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建立在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误读的基础上的。阿尔都塞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代表,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在很多方面进行了丰富和发展,这一建树在其思想建构中尤为重要,但是他最终背离了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初衷。文章试图从四个方面把马克思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比较,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更好地指导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作为当代西方著名的马克思学者,戴维·麦克莱伦把二百多年的意识形态论发展史划分为德国传统和非德国传统、马克思主义传统和非马克思主义传统。他认为,马克思总体上倾向于属于德国传统,而“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也即马克思主义传统则是对德国传统和非德国传统的一种兼容并蓄式的发展结果。因此,从德国传统语境出发,麦克莱伦梳理了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的形成;从马克思主义传统语境出发,麦克莱伦梳理了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经由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演化历程。这是一种典型的英语世界的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发展史梳理。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概念自特拉西起源,经马克思和曼海姆初步确立,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对意识形态概念演变的研究,尤其是齐泽克对意识形态概念的阐述,对如何理解意识形态概念提出了自己的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批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难以割舍的一块阵地。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提出了“审美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读者意识形态”的创新性概念,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批评理论。伊格尔顿不仅吸取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评的成果,而且借鉴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解构主义等20世纪新潮理论成果,伊格尔顿最终走向的政治批评是与他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立场、目标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5.
列宁和卢卡奇都对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本文以列宁和卢卡奇的意识形态理论为考察基点,从意识形态概念、意识形态理论方法论基础、意识形态批判问题、对意识形态重要性或意义的理解四个方面系统比较了两者意识形态理论的异同。从列宁与卢卡奇意识形态理论比较中得出的启示是: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阵营中的各种“异端学说”;维护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正确的方法论指导意识形态建设;保持对西方意识形态的警惕,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早期的意识形态思想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居有重要地位。在马克思那里 ,标志其哲学思想诞生的著作不但以《德意志意识形态》命名 ,更重要的是 ,在对同时代形形色色意识形态思潮的批判过程中 ,马克思形成并确立起了自己的唯物史观思想。从马克思的文本出发 ,结合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 ,分别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特点及其与“一般意识形态”的关系、“意识形态”虚幻的秘密、马克思的方法论特点、意识形态批判与新世界观的创立等方面 ,对马克思早期的意识形态思想作了初步辨析  相似文献   

7.
在追述西方马克思主义新意识形态理论基本思想的基础上.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现点出发.深入分析意识形态的内涵和功能,批判了新意识形态理论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特性当作一切意识形态的共性。进而批判了从科学技术日益发挥意识形态功能出发把科学技术当作一种新意识形态的错误思想。并对当代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进行相应反思。  相似文献   

8.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中产生的一种“反传统”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和理解有极其深刻、独到之处。与传统理解相比,“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有走近了马克思哲学的一面,也有远离了马克思哲学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摘要:在当代西方工业社会,随着技术理性的不断高涨及消费已渐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的同时,意识形态范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对此提出了一系列的文化-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但其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有本质的区别。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是通过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其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虚假性,具有革命性和实践性的特质。从阐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出发,论述了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以及弗洛姆、马尔库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在比较的基础上揭示了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理论的实质及其局限。  相似文献   

