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鲁迅《故乡》中“然而圆规很不平”的“圆规”与夏衍《包身工》中“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的“芦柴棒”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或别的什么,这个问题已经讨论了十多年;尽管1993年版新编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取消《修辞复习提纲》而让“‘圆规’是‘用人的外部特征代替人’”的观点逃之天天,但争论尚在进行。尤其是我们这些中语教师。  相似文献   

2.
在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有这样一句话:“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这里的“圆规”代替了“豆腐西施”杨二嫂,于是有人便认为这是借代。但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这是借喻而不是借代。到底是借代还是借喻,如何准确地辨识借喻和借代这两种修辞手法? 借喻和借代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但它们又有相似之处,都是用一事物来代替另一事物,所以人们很容易将这二者混淆,以致“喻”、“代”不分。其实,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借喻和借代  相似文献   

3.
区分借喻和借代是修辞学的难点之一。长期以来,在中学语教学实践中,人们对夏衍《包身工》一“芦柴棒”用何辞格的理解分析笼统而偏执,本对此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4.
区分借喻和借代是修辞学的难点之一。长期以来,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对夏衍《包身工》一文“芦柴棒”用何辞格的理解分析笼统而偏执,本文对此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5.
一夏衍的《包身工》中有这么一段文字: (1)一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大声地呼喊:“拆铺啦!起来!”接着,又下命令似地高叫:“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在讨论“芦柴棒”属于哪种修辞格时,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芦柴棒”是借喻,因为能改成明喻:她瘦得象芦柴棒一样。另一种意见认为:“芦柴棒”是借代,因为“芦柴棒”是一个年龄十五六岁、手脚都很瘦的包身工的“外号”,这是以别称代本名。  相似文献   

6.
鲁迅《故乡》中的“圆规”是借代还是借喻,许多修辞学家常为此争论不休。 笔者认为:“圆规”既是借代,也是借喻。 且看:“圆规”一词在《故乡》中共出现了四次,前两次是无需探讨的。第三次出现的原句是“然而圆规很不  相似文献   

7.
针对《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5年12期发表的《也谈“圆规”与杨二嫂》一文认为“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中的“圆规”之修辞手法,之所以是借代而不是借喻,主要在于它是杨二嫂的绰号这一观点,文章从绰号、借代、借喻与借代的区别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其进行了反驳,认为“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中的“圆规”是比喻式借代,而不是绰号式借代.  相似文献   

8.
鸡年第一期《语文教学与研究》登载了《释<故乡>中的“圆规”》一文。该文认为“圆规”根本不是借代,而应是借喻。对于这一观点,笔者在某种程度上表示赞同,但又不完全赞同。笔者认为,“圆规”既不是单纯的“借代”,也不是单纯的“借喻”。其理由是:  相似文献   

9.
湖南新化县上梅中学邹质同志在给本刊的来信中提出,“鲁迅《故乡》中的‘然而圆规很不平’‘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两句中的‘圆规’,其修辞格到底是借代还是借喻?”邹质同志在来信中写到:贵刊第五期龙德贵的《借代借喻新探》指出“明显的是借喻”,而《语文学习》八五年第九期程忠勇同志的《借喻、借代分歧与解决的办法》则列举了借喻与借代的争论、认为“圆规”既有称代作用、又有比喻作用,相得益彰。主张把借代的含义扩大到包括借喻。  相似文献   

10.
借代和借喻是汉语修辞格中两种常见的辞格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因二者应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 ,教学中都把二者作为首先要讲的辞格。这两种大家熟悉的辞格 ,其区别也是很明显的。比喻是用于和表达对象本质不同却有相似性的其他事物述说表达对象 ,使表达易于理解的一种修辞格 ,俗称“打比方”。借代是借用与表达对象相关的其他事物代称表达对象 ,使话语具体鲜明地突出表达对象的特点的一种修辞格。在语言实践中辨认二者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比喻中的借喻和借代有时不易分辨 ,如鲁迅小说《故乡》中关于杨二嫂的描写“圆规”,就是使用了借喻…  相似文献   

