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东汉大儒郑玄逢汉末乱世而终身不仕,他的志向在他的《戒子书》中说得十分清楚:“但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表明要以著述为务,而不事仕进。他所从事的乃是与孔子(即郑玄所说的“先圣”)同样的事业。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试图对尧、舜、文、武、周公等先王和圣人的典籍进行整理,以此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见解。郑玄“述先圣之元意”,落实到行动上就是遍注群经,这可以看作是对孔子所从事的事业的继续。所谓“主不稽古,无以承天;臣不述旧,无以奉君”1。事实上,郑玄弟子亦是将郑玄目为孔子,并仿《论语》作《郑志》。郑玄预测到自己…  相似文献   

2.
哲学史著作中 ,有一派观点称孔子是“奴隶社会的保守派” ,并举证《论语·八佾》篇中的“子曰 :‘周监于二代 ,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说孔子“认为周朝的制度、文化是夏、殷以来文化发展的高峰” ,所以“一生致力于维护正在崩溃中的奴隶制度(周礼 )”①。但若考察孔子全部关于“周礼”的谈话来分析 ,这个结论恐怕有些失之片面。《论语》全书中“礼”字共 75出 ,其中大多数都是泛论“礼”的问题 ,而专指“周礼”而言的有如下几处 :在《为政》篇中 ,孔子明白地说 :“殷因于夏礼 ,所损益 ,可知也。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 ,可知也。其或继周者 ,…  相似文献   

3.
《文化学刊》2010,(2):8-8
<正>陈文苑在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发表题为《池田大作"人间革命"论析》的文章,他指出:"革命的历程从‘小我’始发,而后升华至‘大我’,追求共同的幸福。‘革命’的基石和核心是自我追求完美的修善与变革,但‘人间革命’的目的是要实现全  相似文献   

4.
孔子讲“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以雍也》)这里,孔子把“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也作为观察社会现象,处理社会问题的总的方法或原则。孔子在《中庸》中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就是讲执政要去掉两种极端,而采用“中”的原则进行统治。他认为有道德的人“惠而不费,劳而不怨,《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春之卷目录~~  相似文献   

5.
“思无邪”辨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对《诗经》曾有一个总的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思无邪”可说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批评标准,但也是长期以来一直争讼不已的论题,以至有“世儒解释终不了”之说(张戒《岁寒堂诗话》)。不过稍加留意就会发...  相似文献   

6.
一、“大成”、“成家”、“成”公孙述据蜀而自建之国号 ,史中所记早有歧异 :《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 :“建武元年四月 ,遂自立为天子 ,号‘成家’”。《华阳国志·公孙述刘二牧志》 :“会夏四月 ,龙出府殿前 ,以为瑞应 ,述遂称皇帝 ,号‘大成’”。《三国志注·魏志》 :“孙盛曰 :‘昔公孙述自以起成都 ,号曰成。’”①后人未加分辨 ,或择一而述 ,或兼而有之 :《秦汉史》 :“建武元年 ,四月 ,遂自立为天子 ,号‘成家’” ;②《稿本后汉书疏证》 :“《华阳国志》 :‘号大成’ ;又曰 :‘公孙述僭号’” ;③《天府蜀都》 :“公孙述在成都…  相似文献   

7.
孔子提出"乡愿,德之贼也",是基于儒家根本之"仁"的思想,批评乡愿者以"媚于世"的态度作为自身的处世原则。从道德层面讲,孔子认为乡愿者存在的背后是道德价值观念的扭曲。从生存方式上说,孔子在这里批评的恰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此在存在的"非本真状态"——沉沦。与孔子的区别在于,海德格尔虽极力避免对"沉沦"作任何道德评价,却希望人们能走出"沉沦",做回本真的自己,但对召唤的此在本身是什么却始终未置一言。  相似文献   

