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当前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及社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受到心理困扰尤其明显,心理矛盾突出,及时有效地解决他们心理需求与困难则有益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在这种背景下,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青少年心理咨询“心语”服务热线应运而生了。这是内蒙古西部地区第一条为青少年服务的热线,而负责解答心理难题的我也有幸成为全市第一位持聘书上岗的心理咨询老师。  相似文献   

2.
应广大中小学生和家长的要求,本刊从这一期起,开 辟“心理热线”专栏。针对中小学生在心理方面出现的现实问题,写成专题 文章给予解答,并作相应的心理辅导。辽阳市关工委在对青少年进行心理 辅导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们在当地开设的心理热线有广泛的影 响。2005年,本刊“心理热线”栏目邀请辽阳市关工委心理热线的辅导老师 撰稿。本刊读者可随时把自己在心理方面的一些疑问写信告诉我们,我们 将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集中解答、辅导。来信请在信封上注明“心理热线” 字样。  相似文献   

3.
《教育文汇》2005,(4):14-14
在浙江省温州市,本来是青少年维权热线的“96354”,如今却被当地青少年阴差阳错当成了“心理热线”电话。有关人士指出,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困惑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一次,12355青少年热线的几位主讲老师与高三考生交流,大家像朋友一样游戏、聊天。看得出同学们喜欢这样的沟通方式。但每次台上老师提问“好不好”、“是不是”之类的问题时,几乎大半的考生都恶作剧般地回答“不好”、“不是”。考生的这种“逆反”心理和行为,成为家长、老师都十分头痛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法国青少年健康行动网开通了“倾听热线”,所有青少年、家庭和与青少年教育有关的人都可以免费拨打热线,讲述自己遇到的问题。接听热线的专家提供有关咨询建议和心理帮助,并保守秘密。让有心理障碍的孩子尽情倾诉,再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平衡。地区热线与当地心理专业网络有直接联系,可以帮助倾诉者及时找到合适的专家进行必要的心理治疗,促进本地区心理学专家及青少年教育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相似文献   

6.
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委员们在天津实验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感受了一次“隐形”的团体辅导过程。全国知名校长张红和她的团队成员董耘、张春媛老师,用微笑、参与、体验、同感的方式,把来自全国的专家们带进了“人与自然博物馆”、“心灵视野阅览室”、“听心轩”、“心语阁”、“释放空间”……  相似文献   

7.
不少老师都埋怨:“初二的孩子真不好管。”日前,青少年心理问题专家许燕会诊许多案例后,提出了“初二现象”的概念。北京某中学初二某班吴老师描述上课的情景时说:“一个学生的小动作就会引起全班长时间的大笑和混闹,嘲笑老师、随意起哄,老师批评根本没用。”不少老师说,老师的权力在课堂上失控,现在的孩子怎么了?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测量与评价研究所所长许燕解释“初二现象”说,初二是“事故多发的危险阶  相似文献   

8.
《少年儿童研究》2008,(7):27-27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灾后青少年“课后睡前”心理援助热线于2008年6月6日开通,热线号码010-68438711。  相似文献   

9.
圆心热线是《少男少女》杂志专为青少年开办的热线。人们也许不知道,这条热线开在北京市一位高位截瘫已经7年的女孩袁鑫的家里。每天,主持人袁鑫都会接听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打来的电话。这条热线的开通,源于袁鑫14岁时的一段特殊经历。那是她上初三时的一个周末,袁鑫正和几个女同学在校园聊天,随口评论了一个路过的老师的身材“挺胖”,老师发觉后向班主任告了状,班主任让她带父母一起向那个老师赔礼道歉,袁鑫担心为此背上处分会影响上高中,她也不愿让爸妈陪着一块儿到学校丢人现眼。于是,她决定从自家的6楼阳台跳下去。然而这糊涂的凌空一…  相似文献   

10.
张周娣,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专职心理教师,学校心理辅导站站长,心理组备课组长,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育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桐乡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成员,桐乡12355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顾问团成员。张老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心理系,从事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八年,先后获得第五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工作者、桐乡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辅导员等荣誉。  相似文献   

11.
由18岁的中学生李童创办的青少年性心理咨询电话“一童热线”在吉林省长春市开通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不同反应和深刻反思。在一些人眼里,李童算是个“另类”。他从小喜欢写作,为了体验生活,还去酒吧免费当服务员。他“惊世骇俗”地开办了“一童热线”,还主动退学回家,一边打理这条热线,一边自学高中课程。李童用自家的住宅电话开通的“一童热线”,是免费为青少年提供青春期性心理方面咨询的。李童说:“我感觉周围的青少年同居的现象特别多,看到这些同龄人的做法,我觉得这是现今性教育的悲哀。记得长春曾举办过一次性文化展,我去参观时发现几…  相似文献   

