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用学(pragmatics)是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context)来理解和使用语言。翻译是涉及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信息传递,翻译的特殊困难也由此而产生。本文通过英汉互译实例分析来说明:翻译应以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为目标,挑选最接近效果的译法,语用等值得指译文与原文的交际价值的对等,而非表达形式及方式的同一,从语用学角度看,译文无论作怎样的处理,只要它能传达原文的用意,实现语言交际的目的,它就是一种可行的译法。  相似文献   

2.
任蓉 《广西教育》2010,(21):37-39
通过对酒店禁烟公示语篇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分析可看出,尽管原文与译文的概念功能基本不变,但人际功能的变化会引起译文语篇功能随之变化,反映在文化语境上则是语篇体现样式的变化。文化语境对翻译语篇的对等性产生制约,由此引起的翻译中的“不对等”现象,是对语篇结构合理的调整。  相似文献   

3.
语境是语言交际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语境分析是理解和翻译的基础。本文着重探讨论文化语境对翻译中词义选择的制约,指出翻译中词义的恰当选择必须动态地顺应不同的文化语境,译文才能实现原文文化信息的传递,获得原文与译文的对等转换。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符号所表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其目的就是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使译文与原文实现最大程度的对等。站在言语语言学的角度,从语境、语体及文化因素三方面探索翻译中的多层面对等现象,希望能对翻译工作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刘睿  杨宏 《文教资料》2008,(25):61-62
奈达在其翻译理论研究中认为,作为翻译目的的"功能对等(flmctional ecluivalence)"是基于语境的层面,而不是语言系统本身.笔者认为,在翻译中,引起误译的原因往往不是不理解原文的语言语境,而是对非语言语境忽视.本文基于奈迭的"功能对等"理论,以翻译的目的、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为宗旨,探讨在翻译过程中对影响翻译效果的语境和文化等因素的考虑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胡群 《海外英语》2011,(13):173-174,184
商品说明书是集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语言载体。该文以功能语法的语域理论为理论框架,以英文商品说明书为例,分析了商品说明书的语境特征并探讨其翻译策略。该文的结论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使译文尽量能够表现原文的语域特征,恰当地再现原文所依附的情景语境,从而使译文和原文在语境层面上达到对等。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言语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在翻译中对原文理解和译文表达的影响,提出了在翻译中要注意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所具有的不同意义,翻译表达应再现原文情景,要注重不同的语篇具有不同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儿童文学是文学艺术发展的重要分支,中国文化"走出去"不可忽视儿童文学,因此儿童文学翻译尤为重要。语篇是语言系统与语境体系的结合体。脱离语境,语篇翻译则无从谈起。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域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语境视角下的有效指导,主要体现在关注如何实现翻译中语域在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对等,从而实现意义等值。本文从韩礼德语域视角出发,对著名儿童文学《青铜葵花》译文进行翻译评介,期望能为翻译活动提供语域视角下的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任何企业都希望其品牌译文在目的语市场中能够被消费者接受,从翻译的角度上说,就是译文在目标语文化语境中实现交际功能。传统的语言学翻译理论及对等翻译理论强调原文信息及形式的传递而非翻译目标语文化语境中的功能。功能翻译理论强调文本的功能,它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而任何行为都有目的性,翻译的目的就是在目标语语境中实现文本的交际功能。从这一点上看,功能翻译理论适用于品牌翻译。  相似文献   

10.
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要求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繁星》和《春水》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创作的两部诗集,美籍汉学家约翰·凯利与鲍贵思对这两部诗集的进行了英译,处处体现出功能对等的内涵。两种语言代表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  相似文献   

11.
语境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语境主要包括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语境限定了词或短语等语言成分意义的理解,以及翻译时对词义和语体的选择。只有在翻译中注意充分理解原文语境,保证译作符合原文语境要求,充分体现原文语言风味和语体风格,才能提高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12.
高英 《海外英语》2011,(3):139-141
Halliday和Hasan认为语言将随功能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种由用途区分的语言变体就是语域,语域对等理论在指导翻译实践中起者非常重要的作用[1]。语域包含着三个变量因素即:语场、语式和语旨。语场指语言发生的环境;语式指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语旨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该研究浅谈了这三方面在《红楼梦》翻译中的重要指导作用,并指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注意使译文能表现原文的语域特征,能恰当地表达原文所赖以产生的情景语境,使译文与原文实现语域对等。  相似文献   

13.
采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评判翻译的标准,结合具体的翻译实践,运用定性的研究方法依次分析了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和译文语言表达形式的选择和体现方面所产生的不同影响。认为翻译受语境的影响和制约,语境拥有层级性,语境因素所属的层级越高,在语言中就越隐蔽,对意思的阐释和制约作用也越关键,同时也越容易被译者所忽略。  相似文献   

14.
每个公示语都是一个完整的语篇,意义很大程度上依靠特定情景语境来传达。公示语的翻译应该追求情景语境的对等,而非形式的对等,而情景语境的对等主要是通过不同形式的"情景省略"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的翻译理论,主张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两种语言翻译的不对等性是译者最困惑的问题。在翻译实践中,文化背景、思维认知及固有的本族语使用差异,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出现很多困难。英语和汉语是建立在不同文化基础上的两种语言,文化差异将会给英汉翻译带来一定的影响,只有了解英、汉两种语言风格的异同,文化背景知识和不同的民族心理状态,才能成功进行翻译交际。  相似文献   

16.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也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使译文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译者除了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具备以外,正确理解和处理两种文化间的语境障碍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将分析语境障碍(情景语境障碍和文化语境障碍)在中法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按照顺应论的观点,翻译是一种动态的选择过程,即文本与译者之间的顺应和交流过程,当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两者之间存在矛盾时,应选择与译语语境和语言结构相适应的表达形式,使译文达到与原文功能意义上的对等。  相似文献   

18.
杨挺扬 《中国教师》2012,(20):57-58,69
<正>一、功能对等理论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该理论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1]。这种对等不是形式上的对等,而是动态对等,即翻译时不拘泥于原文的结构和个别词汇的绝对意义,而是着眼于文章要表达的精神和含义,并在此指导思想上进行翻译。在奈达看来,功能对等理论可从最低和最高两个层面来阐述:一是译文的读者能大致想象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原文的,二是译文读者完全可以用与原文读者理解原文的相同方式理解译文[2],也就是,要求译者通过翻译活动使对象读者能够体会到与源语言读者同样的阅读感受。  相似文献   

19.
译文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与原文的“功能对等”。翻译中的模糊语言大量存在,翻译的模糊性是在准确把握原文的基础上,积极运用译语中的模糊语言涵盖原文的丰富内涵,跨越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以便尽量减少原文信息损失,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20.
语篇是翻译的基本单位,语篇的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本文从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两个方面详细探讨了英汉互译的策略。文章还指出,只有这样译者才能准确地把握原文的信息,译文的交际功能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