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了《中学语文》今年第四期上于幸臣同志的《杏花雨和杨柳风》一文,获益不浅。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该文在引诗时,误将『古木荫中系短篷』中的『系』字写成了『击』字。我查了《千家诗》,上面写的是『繋』(即今日的『系』)字,不是『擊』(即今日的『击』字)。『繋』和『擊』的上半部分相同,下半部分不同,前者从『系』,后者从『手』。我又翻检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中学语文教案》,看见一四三页在引用这首诗时也是写的『系』字,而不是『击』字;《优秀语文教师上课实录》第二九  相似文献   

2.
『作』与『做』音同义近,常有混淆错用的情况,有必要加以分辨。一、作、做两字出现的时代不同『作』字出现早,『做』字出现迟。《诗经》中用『作』的诗句有四五十句,而《诗经》中不见『做』字。东汉问世的《说文解字》收有『作』字,也没有收『做』字。『做』这个字,要到明代梅膺祚编《字彚》时才收入。二、作、做的本义不相同『作』的本义是『起来』,『日出而作』是说太阳出来就起身,『日入而息』是太阳落山就休息。『作』从『起来』引申为『发难』,『兴起』。『做』的基本义是『制造』,如『做作』,也就是『造作』,做圈套就是制造圈套,做手脚就是设置手脚。再说『做』的引申义也就比『作』少得多。  相似文献   

3.
《隆中对》中『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一句,有些教学参考资料译成了『将军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发,…』或『将军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自秦川出发,…』。将『出于秦川』的『于』字误译成了『从』字或『自』字。『于』字是文言文里应用极为广泛的介词,它所表示的关系也相当复杂。它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成介宾词组,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后作状语或补语,表示处所、时间、范围等。若表示动作行为的起自时,则可根据文意译作『从』、『自』,而若表示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时,  相似文献   

4.
也说“见”     
『见』字是虚实同形的常用文言词,在课本中经常出现。作实词,可充当动词、名词、形容词,作虚词,可充当助词、副词、介词。作动词可释为『看见』、『引见』、『会见』、『拜见』、『出现』等。作形容词时,可释为『现成』。作虚词时,用法比较复杂。最常见的用法是作介词,用于被动式中,作『被』解。作助词时,可释为『得』。最有争议的用法是作副词。如『君既若见录』、『府吏见叮咛』(《焦仲卿妻》)、『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很明显,这里的『见』,不能作『被』字解。统编教材释『君既若见录』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汉字,在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中,曾发生过一件非常有趣的事,那就是武则天改『国』字。武则天坐皇位执政后,她的谋臣告诉她:『國家』的『國』中的『或』通『惑』,为迷乱之意。『國家迷乱』,这还了得!于是,则天一声令下,变『或』为『武』,『國』字成了『(囗武)』字。意为用武力治国。哪想到多嘴的谋臣又跑来了,禀告说:『(囗武)』中的『武』与武则天的『武』相同,一变  相似文献   

6.
《狐假虎威》是一个成语故事(六年制第四册)。《狐假虎威》中的『假』字是一个多义字,学生并不陌生,但具体到这个成语中的真正含义,却不其理解。在向低年级学生解释『假』字在『狐假虎威』中的含义时,一位教师是这样巧妙安排的:这位教师在揭示课题后,先复习了『假』字的字音(读jiǎ不读jià),再辨析字形,然后又问学生:这个『假』字是不是说狐狸虚假的意思?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对这则寓言故事有了初步了解,马上否定了。接着教师启发学生从字面上理解『假』字的意思:『狐假虎威』是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去吓唬百兽。  相似文献   

7.
“推敲辨”     
大家都熟悉的推敲典故出自唐朝贾岛《题李凝幽居》,全首诗是:『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一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其中『敲』字,是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从『月下』、『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可知写的是夜到友人家,因为是夜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四册秦牧的『花城』,提到了农历过年时古代人民有『用桃木符辟邪』的习俗。这个『桃木符』是什么东西?『辟邪』之说又是怎么来的?『桃木符』也叫作『桃符』。古时候新年用两块桃木板悬挂在大门两旁,上面分写着两个神名,一个叫『神荼』,另一个叫『郁垒』。据传,古代人民过年时就是请这两位神灵来镇压妖邪鬼怪的。这两块桃木板就是后来所说的『桃符』。  相似文献   

