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表述与含义在现象学的语言分析中属于奠基于直观行为之上的客体化的符号行为,客体化行为使意识具有了意向性特征,即指向对象并构造对象的功能。胡塞尔对表述和含义的现象学分析表明,任何一个表述都可以区分为表述的“物理一感性显现”、“含义意向”和“含义充实”。表述从单纯的感性感知转向语词表达的符号意识,通过含义意向与含义充实的行为相互融合为符号意识中的复合行为,并通过这些复合行为,既构造出作为直观表象的物理现象,又构造出在意指中被意指的对象即含义。  相似文献   

2.
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现象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奠基工作之上,海德格尔重新向存在发问,使现象学发生了解释学转向,由此终结了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开启了普遍的现象学存在论,在哲学史上实现了思想的“移居”.这意味着现象学的主题、方法和思想路向在海德格尔与胡塞尔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殊与差异.澄清现象学的解释学转向是理解海德格尔哲学及其对胡塞尔现象学批判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胡塞尔现象学的实证科学批判进路主要是为了完成现象学如何为具体科学进行奠基的任务。同时,胡塞尔也在这条进路中对自然主义、客体主义、经验主义、实证主义进行了批判。纯粹逻辑学为科学奠基的《逻辑研究》时期、区域本体论为科学奠基的《观念》时期以及生活世界为科学奠基的《危机》时期这三个阶段展示了胡塞尔现象学的实证科学批判进路。  相似文献   

4.
主体和语言的关系是西方哲学长期探讨的重要主题。文章分析了语言在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和德里达的现象学哲学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揭示了其中作为支配语言行为的意识主体逐渐消解以及语言作为本体逐渐取代意识主体的特征,说明了现象学运动中语言的本体论地位不断提高的特征体现了现代哲学力图克服形而上学二元论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主体和语言的关系是西方哲学长期探讨的重要主题。文章分析了语言在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和德里达的现象学哲学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揭示了其中作为支配语言行为的意识主体逐渐消解以及语言作为本体逐渐取代意识主体的特征,说明了现象学运动中语言的本体论地位不断提高的特征体现了现代哲学力图克服形而上学二元论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在胡塞尔现象学中,语言分析是意向分析的准备工作之一,语言与意向性、现象学还原、主体间性和生活世界等现象学问题都有紧密关联。这些关联包括:第一,语言与意识一样,也有指向性、构成性和发生性等意向性特征;第二,语言也需要现象学还原,以通达本质;第三,语言是主体间性构造的要素;第四,语言参与了生活世界的构造的全过程。总之,语言贯穿于胡塞尔现象学诸问题之始终,正是凭借语言,我们才有可能把握意识的本质结构。  相似文献   

7.
胡塞尔现象学认为意识的本质在于构造对象的能力,对象即意义。感知、图像意识和符号意识作为构造对象和意义的客体化行为,它们之间既有相通又有相异。感知中的意义与所指对象是重合的,两者之间具有本质的必然联系。图像意识中的意义与所指对象具有某种相似性。符号意识中的意义与所意指对象的关系是完全外在的、偶然的。  相似文献   

8.
伟大的现象学家胡塞尔早期是由布伦塔诺引领走上哲学道路的,但后来他毫不犹豫地批评了老师含混的表象概念,同时提出客体化行为的概念,并认为客体化行为才是意识体验的基本意向性结构。自此,胡塞尔继承并完善了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完成了早期对意识意向性的探索,这为其从早期描述心理学转向行为现象学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9.
意识分析是胡塞尔现象学大厦的基底,对意识分析理论的梳理是理解胡塞尔现象学的钥匙。胡塞尔在其早期著作《逻辑研究》中,对意识的概念进行了静态疏解,在时间意识中建构起意识的同一,明确了意识的奠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在刚刚完成胡塞尔的《关于内时间意识现象学教程》的出版后,就向他的马堡读者声明,胡塞尔在对时间的分析中毫无新意,如果这是一种对胡塞尔时间意识描述分析不忠实与不尊重的评述,那么德里达直接宣称,从现象学内部的他者与时间这两个视角可以使得意识现象学动摇并坍塌的说法则更加令人怀疑其草率。德里达究竟有没有很好地理解胡塞尔时间观?目前国内学界对这个问题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本文旨在通过德里达的《声音与现象》与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的文本之比照与探究,重点讨论德里达对胡塞尔时间意识学说的解构是否成功。  相似文献   

