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了一种简单、准确的测定热塑性弹性体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方法,解决了热塑性弹性体中添加物白油的干扰和大量高分子物质对色谱柱子的污染。方法:采用甲苯为提取溶剂,超声萃取浓缩后用正己烷溶解,经二甲亚砜液液萃取净化。用GC-MS分析采用选择离子监测方式,内标法定量。通过对不同生产企业生产的不同性质的热塑性弹性体样品加标回收和精密度试验。结果表明该法具有良好的回收率和精密度,可以快速、准确的分离测定热塑性弹性体中的多环芳烃的含量。结论:此方法适合热塑性弹性体中的多环芳烃的测定。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华东某地区永久基本农田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组成及来源。系统采集永久基本农田的表层土壤样品,对16种优先控制的多环芳烃单体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永久基本农田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主要来自煤、木材的燃烧;主要超标污染物为苯并[a]芘、苯并(a)蒽、苯并(b)荧蒽、二苯并[a,h]蒽。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降解土壤多环芳烃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环芳烃具有较高的固水分配系数且生物可利用性偏低,容易对土壤造成大面积污染,使人类活动及健康遭受不良影响可能性增大。土壤多环芳烃污染已成为主要环境问题,污染土壤的修复日益迫切,在各类多环芳烃污染修复方法中,微生物技术修复污染土壤因其成本低、降解效率高、污染少等优点被广泛关注。文章介绍了多环芳烃的降解微生物,从微生物自身层面这一新的角度上介绍了微生物降解机理,讨论了微生物修复过程的影响因素,展望了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4.
<正>背景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以下简称PAHs)是指含有两个以上苯环的芳香化合物。经长期研究,发现多环芳烃其对环境、土壤有持久地污染,不易降解并且十分容易在生物体内累积。对人体的致癌及致畸性或致突变而引起了广范关注。美国因多环芳烃对人及生物的致癌、致畸性,在土壤及环境中不易降解及长久地在生物体内的累积,将其定义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之一,对  相似文献   

5.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对土壤中多环芳烃修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环芳烃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有机材料的不完全燃烧,对环境和人体产生巨大的危害,土壤多环芳烃污染尤为严重。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将微生物固定于载体材料上,有望提高修复效率。作者论述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研究热点以及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最新进展,并对今后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科技风》2017,(6)
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生态问题中的重点环节,而在环境问题中,土壤污染是几大污染源之一。土壤遭受污染会影响作物产量,甚至于污染地下水,因而土壤污染问题一直是防治污染的重点环节。多环芳烃等类似的污染物,是化工企业常见的污染源,所以本文旨在对当前焦化厂多环芳烃污染土壤机械能分析,并探究微生物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7.
多环芳烃在水中的分布状态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环芳烃是一类具有"三致"效应(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碳氢化合物的不完全燃烧,并且广泛存在于各种介质中。水是生命之源,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世界大部分地区的表层水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多环芳烃的污染。本文就多环芳烃的性质、来源、在水中的分布状态、危害、处理方法等进行了回顾和综述,并展望了我国多环芳烃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多环芳烃(PAHs)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因此需要对环境中的PAH 进行浓度检测及控制。本文主要介绍了环境样品中微量PAH 的采集提取方法,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反映环境中痕量物质的普遍提取原理,具有普适性及概括性。  相似文献   

9.
用GC和GC/MS分析河流悬浮物上的多环芳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建林 《科技通报》1996,12(1):35-39
河流悬浮物上的有机污染物品种繁多,成分极为复杂,多环芳烃只是其中的一类,对这类复杂的环境样品进行分析鉴定相当困难。本文提出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预处理及预分离方法,将多环芳烃首先从复杂体系中分离出来,再采用GC/MS系统配合程序升温保留指数法,对运河苏南段的二个悬浮物样品中的多环芳烃组分进行了分析鉴定,共鉴定出多环芳烃50余种,对检出的多环芳烃利用多重内标相对重量校正因子法进行了半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PAHs污染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叙述了PAHs的性质、危害、来源及研究现状。2012年春季采集了太原市郊区的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样品,参照美国EPA 610方法,超声提取气溶胶样品,提取物经硅胶层析柱分离,运用GC/MS分析其多环芳烃组成。结果表明,16种PAHs总量为13.585ng/m3~55.073ng/m3,其中苯并(a)芘的平均浓度为0.349ng/m3。含量最高的前三位分别是菲、芘和荧蒽。最后,采用标识物,PCA和特征比值法进行源解析研究,认为太原市大气颗粒物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煤的燃烧和汽车尾气的排放。  相似文献   