8.
在前年的一篇论文里面①,我曾经引述到葛兰言(Marcel Granet)对于“齐鲁夹谷之会”的评论,葛兰言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中国学家,他在《古代中国的舞蹈与传说》一书中,曾经注意到“齐鲁夹谷之会”,这件事记载在《春秋谷梁传》鲁定公十年:颊谷之会,孔子相焉。两君就坛,两相相揖,齐人鼓噪而起,欲以执鲁君。孔子历阶而上,不尽一等,而视归乎齐侯,曰:“两君合好,夷狄之民,何为来为?”命司马止之。齐侯逡巡而谢曰:“寡人之过也。”退而属其二三大夫曰:“夫人率其君与之行古人之道,二三子独率我而入夷狄之俗,何为?”罢会。齐人使优施舞于鲁君之…  相似文献   

9.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但这两个范畴不是同时产生的。从“意象”到“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发展史的一条线索。这条线索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对这条线索进行深入的考察,能使我们获得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新的启示。 (一) 意象说很早就提出来了,但“意象”最初主要是作为哲学认识论的范畴,只含有淡薄的美学意味。《周易》中关于意与象的言论,可以说是意象理论之滥觞。《周易·系辞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系辞》属《周易》中《传》的部分,《易传》为战国后期的作品,兼蓄了儒道两家的许多思想。上引《系辞》中的那段话同庄子学派所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的精神是一致的,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意”与“象”的问题,认为“意”是“言”所不能完全表达清楚的,而这“言”所不尽之“意”却可以通过“象”完全地明白地表达出来。其实,言所未尽之意,象也未必能尽之,《周易》的看法应该说有很大偏颇。但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学者对于孔子在《论语》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的理解是:"民众,可以让他们怎么做,但是不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不仅是错误的,也与孔子思想格格不入。现从传世文献以及新出土的古籍中,可知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对于民众,可以引导他们,但是,不可以强制他们。作者认为,对于这句话的误解始自汉代,由于专制政权现实政治需要孔子"为汉立制",是其主要原因,其次,在古代,当政者向来蔑视民众,认同"愚民"思想。  相似文献   

11.
公元1126年,女真军队攻克开封,北宋灭亡。宋高宗带领一班文武南渡长江,并于1127年在临安(今杭州)再建政权,史称南宋。南宋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对外,朝廷继续实行投降政策;对内,在血腥镇压农民起义和太学生运动的同时,又崇褒理学以控制人民思想。政见的分歧,导致了思想领域的复杂斗争:既有理学内部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论争,又有事功学派反对理学唯心主义的斗争。在这一斗争中,他们从不同的动机出发,程度不同地阐述了民本思想。 南宋时期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朱熹,他凝一生心血注释《四书》,在注释中反复引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古训,指出“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故也。”(《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9)系统地阐发了自己的民本思想。在注释《大学》“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时,朱熹说:“有天下者,能存此心而不失,则所以砠矩而与民同欲者,自不能已矣”(同上)。《大学章句》提出了“有天下者”必须“与民同欲”的思想。特别是在注释《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时,他明确指出:“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社稷虽重于君而轻于民也。”(同上,《孟子集注》卷14)基此,他提出统治者要努力争“得民心”。在注释《孟子》“得乎丘民而为天子”时,他说  相似文献   

12.
意外辞章     
郭沫若先生曾这样评价过毛泽东的一幅诗词手书:“主席并无心成为诗家或词家,但他的诗词却成了诗词的顶峰。主席更无心成为书家,但他的墨迹却成了书法的顶峰。例如这首《清平乐》的墨迹而论,‘黄粱’写作‘黄梁’,无心中把‘粱’字简化了。  相似文献   

13.
早年,吴作人先生曾笔书评语“陆鹤龄的作品对中国画的传统有继承又有发展”,他的导师方增先曾在评文中称誉他“用笔简洁、厚重、墨法灵动,可谓已得‘浑厚华滋’之妙。”如果说类似《牧归》、《牛歌》这些人物小品中陆鹤龄只是熟稔地演绎了方氏画风的精髓,那么,到了《骏马奔驰》、《草原上的风》、《烛光》、《女娲补天》这些作品时,陆鹤龄已完全从浙派人物小品中破茧而出,创出了气势撼人、韵味别出的具有个人风格的大写意人物画。这些画中,我们不难发现,陆鹤龄成功地运用了艺术跨类别的融合与中国画传统的现代共生资源,在传统与现代、在“势”与“韵”的链接上,创造出了一种整体性与多元绘画基因互相支撑、互相生发的创作模式。  相似文献   