11.
《逻辑研究》被看作是胡塞尔现象学的开山著作,是现象学运动的真正起点。“意向性”作为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概念,是现象学研究“不可或缺的起点概念和基本概念”。对《逻辑研究》第五研究中的“意向性”概念进行一翻梳理,并重点阐释意向性何以可能以及意向性概念提出的理论意义,阐释主体性与意识对象的客观性之间的关系,是研究胡塞尔现象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李树英 《中国德育》2006,1(8):87-90
现象学哲学产生于19世纪末。德国哲学家胡塞尔(1859-1938)是现象学哲学运动的发起人。现象学旨在描述那些使意识得以思考意识之外的物体的意识结构。这样的研究需要将所有的外在事物排除出去(按照胡塞尔的说法,就是“将它们括弧起来”),对意识的内容进行思考。这种描述方法被胡  相似文献   

13.
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意义、含义、对象、意向相关项以及观念常常可以通用,但它们之间又有细微的区分。含义适用于语言逻辑分析,意义适用于意识行为分析。意义可以是感知的内容,也可以是单纯的意向对象。意向相关项是意义在意识行为中的推广,它偏重于意识中的表象而不是实存的感知对象。作为表象的意向相关项由对象核和规定性内容两部分构成。意向相关项的意义主要指决定表象展现方式的规定性内容。对象核是意识行为中不变的最高属,它以观念和含义的方式在语言中得到表述。  相似文献   

14.
胡塞尔现象学是一门意识哲学,而内时间意识是诸意识形式中最基础的一种。在《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中,胡塞尔通过细致的分析,完成了对内时间意识之基本结构——由“滞留——原印象——前摄”共同构成的“现在域”——的描述,并且由此回答了奥古斯丁与布轮塔诺留下的“时间难题”。  相似文献   

15.
现象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方法,其核心是现象学还原和本质还原。由于现象学创立者胡塞尔本身师从于心理学大师布伦塔诺,加上现象学本身是一门研究意识的科学,这使得现象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6.
现象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方法,其核心是现象学还原和本质还原。由于现象学创立者胡塞尔本身师从于心理学大师布伦塔诺,加上现象学本身是一门研究意识的科学,这使得现象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7.
现象学视域中的知觉理论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胡塞尔的意识知觉阶段、梅洛一庞蒂的身体知觉阶段和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阶段。以克服或超越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局限性为目标,梅洛一庞蒂对胡塞尔的意识知觉进行了修正和完善,杜夫海纳则创造性地综合各家优长之处,将现象学的知觉理论推进到了美学领域。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为现象学美学的研究奠定了哲学基础,提供了研究和分析方法,这也在审美知觉理论上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18.
德里达《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引论》是研究胡塞尔历史现象学的最重要文献之一,他首次把胡塞尔有关历史认识的现象学理论称之为历史现象学;首次论证了胡塞尔从发生现象学到历史现象学转向的内在逻辑必然性;首次从先验的历史本质结构(历史本体论)、"之"字形方法(认识历史的方法)和先验理性目的论(历史目的论)等方面阐释了胡塞尔历史现象学。德里达对胡塞尔历史现象学研究对象(先验历史本质结构)纯粹性的尖锐质疑,对历史现象学基本方法"之"字形方法可行性的重重疑虑,对胡塞尔历史目的论中理念的无限"推迟"或"延迟"的新阐释,尽管已经偏离了胡塞尔历史现象学的主旨,但对胡塞尔历史现象学仍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引论》是胡塞尔历史现象学的一个不折不扣的论纲。  相似文献   

19.
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科学具有哲学与具体的事实科学双重层面上的含义,作为一门严格科学的哲学特别是现象学,必须具有严格性和彻底性的自身要求;在事实科学层面上,科学可以被分为精神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方面,而作为严格科学的现象学具有为事实科学奠基的任务。在胡塞尔看来,当代科学的危机预示着理性和主体性的危机,他认为应该通过生活世界理论和超越论的主体性的构造成就,为科学的有效性问题提供论证,并由此实现超越论的现象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20.
胡塞尔对现象学整体的说明,不光是逻辑与数学在知识上的厘清,或甚是意识本质面的先验科学,更是一种纯粹的本质科学.它为所有的科学知识提供本质性的建基工作.所有呈现在意识里的东西都可以被现象学加以研究.胡塞尔发现整个哲学似乎都被这门现象学的科学包含在内,或根基在它身上.现象学的"本质直观"需要从此时此刻的个别经验所发生的经历,转向本质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