11.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普遍存在于环境中的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从降解多环芳烃的微生物、多环芳烃降解菌的筛选、多环芳烃的共代谢机理等进行了综述,并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本文建立了玩具中16种多环芳烃含量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方法,对包括萃取和净化在内的前处理条件进行了优化,对方法的线性范围、检出限、精密度和回收率均进行研究。实验表明,该方法对以聚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和ABS为基材的玩具样品中包括萘、苊烯、苯并[a]芘在内的16种多环芳烃均有很好的适用性,该方法的精密度和回收率均较满意。该方法可用于玩具样品种多环芳烃类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3.
多环芳烃污染已成为重要的环境问题,为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多环芳烃在环境中的降解主要依赖于微生物,微生物通过自身的代谢将其降解为低毒性的产物或者二氧化碳。本文就降解多环芳烃的微生物种类、好氧及厌氧降解途径、强化微生物降解方法进行了概述,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趋势,旨在为更好地利用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橡胶的主要成分为高分子烃类化合物,与汽油成分类似,在实际鉴定中会对汽油鉴定产生影响。本文选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不同提取时间下的汽油橡胶燃烧残留物进行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提取时间的增长,残留物内特征组分持续减少但芳香烃、稠环芳烃、多环芳烃类物质较为稳定。在汽油橡胶残留物谱图中能检测出BHT,并可通过保留时间来区别。实验结果可以为实际火调与鉴定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中国人》2011,(4):58-59
研究显示吸烟可在短时间内对基因造成伤害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小组说,已有证据表明香烟中一类有害化合物多环芳烃具有致癌性,而他们的研究重点关注多环芳烃对人体脱氧核糖核酸(DNA)造成伤害的具体途径。多环芳烃是指含有一个苯环以上的芳香化合物,是煤、石油、木材、烟草等有机物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挥发性产物。志愿者吸入香烟烟雾后,他们血液内的"菲"迅速转化成一种可对DNA造成伤害的有毒物质。这种  相似文献   

16.
采用选择性富集培养方法,从东北老工业区的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到能以高浓度荧蒽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并且生长良好的优势菌JU1。通过16s rDNA核苷酸序列分析以及生理生化鉴定此菌株为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sp.)。土样混合菌和优势菌株JU1都有较强的降解荧蒽的能力,使用高效液相分析方法测定荧蒽的含量,经过6 d混合菌株的荧蒽降解率为94.12%,优势菌株JU1能够达到降解率为92.71%。不同荧蒽浓度条件下,菌株JU1对荧蒽的降解率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在50 mg.L-1具有最好的降解效能。降解菌JU1还能对其他多环芳烃起到降解作用,对菲的降解率为40.76%,对苯并[a]芘降解率为62.38%。菌株JU1对荧蒽和菲混合多环芳烃的降解率第5 d后,分别为荧蒽59.74%和菲55.36%。  相似文献   

17.
研究采用顶空前处理技术处理土壤样品,利用气相色谱来分析测定土壤中12种挥发性芳烃。测定了方法检出限,采用2g土壤,各目标化合物方法检出限界于2.0-4.3μg/kg;对一种实际固体废物样品进行了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范围33.2%-88.3%。本实验分析时间短,操作简单,灵敏及测定结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我国近些年来对环境空气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状况、变化规律和源解析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镉和菲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DNA序列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室内培养条件下,采用RAPD(随机扩增多态)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重金属镉和多环芳烃菲复合污染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DNA序列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15d和30d,镉-菲单一和复合污染均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DNA序列的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增加。实验证明,污染早期,镉和菲会引起土壤微生物DNA序列本身发生变化,其中镉-菲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DNA序列多样性的影响最大,与单一污染相比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葡萄籽中原花青素的含量,确定了最佳的比色反应条件。在超声波辅助提取下,考察了提取溶剂、料液比、超声温度、超声时间等因素对提取的影响,确定了葡萄籽原花青素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70%,料液比1:20,超声时间25mi n,超声温度30℃。在该条件下,葡萄籽中原花青素的含量为10.74%。结果表明:此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准确性好,线性范围宽,适用于葡萄籽中原花青素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