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研究的逻辑起点决定了研究方向和内容。对现象学技术哲学来说,不同的逻辑起点意味着现象学技术哲学研究的不同路径。美国现代技术哲学家阿尔伯特.伯格曼以技术人工物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分析现代技术所呈现的世界图景,最终形成装置范式技术哲学研究纲领,并以装置范式论闻名于技术哲学界。对这一纲领逻辑起点的研究,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装置范式论思想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
网络流传一个当代分析哲学家推荐的阅读书单,是由西班牙网站Demasiado Aire做的一个专题,向当今世界知名哲学家进行调查,询问他们在本科阶段,哪三本书对他们的影响最大.其中有28个哲学家做了回复.国内熟知的伦理学家查尔斯·泰勒推荐了《知觉现象学》《卡拉马佐夫兄弟》《平信徒神学》,心智哲学家查尔莫斯推荐了他博士生导师侯世达的《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心我论》和帕菲特的《理与人》,科学哲学家范弗拉森推荐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空间的哲学》《数学的基础》,帕菲特本人推荐了《伦理学方法》《功利主义》和托马斯·内格尔的《无源之见》,宗教哲学家普兰丁格推荐了《理想国》《中世纪哲学研究》《感知》,形而上学家威廉姆森推荐了《单子论》《表象的结构》《思想的对象》,逻辑学家普莱斯特推荐了《数学原理》《语言的逻辑句法》《从逻辑的观点看》.不难看出,大部分哲学家的推荐都和他自己将来所从事的研究有密切的关系,只有极少数是比较个人化的.例如,范弗拉森推荐的萨特著作,也许是因为自己在个人精神生活上受到了萨特的影响.20世纪六七十年代,存在主义对欧美年轻学生产生了覆盖性影响.以研究心理因果而闻名于世的心智哲学家金在权也是从了解存在主义才开始进入哲学行当的.  相似文献   

3.
苏格拉底是希腊著名哲学家,同时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人生哲学家。他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成为前苏格拉底哲学。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来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萨特哲学主要包括早年的存在主义现象学的本体论和晚年的历史哲学——实践总体论,二者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体现了萨特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现象学运动中的新科学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发展中 ,技术不仅被科学史所忽视 ,而且占主导的科学哲学以数学 -逻辑的模式来解释科学 ,也忽视了科学中技术的作用。在现象学运动的背景下 ,逐渐产生了以实践 -知觉模式来解释科学的新科学哲学。尽管不同的新科学哲学家对科学的解释还存在差异 ,但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 ,即重视技术在科学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证明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对二十世纪至今的数学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我简要介绍了胡塞尔生前与其他数学家和数学哲学家的互动。接着,我重点论述了胡塞尔现象学对直觉主义数学哲学家威尔以及数学实在论者哥德尔的影响。以此,我希望表明,不仅胡塞尔哲学对数学哲学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并且在当前,胡塞尔的数学哲学思想还是鲜活的。  相似文献   

7.
现象学是海德格尔步入哲学殿堂的敲门砖 ,现象学方法极大地影响了海德格尔思想的发展 ,可以说 ,现象学在根本上规定了海德格尔的思想道路。早期的海德格尔更是被当作现象学运动第二阶段的领军人物而倍受推崇。而后期技术又成为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全面地从海德格尔思想发展的角度考察技术思想的凸现 ,有助于透彻地了解海德格尔的技术思想及与现象学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伊德的身体理论是理解其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思想的重要视角。他在“身体一”(感知的身体,体验的身体)和“身体二”(文化建构的身体)的基础上,提出了身体的第三个维度,即“技术的身体”。“技术的身体”是对“身体一”和“身体二”的综合,主要特征是工具的涉身性,而这正是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的界面。伊德的身体理论对涉身、知觉和行动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挖掘,对“情境化知识”、人与技术的关系进行了全新解读,对我们建立批判的知识论和技术现象学有诸多启发,其中有两个向度不可忽视,一是关注行动,二是重视现象学一解释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让·保罗·萨特是法国著名的作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存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存在先于本质",以及"选择是自由的"三方面。本文简要分析了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价值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法国著名小说家、存在主义作家阿尔伯特·加缪并不承认自己是存在主义作家,但他在存在主义方面的影响以及把存在主义哲学引入文学写作领域方面的贡献是无可厚非的。本文对其作品《客人》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