14.
正《文汇报》2013年9月11日头版"文汇深呼吸"专栏刊登了"中国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出去’"系列报道之七《"抠字眼"的翻译理念该更新了》。文章表示,"莫言热"带给翻译界的启示应该是"好的翻译可‘连译带改’",并强调"一部作品的最终译文不仅取决于原文,还取决于它的‘服务对象’,以及译作接受地人们的语言习惯、审美口味、公众心理等非语言层面的因素。或许,只有从根本上认识这一点,卡在中国文化‘走出去’途中的障碍  相似文献   

15.
荀子的君民理论是严密与多维的,其在为君主制政治寻求合理性时提出了"民本"思想;论及君主制的施政与统治形态时,又提出了"君主"思想,体现君主的主宰地位。可见,"民本"与"君主"分属于"本末"关系与"主从"关系的维度中,二者是并行不悖、相互制约的。本文以"民本君主"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阐明《荀子》中"民本"与"君主"思想的具体内容及特点,探讨二者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老子《道德经》中与音乐相关的内容很少,其中的"音声相和"可认为是老子具有代表性和概括性的音乐观。史学界和音乐学界对"‘音声相和’即强调音乐是和谐与审美的高度统一"这一观点是基本认同的,但对"音""声"的概念及"和"的方式各有说辞、见仁见智。要想了解老子的音乐观,首先要摆脱惯常的逻辑和推理,对《道德经》进行系统研读,如此方能解读其真义。从"音声相和"一词逆推出预设结论,再以儒家孔子音乐观之相互比较,得出老子音乐观所具有的高度哲学内涵及对当下音乐发展的意向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论语学史上,对于《里仁》篇"事君数"章章旨的理解分歧众多。这些分歧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其中所包含的"数"字之解释。有关此字的不同解释,直接影响到对整章章旨的说明。结合古籍中"数"字的有关具体情况,以及孔子的思想特点,当是界定"事君数"章所含"数"字之含义乃至整章章旨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18.
艾珺 《文化学刊》2011,(1):181-182
校勘学家向视"误书",即误字或文字上有错误的书籍。《北齐书.邢传》:"有书甚多,而不甚校。见人校书,常笑曰:‘何愚之甚,天下书至死读不可遍,焉能始复校此。且误书,思之更是一适。’"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评诗》:"东坡《春帖》用‘翠管银罂’(翠管银罂传故事,金花彩胜作新年。),  相似文献   

19.
受制于《圣经》诠释传统对诚信所作的意义规定,对于孔子"诈病"拒见孺悲一事,理雅各就圣人的诚信品格及儒家的诚信之教均予以质疑和批评。但另一方面,理雅各又以对基督教道德神学"内心保留理论"一定程度的认可为前提,对中国经学诠释传统以"谦辞"和"不屑之教"肯定"辞以疾"的行动,予以部分的理解和接受。作为一种他者视域的观照,理雅各对儒家诚信之教的批评,使我们得以突破中国经学诠释传统的崇圣性思维,开始思考诚信原则价值承诺的终极依据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船将近岛,郭靖已闻到海风中夹着扑鼻花香,远远望去,岛上郁郁葱葱,一团绿、一团红、一团黄、一团紫,端的是繁花似锦。黄蓉笑道:‘这里的景致好么?’郭靖叹道:‘我一生从未见过这么多、这么好看的花。’黄蓉甚是得意,笑道:‘若在阳春三月,岛上桃花盛开,那才叫好看呢。’"在《射雕英雄传》中,金庸笔下美丽而神奇的桃花岛,令无数的金庸迷心向往之。世间可真有桃花岛?无论是1994年第一次到舟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