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适合于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故涉及有关自由组合问题,往往比较繁杂,学生解题要花的时间多,且易搞错,甚至有时会觉得无从下手。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一种简捷、准确的方法,颇受学生接受。这个方法就是:把每一对相对性状独立出来,进行分析,各个击破。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应用于推断基因型,快速准确写出F2的基因型。1推断基因型例如有这么一道题:豌豆种子黄色(Y)圆形(R)分别对绿色()皱形()为显性,现有黄色圆形植株(YyRr)与某植株杂交,后代为黄圆(3)绿圆(3)黄皱(1)绿组(抓煤植株的基因型为…  相似文献   

2.
例,豚鼠的黑毛(A)对白毛(a)为显性,毛粗糙(B)对毛光滑(b)是显性,根据下表中不同杂交组合情况,推知亲代基因型。 题目中已知子代表现型及其数量,反推亲代基因型的题型,题中虽有二对相对性状,但对每对相对性状来说(黑对白、粗对光),它仍然符合基因分离规律,指以首先应掌握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即①凡是子代(F)表现型只有一种的(?)亲代(P)一定是纯合体(AA×aa、AA×AA、aa×aa);②凡是F表现型数量比为3:1的(?)P一定为杂合自交(Aa×Aa);③凡是F表现型数量比为1:1(?)P一定为测交(Aa×aa)。然后组合成二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以下就是解题过程: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物教学》2008,(1):119-120
题目 某人发现了一种新的高等植物,对其10对相对性状如株高、种子形状等的遗传规律很感兴趣,通过大量杂交实验发现,这些性状都是独立遗传的。下列解释或结论合理的是( )  相似文献   

4.
卢燕 《青海教育》2010,(7):75-76
孟德尔提出了基因的两大遗传定律,从而被后人称为“遗传学之父”。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即先只观察和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发现规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后,再观察和研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  相似文献   

5.
在中师生物学教学中,生物的遗传是教学难点之一。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强.加之因实验条件限制,教师只能在黑板上重复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但尽管讲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学生仍难以理解和掌握。我们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出采用家蚕体色杂交实验验证分离规律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法具有简便易行·生动有趣的优点。现介绍如下:一、实验过程1、实验材料和方法选取具有相对性状的本地蚕种:纯种花蚕(P;.幼虫体节上有黑色环纹)和纯种白蚕(P。)各数十条作为亲本·将蚕蛾分成三组进行交配。第一组.让花蚕蛾相互交配得花蚕纯…  相似文献   

6.
刘志新 《生物学教学》2008,33(10):58-59
1相对性状的判定 定义法:相对性状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例1下列性状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猫的白毛和黑毛 B.人的卷发与直发 C.人的五指与多指 D.人的眼大与双眼皮 答案:D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中常常把对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方式判断作为评价综合运用能力的载体,下面从杂交试验方案的选择谈谈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方式推断的策略。 一、细胞质遗传与细胞核遗传 解决策略:做正反交试验  相似文献   

8.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研究对象是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比分离定律复杂,但如果只考虑其中的每一对相对性状,它同样遵循分离定津。根据这一基本规律,把多对相对性状(基因)拆分成多个一对相对性状(基因)来分析,就能轻松得出答案。  相似文献   

9.
一、开展课题研究的管理措施 1.管理任务。 (1)实行课题实验研究管理网络化:校长→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骨干教师。  相似文献   

10.
孟德尔选用豌豆为主要材料,经过仔细观察,从中选取了具有七对相对性状的一些植株进行杂交。他最初进行杂交时,所选用的两个亲本部只差一个性状,在证明了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分离规律)后,就从简单到复杂,从分析到综合进一步研究了两对相对性状和三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在孟德尔所研究的七对相对性状中,任取两对性状进行杂交试验,彼此间都是自由组合的,这种情况在其它生物的其它性状间也常常看到。后人把这种现象归纳为孟德尔第二定律,或称自由组合规律。这一规律可以表达为“一对基因的分离与另一对基因的分离是独立的,两者是…  相似文献   

11.
在2005年高考理综卷(全国Ⅱ)中,下面的一道遗传题是中学教学中常常令学生、教师头疼的问题,耐人寻味,值得思考一番. 已知果蝇中,灰身与黑身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直毛与分叉毛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F表示,隐性基因用f表示).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得到以下子代类型和比例:  相似文献   

12.
上述一系列实验体现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提出(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证明→得出结论。 实验中运用了对照原则,如达尔文的实验中,(1)和(2)为对照组,(2)和(3)为实验组;温特的实验中,(1)为实验组,(2)为对照组,增加了实验结论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红彬 《中学生物学》2010,26(1):39-40,64
1教学目标 1.1知识目标 说出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过程及结果;解释自由组合现象的原因;尝试探究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相似文献   

14.
遗传的基本规律(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和伴性遗传知识是高中生物的重点部分,也是最难理解最易出现问题的部分。自高中会考以来,虽然遗传规律中关于概率计算的难度有所降低,但仍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遗传计算题。鉴于此,现将遗传规律中一对、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题和伴性遗传题解析如下。一、一对相对性状遗传题的概率我们知道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只存在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分别进入配子中,随配子独立地遗传给后代,下面分两种情况作一分析。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  相似文献   

15.
正"遗传和变异"内容历来是高考重点,也是学生解题的一个难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合适的解题方法,这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结合近几年全国各地的生物高考题,特别是江苏生物高考题,注意到有关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问题有逐年加重、加难的趋势。本人就这类遗传设计题型总结几种解题方法:一.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结论的直接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如  相似文献   

16.
在解决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问题时,必须突破以下两点:①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性染色体上?②判定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等位基因是高中生物有关遗传的核心概念之一。人教版新教材必修Ⅱ《遗传和进化》模块中将其表述为"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这与旧版教材所提及的"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表述相比要客观而且合理得多,原因有二。1尊重了等位基因的源自背景,赋予了概念内涵可塑性延展的空间孟德尔以豌豆作为试验材料,对七对"相对性状"逐一展开了遗传杂交试验研究,并通过假说演绎论证了成对遗传因子控制成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机制,发现了分离定律。后人将孟德尔假设存在的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功能单位——遗传因子改称"基因",而"成对  相似文献   

18.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孟德尔在基因的分离规律基础上对多对相对性状在一起传递情况的研究结论。我在本小节的教学中,充分运用分离规律的原理对自由组合规律中的有关问题用“分解组合法”进行了探讨和深化,很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好。现就下列几方面的有关问题对“分解组合法”的运用作一简要介绍。 一、用“分解组合法”推导自由组合规律的原理和法则 在自由组合规律中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若以豌豆中结黄色(Y)圆粒(R)种子的和结绿色(y)皱粒(r)种子的两个纯种作亲本进行杂交。因豌豆的粒色——黄色和绿色,是由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用Y和y表示)来控制的;豌豆的粒形——圆滑和  相似文献   

19.
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常常分析考查的杂交组合为∶Aa自交后代A_∶aa=3∶1;Aa×aa→Aa×aa=1∶1;基因位于X染色体时常考查∶X^BX^b×X^BY→X^BX^B、X^BX^b、X^BY、^XbY,即雌性均为显性,雄性显性∶隐性=1∶1等.这些交配是群体个体间进行的交配.  相似文献   

20.
独立遗传的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杂交后代一般会表现出9:3:3:1的性状分离比,即孟德尔比率。但有许多遗传实例却偏离了这个比率,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