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满佳奇 《科教文汇》2020,(8):162-163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且无法取代的地位,从一个孩子呱呱坠地之日起,他的家庭就开始对其认知和情感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孩子的学业情绪,父母良好的教养方式会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学业情绪;反之,如果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则会造成儿童消极的学业情绪体验。因此,本研究将从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切入,说明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将会引起小学生不同的学业情绪反应,从而证明何种教养方式是可取的,何种教养方式是与小学生现阶段的发展不适配的。  相似文献   

2.
《科学生活》2011,(10):68-69
父母与孩子间亲子关系是否良好,亲子沟通技巧发挥了关键作用。良好的亲子沟通能让家庭气氛更和谐,教养子女也变得更轻松。然而,还是有很多父母大叹和孩子难以沟通,或是已经尽力去和孩子“沟通”,但亲子关系还是不太融洽。  相似文献   

3.
父母教养方式指的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比较稳定的教养观念和已习惯了的教育行为。越来越多的实验数据表明,父母对儿童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尤其是其教养方式的不同,会对儿童的性格发展、社会交往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隔代教养主要是指幼儿由祖辈养育和教育,而父母对幼儿的抚育时间较少,甚至是完全将孩子交由幼儿祖辈照顾。造成隔代教养方式的主要原因在于在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幼儿父母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生活和工作压力或者是出现不少夫妻离异情况,进而导致父母对孩子的抚育应接不暇。随着时间的推移,隔代教养现象逐渐增多,但是这一教养方式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来说有一定的弊端。本文主要针对隔代教养问题进行研究,深入探讨隔代教养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自信心既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要途径。当今我国家庭教育的状况,许多家长在家庭教养过程中,往往只看到子女有形的身体的生长和智力的开发,而忽视无形的自信心的心理健康成长。孩子的自信心与父母的教养行为有很密切的关系。父母通过具体的教养行为及态度,向幼儿传达父母对生活的态度、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等。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对幼儿自信心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想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必须树立正确的育儿教养观,要正确地评价孩子,要信任孩子,不要当着别人的面责备孩子,培养孩子一技之长,初步培养成功意识。  相似文献   

6.
采用中国本土化的人格量表QZPS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广东省潮汕与客家地区的690名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学生进行测量,探讨这两地区的父母养育方式对子女人格结构因素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潮汕、客家两地区中,地区与父母养育方式的交互作用使得两地区孩子的人格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7.
通过调研内蒙古地区部分牧区家庭,了解到较为普遍存在的牧区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方式,并分析每种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希望社会和牧区家庭对教养方式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断改进家庭教养方式,提高牧区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家庭教养的方式影响孩子的各方面,本文主要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分析特别的家庭教育案例,提出一些自己关于如何给予幼儿正确家庭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仇艳玲 《科教文汇》2008,(30):37-37
在当代社会更多地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是情绪智力,而家庭是培养儿童情绪智力不可忽视的重要环境。本文认为影响儿童情绪智力的家庭因素有父母的意识、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自身的行为,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儿童情绪智力的对策。包括父母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儿童的情绪智力,营造民主温暖的家庭气氛,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情绪智力,父母自身的榜样作用。  相似文献   

10.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反应的一种组合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认知、儿童社会性及个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权威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专制型、放纵型以及忽视型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何树坤 《科教文汇》2008,(14):53-53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反应的一种组合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认知、儿童社会性及个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权威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专制型、放纵型以及忽视型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了解藏族家庭中父母对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藏文简式版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西藏某县某中学的所有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父母教养方式以情感温暖为主,父亲情感温暖平均分为(10.57±3.78),母亲情感温暖平均分为(11.42±4.02),其次是父母过度保护,父亲过度保护平均分为(10.41±3.93),母亲过度保护平均分为(10.74±4.16),第三为父母拒绝,父亲拒绝平均分为(5.04±2.83),母亲拒绝平均分为(5.24±3.43)。多因素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初中生感受到的父亲拒绝、母亲拒绝和母亲过度保护均有差异(P0.05),男生更多的感受到父母的拒绝,女生更多的体会到母亲的情感温暖,不同年级的初中生感受到父亲拒绝、母亲拒绝、母亲情感温暖均有差异(P0.05),年级低的学生更多的体会到父母的拒绝,年级高的学生更多的感受到母亲的情感温暖,不同家庭结构的初中生感受到的母亲情感温暖和母亲过度保护上有差异(p0.05),来自核心家庭的学生更多的体会到母亲的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结论藏族家庭中父母对初中生的教养方式大部分以积极家庭教养方式为主。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主要因素有性别、年级及家庭结构。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影响,研究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恩施土家族地区选取101名初中生,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自我意识量表(PHSS)进行测试。101名被试,男生54人,女生39人,平均年龄为14.5±0.7岁。结果: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自我意识呈现显著地相关,并以积极的教养方式为主,而且父母不同教养方式对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好的预测作用(P〈0.05)。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选取初中生和高中生各100名,进行父母教养方式和青少年自我价值感的集体测验,结果发现:(1)父母教养方式主要是情感温暖理解的积极教养方式,其次是过分干涉、保护。父母对不同性别的子女的教养方式不存在显著差异。(2)男、女生在总体自我价值感方面的差异不显著。(3)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的教育方式与自我价值感成显著的正相关,而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与自我价值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刘航 《科教文汇》2010,(10):163-164
本研究选取初中生和高中生各100名,进行父母教养方式和青少年自我价值感的集体测验,结果发现:(1)父母教养方式主要是情感温暖理解的积极教养方式,其次是过分干涉、保护。父母对不同性别的子女的教养方式不存在显著差异。(2)男、女生在总体自我价值感方面的差异不显著。(3)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的教育方式与自我价值感成显著的正相关,而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与自我价值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当代大学生人格障碍倾向状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四版(PDQ+4)以及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对750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评;结果:(1)父亲与母亲的教养方式有显著差异。(2)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格障碍倾向的形成有影响,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父亲控制能预测偏执型人格障碍倾向,母亲控制能预测分裂型人格障碍倾向、边缘型人格障碍倾向和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母亲关爱能显著预测抑郁型人格障碍倾向;结论:大学生的人格障碍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当代大学生人格障碍倾向状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四版(PDQ+4)以及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对750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评;结果:(1)父亲与母亲的教养方式有显著差异。(2)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格障碍倾向的形成有影响,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父亲控制能预测偏执型人格障碍倾向,母亲控制能预测分裂型人格障碍倾向、边缘型人格障碍倾向和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母亲关爱能显著预测抑郁型人格障碍倾向;结论:大学生的人格障碍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李海燕 《科教文汇》2010,(15):190-192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大学生攻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攻击性问卷(AQ)在498名大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父母教养方式中除情感温暖、理解外,其余各因子与大学生攻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各因子与大学生的攻击性存在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是父母教养方式和大学生攻击性之间的中介作用。结论: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是大学生攻击性的有效预测变量,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干预应着眼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系统进行。  相似文献   

19.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大学生攻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攻击性问卷(AQ)在498名大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父母教养方式中除情感温暖、理解外,其余各因子与大学生攻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各因子与大学生的攻击性存在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是父母教养方式和大学生攻击性之间的中介作用。结论: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是大学生攻击性的有效预测变量,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干预应着眼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系统进行。  相似文献   

20.
望子成龙,是每个做父母的心愿。对孩子的培养问题,一直是每个父母所关心和重视的。有些科学家认为,孩子的智力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但美国心理学协会组织的一项研究表明,遗传和环境对智力都有重要的影响。这里指的环境,包括孩子的健康、营养和家庭教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