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周人的至上神是“天” ,它来源于西北游牧民族。其论据除已有的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的材料外 ,还有如下三条 :一、周原所出文王时卜辞中有祭“天”的记载。二、“灵台”是周人祭天礼地的建筑 ,在今甘肃省灵台县城内。周人接受“天”神信仰约在季历时代。三、在灵台上祭天礼地的主要是胡巫 ,这喻示了“胡巫”可能是沟通周人与西北游牧民族“天”神信仰的“使者”。  相似文献   

2.
(一) “非王卜辞”说,主要来自《帝乙时代的非王卜辞》一文。该论者在其文中提出了四条“特征”作为立论之依据: (一)问疑者不是商王。 (二)没有王卜,辞中也不提到王。 (三)没有商先王名号,而另有一套先祖名号。  相似文献   

3.
邵原历史考     
殷墟卜辞里“刀”、“召”、“()”的地望在今之邵原。“召方”是商王朝之敌对方国,其都邑在邵原.后为商所并。邵原建都迄今有三干三百余年的历史。春秋以后,“召”写作“邵”。“邵原”一词,出现于隋代。  相似文献   

4.
“周德”是具有周民族特色的德业,它的建构使得周得以与虞、夏、商等王朝并立而获得正统地位。从《诗经》祭祖诗中可以梳理出周人对其“周德”建构的脉络:“周德”以后稷“立(粒)民”之“农德”为发端和特色,以文王之“文德”为周王政德之典范。前者是从族群的层面、后者从政权的层面确立了周人绍绪大统的合法性和区别于历代受命诸族的独特性;前者为后者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族群文化土壤并因后者而为天下贵,后者则在继承前者的基础上了赋予了前者以“文”的特性进而提升了前者;二者统一于敬天保民上。  相似文献   

5.
“文丁杀季历”、“纣囚西伯”是日渐衰落的殷商遏制周族势力发展的结果。以此为契机,周人翦商、灭商活动由半公开转入隐蔽,手法更加高明。纣囚西伯又放虎归山,扩大了文王的政治影响,也加快了其灭商的步伐,加速了商王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6.
温人之周     
魏国温城有一个人去东周,周人不准他入境。温人于是毫不迟疑地回答说:"我是主人。"可是周人问他的住处,他却毫无所知,于是官吏就把他拘捕起来。这时周君派人来问":你既然不是周人,却又不承认自己是客人,这是什么道理呢?"温人回答说:"臣自幼熟读《诗经》,书中有一段诗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如今周王既然君...  相似文献   

7.
释商     
商族何以称商,什么是商字本义。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迄今未能定论。许慎《说文解字》卷三上:“商,从外知内也。从章,省声。”又云:“(?),言之讷也。”认为商字本是讷于言而明于行者,让人从外表了解其内在之意。但众所周知,殷墟卜辞中迄今尚未发现章字,难于证明商字上部所从之立就是章字之省;而且一期卜辞所记商字下部又多不从口(见《甲骨文编》93页),就是说原非(?)字,可知许氏所释商字本义与早期卜辞商字字形不符,因而是不足为据的。近世学者始据出土甲骨、金文资料探求商字本义,有释商为“赏”  相似文献   

8.
"帝"在殷人的观念中表示祖先神,又表示"上帝"(或曰"天"),上帝与祖先神之关系是君臣关系,故上帝赐予祖先以治民之权。周人对天命是怀疑的,表现出历史理性的进步。但为了统治庶殷,被迫继承了殷人对天命的信仰并进行改造。创造出以"帝"为声符的"適"、"禘"二字。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则,"適"直译为"到达人间的上帝",周人据此创设適长子继承制,确立了周王与上帝的父子关系。"禘"直译为"上帝的祭祀",周人据此确立了以先王配食祭天之禘礼,用以强化臣民的信仰。周人的观念变化与制度革新,体现其统治策略中,天命信仰与历史理性之张力。随着王权衰落,周初天命观的信仰逐渐弱化,天子之制也渐被僭越,竟成乱制,遂至后世不明周初建制之本意。藉由帝、適、禘等字字源考证,略可窥见这一变化的线索。  相似文献   

9.
<正>西周的政治等级制度是周公制定的互为表里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分封制是周天子把都城周围最大、最好的土地"王畿"留给自己直接统治,把王畿以外的土地、臣民封赐给同姓或异姓贵族,建立起许多诸侯国,即"授民授疆土"。分封出去的诸侯必须承担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平时镇守疆土、战时随同天子作战、出兵勤王、交纳贡赋、定期朝见周王述职等义务,若不履行义务,周王即可讨伐,收回封地。在封国内,诸侯有相对独立的  相似文献   

10.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是指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附近的一整坑的甲骨,从卜辞的内容、字体风格等方面来看,都与殷墟王卜辞有很大的区别,占卜主体为"子",我们把这批材料列入"非王卜辞"中。之前出土的甲骨卜辞中非王卜辞数量较少,花东甲骨的出土丰富了非王卜辞的研究史料。学界对这批材料所属时代、占卜主体、主要人物以及占卜内容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让我们对殷商时期的贵族生活面貌也有了更加详尽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刘亮 《高中生》2013,(8):59-59
壁雍 3000多年前,周王灭商,迁居关中,建都丰京和镐京(今西安市)。在京都城郊,西周天子建起一所园囿.用于教育贵族子弟,这便是我国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大学”——璧雍。  相似文献   

12.
苏学章 《考试》2011,(7):33-35
1.“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这直接反映了战国时  相似文献   

