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论语·季氏》:"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文中"过"字作何解释呢?新版《辞源》给"过"提炼五个义  相似文献   

2.
《高中生之友》2010,(7):36-37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相似文献   

3.
读《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一文 ,明显感到孔子话语中蕴含着一股怒气。当冉有 (名求 ,字子由 )和季路 (名由 ,字子路 )把“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的消息报告老师后 ,孔子闻言便怒道 :“求 !无乃尔是过与 ?”采用反诘句式 ,语气强烈 ,责备中蕴含着一股怒气。受到老师责备 ,冉有急忙为自己开脱责任 ,谎称 :“夫子欲之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听了冉有的辩解 ,孔子怒气未消 ,又训斥道 :“求 !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危而不持 ,颠而不扶 ,则将焉用彼相矣 ?”冉有、季路见老师火气大 ,口气硬 ,知道今天搪塞不过去 ,只好实话实说 ,和盘托…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三册(必修)《季氏将伐颛臾》一文的开头,冉有、季路将季孙氏要攻打颛臾的消息告诉其老师——孔子时,孔子马上说道:“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两位爱徒身为季氏家臣却没有尽到责任的不满与批评。这里,既不谈孔子用语之简练精辟,也不论其见解之深刻独到,  相似文献   

5.
《季氏将伐颛臾》篇中有一句:“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课文注释中对“无乃尔是过与”注成:“这不是你的过错吗?”此注释有不尽善  相似文献   

6.
《论语·季氏》中,有这样一段话: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其中的“无乃尔是过与”该怎样理解呢?这需要作语法分析。“无乃……与”是一个固定结构。始见于战国文献。“无(毋)乃,在战国时代的语言中使用频率是比较高的。在汉代的使用有衰减的趋势,六朝时期的口语中,“无(毋)乃”可能消失了,或者趋于消失。“无”和“毋”古代是同音字,写作“无乃”成“毋乃”,记录的是同一个语音单位。甚至同一部古书,这两种书写形式都可以出现。例如  相似文献   

7.
公孙丑问曰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 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 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如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  相似文献   

8.
很多<古代汉语>文选部分都选用了<论语·季氏>中的"季氏将伐颛臾"章.在注释中对"求,无乃尔是过与?"中"是"的解释又往往与古代汉语常识词序部分对"是"的句法作用的阐释不相一致.本文通过对比探讨了"无乃尔是过与"中"是"的词汇意义及语法功能,即"是"当释为:通"寔 ",做谓语"过"的状语.  相似文献   

9.
“先王”当作何解?浙江绍兴一中董秋成在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对句中“先王”之义有不同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十三经今注今译》(岳麓书社,19...  相似文献   

10.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晋文公伐原,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谋士言日:"原将下矣,师吏请待之."公日:"信国之宝也,得原失宝,吾不为也."遂去之.明年复伐之,与士期必得原,然后返,原人闻之,乃下.卫人闻之,以文公之信为至矣,乃归文公.故日"次原得卫者",此之谓也.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勿若不得也.必诚信以得之,归之者非独卫也.文公可谓知求欲矣.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  相似文献   

11.
孔子在许多国家被奉为“天纵之将圣,地擎之素王,人奉之先师”,在多数人心目中是儒雅的圣人.可是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他一改.温文尔雅的风格,三次直呼“求”,语气极其犀利,强烈而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态度.第一次对话中,听到冉有半遮半掩地说出季氏将要对颛臾国用兵,孔子顿时大怒:“求!”似乎冉有还有话没说完,就被孔子的“求”所打断.孔子一向反对武力,也将这一政治理想托付给门生.可是冉有非但没有遵守孔子的教诲,反而主张使用武力.因此,“求!”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也表达了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的责怪.这里朗读“求”应该直呼而出,短促有力.  相似文献   

12.
穆公尝请伯乐曰:"子之年长矣, 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 "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 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 弭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 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之共 担缠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 臣之下也。" 公其九方皋,使行求马。三月而 反报,曰:"得之矣,在沙丘。"公曰: "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取之, 牡而骊,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 "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弗能 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大患 曰:"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 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 其所不见。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 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  相似文献   

13.
[原文] 优旃者,秦倡①,侏儒也.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秦始皇时,置酒而天雨,陛楯者②皆沾寒.优旃见而哀③之,谓之曰:"汝欲休乎?"陛楯者皆曰:"幸甚."优旃曰:"我即④呼汝,汝疾应曰诺."居有顷,殿上上寿呼万岁.优旃临槛大呼曰:"陛楯郎!"郎曰:"诺."优旃曰:"汝虽长,何益,幸雨立.我虽短也,幸休居."于是始皇使陛楯者得半相代⑤.始皇尝议欲大苑囿,东至函谷关,西至雍、陈仓.优旃曰:"善.多纵禽兽于其中,寇从东方来,令麋鹿触之足矣."始皇以故辍止.二世立,又欲漆其城.优旃曰:"善.主上虽无言,臣固将请之.漆城虽于百姓愁费⑥,然佳哉!漆城荡荡,寇来不能上.即欲就之,易为漆耳,顾难为荫室⑦."于是二世笑之,以其故止.居无何⑧,二世杀死,优旃归汉,数年而卒.  相似文献   

14.
武王克殷     
武王①克殷②,召太公③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使靡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④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⑤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相似文献   

15.
涸辙之鲋     
阅读链接一 涸鲋 庄周①家贫,往借米于其友.友曰:"俟我得金②,以二百金借于子,可乎?"周忿然曰:"周昨日来,有呼于路中者,回首视之,见车辙中有涸鲋③焉,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有升斗之水足以活④我否?'周曰:"诺,我将取西江之水以活子,可乎?"鲋鱼曰:"我只须升斗之水,足以活矣.君言如此,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矣."  相似文献   

16.
<说文>"见,视也."本义为"看到""看见";可引申为"遇见"."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意为"张良来到军门,看见(遇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不等张良同意与否,樊哙已"带剑拥盾入军门".这里既看不出张良与樊哙事先有约,更看不出樊哙是在秉承张良旨意而行事.仅此一点,张良是鸿门宴的"总导演"这个结论是由何而来呢?  相似文献   

17.
在《论语》之《季氏将伐颛臾》中,子路和冉有一起去拜见孔子,告诉他"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师徒之间在该不该讨伐颛臾的问题上展开了三次对话,可每次孔子只是单独点出冉有进行猛烈批责,而对同来的子路则无一字指斥。他们二人同是孔子门徒,皆是季氏门客,俱去拜见孔子,告诉老师"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为什么孔子独责多才多艺的冉有呢?  相似文献   

18.
节选文段晋平公~①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②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盲臣"。  相似文献   

19.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  相似文献   

20.
甘茂相泰章     
《阅读与鉴赏》2003,(11):20-21
茂相秦.秦王爱公孙衍①,与之间有所言.因自谓之曰:"寡人且相子."甘茂之吏道而闻之,以告甘茂.甘茂因入见王曰:"王得贤相,敢再拜贺."王曰:"寡人托国于子,焉更得贤相②?"对曰:"王且相犀首③."王曰:"子焉闻之?"对曰:"犀首告臣."王怒于犀首之泄也,乃逐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