10.
经典马克思主义确立文艺本质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意识形态.“东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迥异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分别从意识形态视角和美学视角对“正统”原典进行了突破,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代表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新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论的流变丰富了自身内涵,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无疑是具有启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西方学者在马克思主义“多元化”的旗号下,对马克思学说进行别出心裁的研究,形成了各种流派,如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个人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批判理论,等等。对这些流派有的冠之以“马克思学”,有的称作“西方马克思主义”,有的则谓之“新马克思主义”。它们之间有何异同,有何区别与联系,人们常常感到把握不定。看来,对这些学派从概念上加以规定和区分是很有必要的。“马克思学”一词从构词上来考察,源出希腊语,即由 Marx(马克思)加上 logos(学科)而构成 Marxologie(马克思学)。法国学者吕贝尔于本世纪五十年代在《马克思学研究》杂志上首先使用了这一名词,继而在六十年来、七十年代初的欧美“马克思热”中流传开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西方工业社会,随着技术理性的不断高涨及消费已渐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的同时,意识形态范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对此提出了一系列的文化一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但其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有本质的区别.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是通过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其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虚假性,具有革命性和实践性的特质.从阐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出发,论述了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以及弗洛姆、马尔库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在比较的基础上揭示了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理论的实质及其局限.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辩证法问题始终聚讼纷纭,西方“马克思学”学者基于自身的理论背景,就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性质和作用等问题著书立说.苏东剧变后,西方“马克思学”进入分化发展阶段,辩证法逐渐在学院派的理论构建中“失锐”,尤其体现在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关系问题中.诺曼·莱文、新辩证法学派和罗伊·巴斯卡从文本、逻辑和体系的视域出发对辩证法进行了当代解读.但鉴于西方“马克思学”固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学院派研究的非批判性,针对西方“马克思学”对于辩证法的“失锐式解读”,我们必须立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坚持回到历史辩证法.这是超越西方“马克思学”理论逻辑的必然要求,是解读经典作家“理论原像”的理论要求,也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4.
哈贝马斯和马克思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存在很大分歧,具体表现在对意识形态概念理解上,对意识形态批判认识上,对“科学技术”是不是意识形态的辩护上。划清二者在“意识形态”认识上的界限,有利于更好把握二者的意识形态理论,也有利于对意识形态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自法国大革命时期特拉西创立以来就争议不断,一直是西方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辩论的焦点。对西方学术界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近几十年关于意识形态社会功能、意识形态批判、意识形态的终结、意识形态与科学关系、苏联解体的意识形态原因等问题进行梳理,强调全面、辩证认识意识形态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批判“意识形态中心论”、“意识形态终结论”、“历史终结论”。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系主任陈先达教授等撰写的《被肢解的马克思》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通过考察马克思的形象在西方思潮中发生的变形,剖析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肢解和歪曲,通过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叉点上对马克思主义本质和命运的思考,展示了马克思“无产阶级普罗米修斯”的形象,揭露了西方学者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的“危机”和现代新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重建”的荒诞性,西方马克思学家编造的“两个马克思”、“第三个马克思”等神话,以及把马克思主义说成一种“新宗教”的企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明确使用“全球化”的概念,但他们总是把视野放在全球的层次和高度来贯彻和思考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已经形成完整的“全球化”理论体系。目前理论界往往以“经济全球化”来替代“全球化”的概念,客观上忽略了全球化过程中意识形态的作用,便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维持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所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之下科学地认识“全球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是国外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背景之一。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由于所处社会发展时期不同,对“意识形态”解读时,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在“意识形态”解读过程中融合了两条理论逻辑:一条是以商品操纵技术为特征的“商品意识形态”、以意象摄取商品为特征的“景观意识形态”、以功能打碎系统结构为特征的“符号意识形态”三个逐渐演进的理论逻辑;还有一条是对科学技术的姿态问题这个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19.
以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劳动理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理论为个案,从分析劳动与人的价值以及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与人的价值的关系出发,阐释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理论嬗变的批判性内涵。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无意识形态性,这首先涉及何谓“意识形态”的问题。意识形态作为“虚假观念”,乃是一种“遮蔽”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意识形态批判,则是一种“解蔽”力量。无产阶级不是一个为本阶级狭隘利益作辩护的阶级,它也没有自己的这种狭隘利益。其阶级性要求,不能充当意识形态的阶级基础,不能成为意识形态的诉求。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所进行的实践的批判,使他的哲学超越了一切可能的意识形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一种意识形态,就从根本上混淆了它同一切旧哲学之间的本质区别。这不仅严重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和真谛,而且在实践上也将带来许多消极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