13.
孔子述作鲁史而成《春秋》经。《春秋》经的王道观,是以其王霸史观为理论指导,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在理想层面的《春秋》王道理想,孔子祖述尧舜的圣王治国理念,而主要又依托周公之礼并辅之以太公之法(刑律);二是在现实社会中吸纳、认可五霸的某些治世理念与外交做法。孔子的《春秋》王道观,并不同于《礼记·礼运》篇中大道之行的直接建构,而是通过述作鲁国《春秋》,在对实然社会的功德评判中,隐现其应然的王道理想。《春秋》经理想层面的王道观,以秩序、和谐、文明为特质与主旨,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根基,以尊尊与亲亲为相互渗透的两大支柱,主要内容包括分别在以尊尊的政治秩序、亲亲的人伦和谐与修己安人的道德伦理。同时,与《论语》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天下有道相比,《春秋》在力主周王天下共主绝对权威的政治前提下,更加认同天子授权或尊王意识下的齐桓晋文之事。  相似文献   

14.
一地方监察制度可追溯到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的建立。夏、商、周的地方机构中设有监察官吏,称之为“方伯”。“千里之外设方伯。”①“受命于王,以监察一方者,谓之伯。”②秦之监察御史,汉之部刺史负责地方监察,隋唐系中央派往地方的官员负责监察,后来兼有了地方行政、军事权。明代建立后,形成了更为完备的地方监察制度。明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沿袭元朝。吴王元年,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军事上改元枢密院为大都督府,节制诸军,监察机关仍称卸史台,地方由行中书省统领一切。当时虽建立了吴王政权,但还未完…  相似文献   

15.
《诗经》、《尚书》所载与周人青铜器铭文表明,周之先人死后魂灵在天上,称魂灵曰“严”,魂灵升天曰“登”或“登天”。与殷人正好相反。何以如此呢?原来周人出自西戎姬姓族姓,故保留有西戎习俗文化,而西戎习俗是实行火葬的。义渠戎之葬俗表明“严”、“登”当是出自戎语。据现在资料推测,周人废弃火葬、实行土葬当是在太王古公直父迁周以后。  相似文献   

16.
羌在甲骨卜辞中从武丁时期一至延续到商末,与商王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甲骨卜辞中涉及到羌的具体名称,主要有白羌、羌苎、羌■、焱羌、羌龙、北羌、竹鼄羌、玉羌、羌舟、马羌、羗方等,其中有的是族群名,有的是不同族名的合称,有的显示了羌人数量或所在地。 因此,研究羌人名称的具体涵义,讨论羌族内部分支和羌人身份,有助于加深对早期羌族特征及羌商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周人创造的“有孝有德”的宗法伦理价值观念是一个开放的、进步的体系,它奠定了周人开放的国家形态、民族形态,构建了天人合一的统治模式和宗法等级秩序,对周人的宗法政治经济结构的巩固与黏合,以及对孔子开放的仁学体系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古今说《甘棠》诗者皆围绕“召伯听断甘棠下”,“敬其人爱其树”的主题。树木崇拜是世界上各民族都存有的一种原始的宗教文化现象。周人也有树木崇拜,《风》、《雅》、《颂》中多有树木形象,即与树崇拜的遗俗有关。甘棠非社树,召伯非社主,召南地的人们认为召伯亡魂栖居于甘棠树,并通过甘棠树往来于天地之间。召南地的人们关怀召伯亡魂,故有“勿剪”、“勿伐”、“勿败”、“勿拜”甘棠树的禁忌,故有《甘棠》诗的产生并传颂于后世。  相似文献   

19.
圆丘祭天、宗庙祭祖分别象征了继承天命的天道秩序和世俗王权的人间秩序。明堂既是祭天之所,又是布政之宫,其建制、礼仪素无定制,历代皇帝、儒生亦皆因时制礼,遂致争议不断。隋唐之初,明堂礼尚且能遵循古制,至武后擅权之时新创圣礼则实现了天地合祭。从牛弘、宇文恺、魏徵、颜师古等人明堂方案上看,隋唐明堂建筑形制、明堂礼典施行的论争本质是权力之争。从礼仪空间上看,隋唐明堂祭天礼秉承天上秩序象征“天子”统治的合法性,宣读时令、举行朝贺又象征了人间秩序“皇帝”权力的正统性。武则天明堂沿袭魏徵、颜师古“义以随时”“自我而作”“圣情创造”的礼乐美学思想在形制、礼典上有所创新。武氏明堂的完成把儒家礼乐美学对明堂的想像付诸实践,终结了隋唐儒生明堂建制的论争。这一过程表明专制社会国家礼乐体系服务于皇权,国家礼制建筑、仪式空间体系的最终完成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意识。这也是隋唐礼制建筑与礼仪空间所表达的主要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20.
战国楚简与殷墟卜辞对读可以互相发明。1.殷墟卜辞的“■”,楚简中写作“册告”“册祝告”,传世文献中则写作“册祝”“策告”,书写形式和表述形式发生了变化,但“以简册报告”“称册祝告”的意思仍然沿用。而且,从清华简《金滕》(《尚书·金滕》亦然)可见古人的册告仪式和背景信息,而卜筮简则可见册告的较完整句型。2.楚简中的“习贞”,对应殷墟卜辞中的“习卜”,二者均有重复占卜的意思,均位于前辞的位置。3.殷墟甲骨无名组“习卜”的最高次数为“四”,表明重复占卜四次,共占卜五次,与目前所见成套甲骨为“五”的情形相合,但有一版“六卜”午组卜辞和一版含序数“七”的师组卜辞可能是特例。4.与“习卜”相关的“三卜制”耐人寻味,“三卜”现象的确存在于殷墟卜辞,但承担三卜的人物是否分属于王(元卜)、右卜和左卜还值得进一步讨论。5.论文还对殷墟卜辞的“习卜”辞进行了辨析,去除了一些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