12.
钟晋红,福建省南平市水东学校中学高级教师,福建师范大学政教系本科毕业,教育学学士,取得了福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A证;南平市心理卫生协会副秘书长,南平市关工委阳光心理服务团成员,延平区教育心理学分会秘书长;福建省首届百名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南平市骨干教师。 多年从事并热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办好“心桥室”,创办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刘读的《纯真年代》《心语》《走进心灵》《心海释疑》等心理专刊.积极推出校园心理剧、青少年模拟法庭、“体验妈妈”心理活动、心理拓展等一系列活动,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3.
《河北教育》2011,(1):F0002-F0002
“有什么问题就去找朱老师吧,她可神了!”同学间私下里传说的朱老师,正是冀州中学赫赫有名的心理老师朱翠真。一名普通的心理教师在学生中有着很高的人气,这与冀州中学长期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帮助青少年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化解心理危机,区里统一开设了青少年心理热线,我也有幸参与其中,成为一名接线员。热线的名字是"青少年心理热线"。我在接线过程中发现,虽然大多数电话是家长打的,倾诉的是孩子们"成长的烦恼",但其实并不尽然是孩子有困难需要帮助,有时候家长更需要帮助。最近接的三通热线电话,尤其如此。暂且将这三位家长按照情绪称之为愤懑的妈妈、隐忍的爸爸、焦急的妈妈。  相似文献   

15.
田星 《今日中学生》2006,(17):27-29
青春短信:“青春热线”是我的最爱,它是清澈的流水,我是在水里游动的小鱼,让我有了快乐的阳光般的心境。泸州市纳溪来凤中学巫恩会热线对接:对接之一梦菲(江安县迎安中学):因为家里穷,我常常穿别人送的衣服。一次我穿了一件有些时髦但是又不合身的衣服,老师便四处说我“不正经”,让我长期以来的优秀学生形象毁于一旦。这学期,班上要选一名县优秀学生干部,我也是班上的候选人之一,投票结束我差不多满票当选,老师却把我的名字画掉,让别人上了。一些同学吵着不公平,要求重选,老师却拿着资料,头也不回地走了。人生在世,总会遭遇许多误会和不公平…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民教师》2005,(1):61-62
去年10月,由18岁的李童主动退学在家创办的青少年性心理咨询电话“一童热线”在吉林省长春市开通了。两个多月过去了,“一童热线”正在以日接几十个电话的表现证实着其生命力。“一童热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不同反应和深刻反思。一些人对此表示热烈支持,也有人认为李童简直是在胡闹……目前,新华社记者围绕“一童热线”展开了深入采访调查。  相似文献   

17.
心理健康是成功的基石。这句话不仅限于成年人,对身心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青少年尤其如此。中学时代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学生又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和稳定,社会阅历也不够丰富,表现出对学校和班级的各种活动不热心、不积极;对老师、对家人缺乏应有的礼貌;娇气十足,意志薄弱,动辄乱发脾气,唯我独尊;“金钱”、“分数”占据了部分学生的心灵,同学之间的关系淡薄。而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因心理不健康而走上犯罪道路或自残的事件时有发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一、仔细观察,及时解决教师不仅要着眼…  相似文献   

18.
谢善维 《师道》2006,(2):11-11
据报载,深圳不久前开通了全国首条“差生拯救热线”。热线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学习成绩差和思想品德差的学生,或者是有思想心理等方面问题的学生。不过,看了这篇报道,我却觉得心里隐隐不安。向来听到的都是“拯救珍稀动物”“拯救古城”“拯救灵魂”之类,难道所谓“差生”已处于危急时刻,若不“拯救”,则一失足成千古恨?或许,设置这样一条热线,出于热心人士的好意,但在帮助人家之前,先强行贴上一个含歧视意味的标签,我以为,这种做法不甚妥当。这则报道甚至还让我联想起不久前发生在陕西安康市的一个悲剧。当地一个中学的班主任,主持不记名的投…  相似文献   

19.
从中学生热线电话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自1989年2月起,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开通了第一部义务为学生咨询服务的热线电话—“4015043”。在以后近8年不间断的咨询服务中,又增加了青少年热线“4010061”。近百名来自社会各界的业余义务心理...  相似文献   

20.
任老师家书     
任立平 《班主任》2013,(11):8-11
“小小班级是个家,老师像个好妈妈,心语信箱作用大,走进心灵你我他。”伴随着心语信箱,承载着教育梦想,一封封家书,见证了师生间那份浓浓情谊,孩子进步的喜悦在书信中徜徉,家长感动的泪水在书信中流淌,我的暖暖爱意也在书信中孕育而生。在22年的班主任工作历程中,任老师家书成为我融人师爱的锦囊、家校联系的纽带以及班级建设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