谷峰 《中国语文》2015,(3):230-239,287,288
一般认为"都"的演变路径是:名词"城邑"义→动词"聚集"义→全称量化副词→加强语气副词。有些学者认为副词"都"演变方向是:语气>量化,理由是东汉语料里"都"有语气用法,它的出现早于量化用法,汉魏六朝时期副词"都"的语气用法占多数,量化用法占少数。然而本文核查了以往研究中常引的例句,发现这些被认为是语气副词的"都"其实是量化副词。东汉的43种语料中"都"没有语气用法。语法史研究应该借助分布搭配、前后文、异文、异译、梵汉对勘等多种资料复原古人遣词造句的用意,不能凭现代人的语感臆断。  相似文献   

12.
东汉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清白吏杨震,曾于华山脚下多次设馆授徒,时间达20 余年,弟子达3 000 多人。他乐教不倦,学识渊博,师德高尚,时人尊称为“关西孔子”。  相似文献   

13.
"假借"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出的汉字六种造字方式之一,但历代学者对于"假借"究竟是造字之法还是用字之法众说纷纭。要判断假借是造字法还是用字法,就要从许慎所举的例字来了解假借的含义,要从"字"以及"造字法"和"用字法"这三个概念中了解历代学者对于假借定性的分歧所在。还要了解假借如何造字,以及假借造字的优点和意义。从而对假借是用字之法还是造字之法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东汉的杨震先生不大敢做贪污想.杨市长去东莱任太守,巨野县县长王密赶忙越过县界来迎迓,把杨市长安排到自己的地皮上视察工作,夜半时分,王县长"走夜路",敲门来汇报工作,顺便把密码箱呈上来,杨市长不肯收,王县长于是就"劝说":"一点小意思,不成敬意,更何况这三更半夜的,没谁知晓."  相似文献   

15.
董文玉 《现代语文》2006,(5):127-127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以"十三经"为代表的儒家典籍是法定的经典."经"在周代的铜器铭文中即已出现,为"经营"之义.关于儒家经典被称为"经"的原因,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经,织也."清段玉裁进一步解释为:"织之纵丝谓制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三纲五常六艺谓之天地之常经."这里认为经为事物之根本.东汉班固在<白虎通艺>中说:"经,常也."认为经为常,是常道,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儒家典籍之所以称为"经",是因为认为它们是永恒的真理,它们所包含的道德伦理观念、价值体系等也是不变的,是社会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6.
邺城自春秋齐桓公筑城以来,历经战国、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齐、直到毁于大象二年(580年),先是作为侯都,进而成为王都,最后成为帝都。东汉末年曹魏政权在邺建立,此时"建安文学"应运而生。邺城的繁华造就了文学的成就,具有代表性的"三曹"、"七子"就是在此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三礼"之名始于东汉郑玄,涵盖了《周礼》《仪礼》以及《礼记》,主要是礼节、礼仪和礼貌方面的教育,也是小学德育中较为重要的内容。良好的"三礼"活动能够强化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个人品格,协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生活观以及人生价值观,可以指引学生走向健康的学习生活道路。  相似文献   

18.
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不仅是医学家也是思想家。他一生行医济世、治病救人,他的《伤寒杂病论》成为医学经典。他坚持勿求名利、众生平等、追求真理的"仁爱"观,高尚的人格,精湛的医术,博大精深的"仁爱"思想不仅成就了"医圣"之名,同时对后世医学家优秀医德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仁爱"思想在当今仍然具有时代价值,弘扬张仲景的"仁爱"思想,有利于推动正确义利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东汉王朝的“三绝三通”西域,虽然是东汉与北匈奴军事较量的结果,然而其与“羌祸”也有着密切的关联。正是由于河西、湟中、陇右的羌族起义,直接影响了东汉王朝对西域的经营。“羌祸”对东汉王朝“三绝三通”西域的影响,深刻揭示了西域与河西、湟中、陇右的战略关系。  相似文献   

20.
《汉书》中的"宣汉"意识实质是迎合当时东汉政权的史学阐释。随着"汉书学"的形成与发展,《汉书》宣扬本朝历史的著史旨趣为南北朝史家所沿袭,修史宣扬功业在南北朝时期成为统治者与史官的普遍认识,北朝侧重于宣扬当代,南朝侧重于饰讳王朝更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