9.
『小学教师业务学习讲座』,是一本浅明通俗的教育理论,全文约十万字,内容包括『人民教师对教育应有的基本认识』、『教学原则』、『教学内容——课程与教材』、『教学方法』、『怎样做一个人民教师?』、『怎样做一个小学校长?』等。在『人民教师对教育应有的基本认识』中,作者告诉我们,『教育是帮助人类营谋社会生活的必要手段,是阶级斗争的武器』,使我们对教育的意义有了明确的认识。其次,对于教育和政治的关系,也有扼要的说明。至于教育的起源、发展,阶级社会教育的特点,都有充分的说明。同时,对于『教育清高论』、『教育万能论  相似文献   

10.
在一首歌曲当中,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他乡没有烈酒』,很多同学对『他』字不解,很是迷惑,那么,该怎么理解呢?『他』在这里不是我们平时常用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自嘲》一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二句该怎样解释,我谈谈我的看法。按照律诗的要求,这两句必须讲究对仗《自嘲》一诗,格律严谨,『横眉』、『俯首』二句也是对仗工整的。『孺子牛』既然系『孺子之牛』的省略,是名词性词组,那么『千夫指』也应是名词性词组『千夫所指之人』的省略。此语源出《汉书·王嘉传》:『里颜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千夫所指』,即『千人所指之人』,就是为众人所痛恨指斥的人。所以这一句中,『千夫指』整个作『横眉冷对』(交杂谓语)的对象宾语。如若将它拆成『千夫』与  相似文献   

12.
『二』和『两』都是数词,在用法上有相同之处,如,兄弟两人』、『二万三千元』,也可以说成『兄弟二人』、『两万三千元』。但在数数的时候,就不能把『一、二、三……』  相似文献   

13.
啸,作何解释?有人说是『无词之歌』。孙机在《文史知识》今年笫七期上撰文,指出其误。啸字在《诗经》里就提到:『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作者列举了大量例子,认为啸是古代女性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的举动,也是召唤鬼魂的一种巫术。东汉时,啸进入文士生活圈,一些文人爱『长啸』。例如谢安迎着海涛『吟啸不言』,桓玄尝登江陵城南楼为王伯作诔,『因吟啸良久,随而下笔。』吟是吟咏,啸是长啸。魏、晋之际,天下多故,一些名士倨傲狂放,以啸来表达意趣恬适、心境放达、卓尔不群、  相似文献   

14.
汉语中的『三』是个非常奇妙的数字,它的意思十分丰富。单说由『三』组成的常用词语就多得一大串:『三思』思考成熟了;『三味』概括事物要义;『三人成虎』是说谣言的险恶;孟母『三迁』而后定居,刘备『三顾茅庐』而得诸葛亮,周喻『三气后气绝身亡;岁寒有『三友』,君子有『三戒』,狡兔有『三窟』  相似文献   

15.
法海传     
编者推荐:此文一字立骨,立骨之字是『一』字。法海占出『尘世百态,尽皆虚幻,万法皆空,本识归一』后,被慧能诘问『「万法皆空,本识归一」,「一」归何处』。当时,『法海无以应』;但是,法海为求其解,『苦思十载』,『定心于一』——契合话题『烧开一壶水』!  相似文献   

16.
编者推荐:标题形象且有特色,其隐含信息是个『度』字:虽然字面未出现『度』字,但是它藏在全文字里行间——倒数第二自然段用『蕴含』诠释文章长或短的『度』。此文还需要升格,升格的措施是:写到倒数第二自然段就结束。不足800字,应就『文章长短』充实内容;至于『为学、为事、为人也莫不如此』的意思,留给读者去『深入理解』本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编者推荐:标题中有『遐思』二字,行文可能放而不收。但是,『神奇元素』一语,显示作者思维发散后能聚合。此前的四个『想知道』和此后的『来世依旧转世为人』,铺垫立骨全文的『信念』——中华民族坚持『走进人间天堂』。  相似文献   

18.
一、新遗传学的学说在李森科『遗传及其变异』一书中新遗传学给『遗传』二字所下的定义是「一个生物在其生长发展时取得外界环境某些条件的能力」,如稻与麦之不同,即出于生长中所取得之条件不同所致,故在新遗传学中可以把『遗传』  相似文献   

19.
我们过去的教育学,讲的只是如何『教』,而没有讲如何『做』,其实『做』比『教』更重要,『做』才是根本。因此教师不仅要懂得如何『教人』,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人』。既能做到为人师  相似文献   

20.
第三条岸     
编者推荐:此文亮点是『巨石,巨石,船就是第三条崖』,由『巨石』引出『船』,彰显了『过程』之意。此文还需要升格:补写老船夫把握『过程』的超常举动。『第三条岸』和文中最后两个『岸』字,应加引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