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校园欺凌立法:理念、路径与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校园欺凌立法秉持了人身权神圣不可侵犯、谨慎立法和民主立法的三大突出理念.在立法路径上,美国校园欺凌立法经历了先下后上、先内后外、先立后修的基本路径.美国反校园欺凌法案一般涉及法案界定、区域政策制定与运行、区域政策构成以及反欺凌措施等4个板块、11个方面的内容.美国各州的反校园欺凌法案对“欺凌”的界定虽不统一,但基本包括身体欺凌、言语欺凌、精神欺凌、同伴欺凌、网络欺凌等5种类型,且对欺凌的界定标准也在不断细化.美国各州的反校园欺凌法案明确了政府、学校以及教师三大反欺凌相关主体及其职责.美国反欺凌立法机构多次修正相关条款,加大了对欺凌行为实施者的惩罚力度,同时为被欺凌者设定了投诉、正式申诉、调解、法律诉讼等广泛的权利救济路径.  相似文献   

2.
英国中小学校在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行动中,形成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特色.在反欺凌制度方面,英国中小学校制定了校园反欺凌政策,主要涉及政策目标、主体职责、预防策略、上报流程以及处置措施等方面.在反欺凌手段方面,英国中小学校开展了对教职工和全体学生的反欺凌培训和教育,对欺凌者和受欺凌者分别采取不同的干预和教育支持手段.此外,许多学校将学生作为反欺凌的重要力量,通过组建反欺凌团队或同伴互助组织等,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促进学校反欺凌工作的开展.在反欺凌网络体系方面,英国中小学校开辟了学校与家长、社区和社会团体等多方合作渠道.  相似文献   

3.
李朝阳 《比较教育研究》2018,40(3):26-31,38
为了治理校园欺凌,美国从社区、学校、课堂、网络等维度,开展了一系列反欺凌项目.有社区层面的“构建尊重”项目,学校层面的“奥尔韦乌斯欺凌预防”项目与“和平积极应对暴力”项目,课堂层面的“第二步暴力预防”项目,教师的“欺凌终結者”项目,学生的“社会和情感学习”项目与“迈向敬重”项目,以及针对网络欺凌的项目与法案.这些项目提供了“不要嘲笑我”课程、师生课程与手册等内容.各类项目通过建立反欺凌委员会和基金,设立欺凌预防工作小组,营造反欺凌文化,开发反网络欺凌的应用程序与预警功能等途径预防与治理校园欺凌.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 0年代之后,美国校园欺凌的诉讼日益增多.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公立学校是否负有责任,在什么条件下负有责任,应该付什么样的责任成为美国各级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了上诉到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和巡回法院的三个判例进行分析:在格布泽案中,联邦最高法院采纳了实际知情和故意漠视的标准以确定学校是否负有责任;戴维斯案延用了实际知情和故意漠视两个要件,推动了美国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反校园欺凌的政策与程序;科瓦尔斯基案中,网络欺凌成为校园欺凌新形式的代表,该案也提出学校的责任和权力边界的新问题,法院肯定了学校对学生校外不当言行进行干预的正当性与合法性.  相似文献   

5.
在《芬兰基础教育法案》的基础上,芬兰实施了全国性的KiVa反欺凌项目.KiVa项目包含预防性教育的"普遍行为"和制止欺凌案件的"特殊行为".KiVa项目通过建立KiVa项目组和学校项目组网,向教师提供反欺凌培训、设备和材料,改变旁观者角色,向家长提供反欺凌指导,积极解决网络欺凌.该项目还提供反欺凌课程、网络游戏和"反欺凌街道"论坛,有效预防和处理了欺凌行为,增加了对受害者的支持和保护.  相似文献   

6.
英国中小学反校园欺凌政策是英国政府为了遏制与破解中小学普遍存在的校园欺凌难题,通过立法、行政干预、技术支持等手段,促使全国中小学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的治理措施与方案.该政策实施多年后成效显著,201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欺凌行为骤降”.该成效的取得得益于政府立法先行、教育行政部门的技术支持、各校政策制定的因地制宜以及政策内容课程化实施等.但是,就反校园欺凌政策本身而言,尚存一些问题与不足,譬如部分学校的政策内容简单、缺乏激励措施等.  相似文献   

7.
美国20世纪70年代之前,校园欺凌被视为“青少年学生成长的一部分”,未受到足够重视.1999年科伦拜高中枪击案以后,如何通过立法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规制成为美国联邦和各州关注的重要问题.囿于公共教育的州权自治传统,美国在联邦层面至今未制定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律,而是通过《教育法修正案》《民权法案》等法律加以规制.联邦层面的法律规制以事后救济为主,不足以让校方主动采取措施进行校园欺凌的事前预防.在州层面,美国各州通过专门立法对校园欺凌予以规制,在明确界定“校园欺凌”概念的基础上,建构了校园欺凌的预防机制、报告机制、处理机制和协同治理机制.但同时,各州立法在规范学校反欺凌政策、惩罚欺凌行为实施者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8.
加拿大频发的校园欺凌问题引发社会、学界的关注与重视。为防治校园欺凌,加拿大联邦政府和各省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明确教育部、学校、监护人乃至社区的责任,通过多年的干预和治理,省政府分配权责、学校全纳支持以及社区的协同共进,校园欺凌防治成效斐然。完善的政策法律体系建设、系统的治理方略和多元主体的参与是其防治校园欺凌的主要经验。给予我国的启示:应推进立法,建立系统的反欺凌政策体系;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营造全纳校园环境;构建反欺凌共同体,建立多方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9.
当前校园欺凌现象在各国频繁发生,不仅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更扰乱了学校教学秩序,破坏了社会和谐。对此,芬兰提出了校园反欺凌计划,从干预和预防两方面形成合力应对校园欺凌。其内容为:将欺凌行为视为一种集体行动,关注除欺凌主体以外的旁观者的作用,并通过欺凌课程和移情训练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善良教育,借助校园欺凌团队和亲社会地位较高同学的力量来处理欺凌事件,并利用网络形式对家长进行专门指导。该计划有效地减少了欺凌行为的产生,对我国的校园反欺凌行动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分析日本校园欺凌自杀诉讼的民事裁判文书可以发现,校园欺凌自杀更多地发生在初中阶段的公立学校,而法院认定学校需要承担责任的比例并不高.日本学校防治校园欺凌的法律义务来源在于2013年颁布、2015年修订的《欺凌预防对策推进法》,责任依据为《国家赔偿法》《民法》等法律.法院在判断学校是否对学生校园欺凌自杀承担责任时,主要从欺凌严重性、权益侵害、过失以及学校过失与自杀行为存在的因果关系等要件进行判断.其中核心问题是判断学校是否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而前提是学校存在预见欺凌自杀的可能性.随着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社会对校园欺凌认识的提高,对学校的要求逐渐从预见校园欺凌自杀的具体可能性转向一般性地认识到欺凌严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