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建立在民主与法治基础上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以及对其关爱、保护的程度已经成为考量以人为本理念是否具有真实性和人权保护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尺。弱势群体社会权益是一个有机整体,既要从经济权益上关心和保护他们,更需要从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生态权益等方面全面系统地保护他们。具体应通过实行制度创新、建立畅通的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注意从整体上保护等保障弱势群体的各项社会权益。  相似文献   

2.
保护弱势群体政治权益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价值的内在要求和体现。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虽然在公民政治权益保护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弱势群体政治权益仍存在法律制度不健全、政治利益表达"失声"、政治参与"低效"、政治监督"无力"、政治成果共享"有限"等一些问题。因此,要加强立法,健全法制;提高认识,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健全机制,提升弱势群体政治参与度;增强实效,保证监督有力;互惠共赢,共享政治发展成果,以加强对弱势群体政治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为弱势群体解决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现实需要。弱势群体主要包括自然、社会和其他三类。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政府职能转变期,弱势群体问题凸显,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问题错综复杂,涉及面广,解决难度大。依法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是彻底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但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已成关键性的制约因素。因此,亟需实现立法、司法和执法的三方联动,建立机会均等和分配公正的法律机制,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弱势群体法律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阅历背景下生成了自己早期弱势群体思想,主要包括:弱势群体应该享有生活的尊严与生存权利、享有制度的公平对待、享有法律的平等保护和国家应该对弱势群体的权益负有责任等.马克思早期弱势群体思想对于我们当下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善民生为社会建设重点、以公共服务为政府执政理念、以公平正义为制度建设理念,切实解决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我国在关系国民生计的诸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此繁荣背后,人们也更多地将目光聚焦在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的问题上,理性地去探讨法理与人情、公益与私利之间的平衡。能否建立健全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机制关系着国家持续发展的大计,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牵动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而由于社会中的不平等造成的这种弱势群体权利的弱势地位无疑会给社会的稳定带来隐患,这就使得对完善我国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研究具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民权益问题,农民权益在政策上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是,在我国社会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民的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侵犯。只有从制度政策上消除不合理的障碍,消除农民权益受侵犯的外在和内在原因,完善权益保护机制,切实加强对农民权益的保护,既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期,我国现行的环保法律法规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明显不足,环境污染受害者在权益保护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平等现象.弱势群体的利益得不到保护,社会就不可能和谐,不论从环保立法方面,还是从环保执法方面来看,都应对弱势群体的环保法律问题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民权益问题,农民权益在政策上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是,在我国社会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民的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侵犯。只有从制度政策上消除不合理的障碍,消除农民权益受侵犯的外在和内在原因,完善权益保护机制,切实加强对农民权益的保护,既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我国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改革开放推动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弱势群体悄然形成,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隐患。本文拟从对弱势群体的界定入手,分析了对弱势群体实行法律保护的法理依据,并针对我国现阶段弱势群体保障制度中的不足与缺陷,探求如何完善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0.
从居住权制度的源流看我国设立居住权制度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物权法制定过程中删除了草案中有关居住权部分,其中的原因是仅仅为少数人利益而创设一种新的法律制度不合适。从居住权的源流、各国的继承以及我国社会现实的考察,居住权制度除了保护离婚妇女和保姆等弱势群体的权益外,还具有满足人们利用财产多样化需求的功能。物权法虽已制定,期盼势在必行的民法典制定过程中,居住权制度能够在民法典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1.
深化改革中实现利益兼容的制度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有效化解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已成为我们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前提,甚至可以说是目前深化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为此,本文首先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体制改革的性质与绩效,其次,分析了非均衡体制改革在制度安排与制度结构上所产生的一些主要缺陷,最后,依据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提出了深化改革中实现利益兼容的制度调整的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12.
非竞争型弱势化,是在社会急剧转型和制度变迁的背景下,与利益分化、阶层分化和权利异化紧密联系而存在,由于制度缺失或权利贫困造成的不正常的一种社会弱势化趋势和状态。这种弱势化在把机会、规则和权利给予一部分社会成员时却排斥了另一部分社会成员,因而具有不正义、不公平、不合理的特性。非竞争型弱势化使社会不同群体不公平感和相对剥夺感加深,造成社会割裂与对立,使支持改革机制的动力和活力丧失,失去对政府合法性的认同,威胁经济发展和政治、社会稳定。为此,应加强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和机制建设,赋予社会更多的权利,实现包容性增长。  相似文献   

13.
在新旧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中,社会分化不均衡和机会条件不均等形成了以弱势群体为代表的利益缺失体。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角下,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弱势群体利益表达保障体系,对保障公民表达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皖北乡村治理中各种日益突出的矛盾,已经成为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建立一个治理和善治的皖北乡村社会,必须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农村经济组织,促进农村利益集团的成长,建立农民利益的政治表达机制。本文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欠发达地区乡村治理的发展动力与运行机制,提出了参与主体多元化的协同治理的乡村治理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弱势群体问题日益严重。如何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为我们要创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救助弱势群体是社会的责任,更是政府的分内职责。政府首先要在保障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方面要明确其角色定位,进而主导相关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向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6.
社会公共服务已成为我国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当下我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还存在着一些缺失。加强和完善我国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对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还权于民,坚持改革开放的效率与公平,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每一个公民,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权以保障人的尊严与价值为本质,以保障弱势群体的平等权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国家负有"最核心义务",以保障公民最低生活水平,但社会权的实现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而我国市民社会逐渐形成,社会力量不断壮大,加大社会法立法、加强社会权的非国家行为者义务有助于解决社会权权利事实不清与国家资金短缺问题。我国社会权司法救济必须解决宪法重实体轻程序、从宪法高度构建公民诉讼权、扩大诉讼法受案范围、改革司法制度、保证司法公正等问题。在我国,社会权最根本的救济途径就是建立可操作的宪法诉讼与违宪审查制度,但在我国宪法诉讼与违宪审查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建立公益诉讼制度是社会权司法保护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8.
弱势群体一般处于社会底层,经济贫困和权利贫困是弱势群体的特征,经济贫困是权利贫困的折射和表现,权利贫困是经济贫困的原因和根源。社会权利是人权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本质是维护公民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无论是基于人权、人道主义,还是基于社会权利特性、社会和谐建设,弱势群体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享有保障个人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社会权利。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弱势群体问题也日益凸显。对弱势群体权利进行保护,既是人权保护和法律正义的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笔者提出对弱势群体权利进行保护的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援助和自我保护五位一体的制度构建,以探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行政给付作为法治国家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条件的行政法律制度,能够将社会资源与财富作适当的再分配,以满足社会大众特别是相对弱势地位者的需求;而且能够调控经济,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是政府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社会权利的重要职能活动,因此完善行政给付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