11.
“换名”说的不准确及其对辨别借代与借喻的误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换名”说是一种影响很大的说法。但“换名”对借代不具有包容性,对借喻不具有排他性。在区别借代与借喻的问题上,“换名”说产生了误导作用,是借代与借喻区别问题上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12.
借喻和借代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难分辨的,但有少数如“圆规”之类的修辞现象,究竟是属于借喻还是借代却存在着分歧。主要原因是借喻和“以特征代”的借代在形式上很相似,都具有代替另一人或事物的作用。就此,我想谈谈借喻和借代的区别,然后再分析“圆规”之类修辞现象的归属。 一、关于借喻和借代区别的判定规则 (一)借喻和借代构成的客观基础不同。 构成借喻基础的两个事物之间是相似的关系,它们至少有一点极相似,或形状或色彩或性质,并且它们是本质不同的异类事物,因为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构成借代的两个事物之间是相关的关系。相关就是彼此关联之义。借代是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  相似文献   

13.
也说﹃圆规很不平﹄谈借喻与借代区别首都师范大学贺诚璋鲁迅先生的作品《故乡》,作为典范的文章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已有几十年,在一代代学生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围绕着作品中“圆规很不平”,究竟是借代还是借喻的争论,也在语文教育工作者和修辞研究者中持续了几...  相似文献   

14.
以鲁迅《故乡》中的“圆规”用法为代表的一类修辞,疑乎借代与借喻之间。作者认为,根据修辞构成、修辞本体与客体间的关系、修辞形式转换的内在规律来看,应是借喻而非借代。  相似文献   

15.
借喻和借代是积极修辞的两种不同手法,它们的主要作用都是力求将所要表述的内容生动、鲜明、形象地展开出来.不仅如此,这两种修辞格在语言形式上(指隐去本体、无媒介性词语和喻体与代体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也大致相同.正因如此,有时,我们容易将二者混淆、例如:“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鲁迅《故乡》)对于标有着重号的“圆规”,有人认为是借代,有人却觉得它是借喻,还有人提出其他看法.那么,究竟以什么尺度来识别借喻和借代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6.
以鲁迅《故乡》中的“圆规”用法为代表的一类修辞,疑乎借代与借喻之间。作认为,根据修辞构成、修辞本体与客体间的关系、修辞形式转换的内在规律来看,应是借喻而非借代。  相似文献   

17.
最近阅读北京市西城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编的《青年文科知识问答》的“语文篇”,关于“什么是借代?”有这样的举例:“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从这段还可以看出,借代不同于借喻,借喻是比喻,它的本体和  相似文献   

18.
借喻metaphor与借代metonymy的区别,尤其是关于鲁迅《故乡》中圆规和夏衍《包身工》中芦柴棒的喻代界定,语文教学界已有不少讨论文章,大家都从修辞学的角度作了深入有益的探索。笔者在此旧话重提,是想从艺术思维的角度重新梳理一下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所有的修辞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作家的艺术思维问题。因此,研究修辞中的喻代之别,必须站在艺术思维的角度进行审美分析。  相似文献   

19.
借喻、借代都是传统辞格,但是关于这两个辞格的区别问题,语言学仍存在着争论。简要回顾这些争论情况,并就吴德升把“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判为借代的观点,进行反驳,认为它只能是借喻。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在《故乡》中,描写杨二嫂的形象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以后就直接把杨二嫂叫成“圆规”了。这后面的“圆规”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却引起了人们的争论。张志公主编的初中课本《汉语》(后改名《汉语知识》出版)、周振甫编的《通俗修辞讲话》、张剑声编的《汉语积极修辞》、张文风编的《中学生修辞例话》等都把“圆规”做为借代的例子。他们认为,这是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