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精神。文化精神引领思想变革,思想变革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变革。其中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汇,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现代化观念、现代化精神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精神在中华大地上互动交融的过程中得到扬弃与发展,并逐渐融为一体,成为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精神。其中马克思主义是理念,中国传统文化是根脉,现代化精神是方向。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德育的鲜活内容,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既能为学校德育教育提供丰富的精神内涵,又能为构建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思想体系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中华经典诵读、传统文化进课堂、德育工作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等方式弘扬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基于现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其发展中进行考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前提与旗帜下培育;必须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渊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合理因素进行充分发掘与提炼;在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培育,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根基。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化三种文化交汇融合的产物,是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前提。中国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需要从宏大的人类文化坐标域审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土壤、精神内核、发展向度等,探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成路径,建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先进外来文化为借鉴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5.
优良的传统文化对于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作用:一是在政策决策和施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民本思想对政策决策的影响、"和"文化对提出双"和"思想的影响、大同社会理想对健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等;二是传统文化可以促进祖国统一,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三是传统文化可以重塑人们的精神生活,引领文化生活;四是传统文化可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效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从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出发,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科学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新定位、基本内涵、现代价值与传承弘扬等内容。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新论断与新思想进一步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繁荣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在展示中国文明形象的同时也为世界发展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强调要加强"四德"教育,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习总书记对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不仅体现了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新时代文化强国目标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其重要使命,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百年文化发展道路。回顾中国共产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百年进程,发现其基本经验在于:高扬马克思主义信仰文化、践行以民为本的价值文化、坚守自我革命的精神文化、坚持民主集中的组织文化。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应在汲取历史经验中继续奋进,坚持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规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价值。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基本内容的每一个方面都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意蕴。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认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小康""、和谐"的价值追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则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传承与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明荣知耻"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发表了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的讲话继承和发展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倡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历史地、辩证地对待中华文化遗产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11.
党领导人大,人大接受党的领导既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世界政治制度发展的必然。党对人大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即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来实现;中国共产党在法治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既是领导党,又是执政党,一身二任,责任重大,惟有来自人民授权的人大对其进行监督,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性。着力培育和发展人大这种监督力量来实现对党的监督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最为可行和有力的。  相似文献   

12.
高校党支部建设与党的先进性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支部是构成党的强大肌体的细胞,是党的基础中的基础。加强党支部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党的先进性建设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和最广泛、最有力的支撑。因此,加强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进一步加深对高校党支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必须进一步加深对高校党支部工作任务的认识,必须进一步探索加强高校党支部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是一个政党的生命力所系、力量所在。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党性修养,是青年党员保持自身先进性与纯洁性的终身必修课,也是我们党不断走向胜利的制胜法宝。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用伟大建党精神滋养青年党员党性,有助于其厚植崇高理想信念、激发强大奋斗动力、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赓续伟大建党精神,锻造青年党员党性,要努力在提高思想认识、深入扎根实践、应对风险挑战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执政党的合法性并不在于执政党的地位本身,而在于执政党广泛的、坚固的群众基础。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血与肉、鱼与水的关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党群关系的状况良好,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否则,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甚至遭受失败。党群关系关乎中国共产党的兴衰。面对新世纪,党要把党群关系作为党的建设的晴雨表,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要求处理好党群关系,保证党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5.
党章与党的先进性关系极为密切:党章规定了党的先进性的基本内涵,党章及其建设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和先进性特征,党章是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性法规保障。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的过程,既是党章建设过程,也是深刻体会党的先进性及其重要性、实践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维护党的先进性和规范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的《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公开发表,对新时期搞好党建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此文不但揭示了我党十八大修改党章的重要性,而且阐述了学习、严守新党章的重大作用,更重要的是指出了学习并严守新党章的原则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7.
党内组织制度的衰落与苏共败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苏共败亡的诸多因素中,党的组织制度的衰败是带有根本性的原因。苏共党的组织制度以高度集权为主要特征,缺乏竞争机制,产生官僚特权阶层,严重损害人民利益,阻碍了观念更新和理论创新。工人阶级执政党必须实行制度创新,建立党代表大会的年会制度,竞争性的选举制度和任期制,有效制衡的监察制度,党代表常任制,中央委员会与地方各级党委会的集体领导制度和民主集中制。  相似文献   

18.
苏共执政后,仍然沿用革命时期的"职业革命家集团"体制,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个人专断盛行;监督机制弱化,权力失去制约;干部队伍近亲繁殖,德才不佳。这导致苏共精英集团思想僵化,不愿改革创新,缺乏引领社会发展的创新理论;丧失信仰,精神懈怠,能力弱化;生活奢侈,腐败盛行,脱离群众,失去先进性。正是苏共精英即"职业革命家集团"向既得利益集团的退化,最终导致了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解体。  相似文献   

19.
共产党党报理论中的“党性”概念是列宁最早提出的。尽管现在这个概念在我国较为流行,但是真正了解这个概念产生时的所指,并按照这个含义运用的,只在历史研究领域。列宁论述党报的党性,是从1903年反对小组习气开始的。列宁明确提出衡量“党性”的标准,是党的纲领、党章(组织经验)和党的策略原则。  相似文献   

20.
本文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关于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些论述,创造性地解决了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和作用,以及党组织自身建设的重要问题,为新时期扎扎实实做好高校党建工作,指明了继续开拓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