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很多注家把句中“巴陵郡”注释为“岳州”或“岳州郡”,将修辞问题当作训诂问题来理解。宋代只有岳州,没有巴陵郡。《宋史.地理志》记“岳州,巴陵郡”,州下所附的郡名,与地理无涉。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九《元史不谙地理》条:“《宋志》每州之下又有郡名,此沿《九域志》之文,不过为王公等封爵之用,大约袭唐之旧。”《宋志》州下郡名,与其说是地理问题,勿宁说是官制问题。地名与官名之间有着严格的对应关系,《新唐书.地理志》:“唐兴,高祖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玄宗时又曾“改州为郡、刺史为太守”。以古地名称代今地名,是古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格。“守”,用古官名称今官,接下来就必须用郡名与之搭配。行文既合文法,又合史法。  相似文献   

2.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这是古文名篇《岳阳楼记》的开头一句。句中的“巴陵郡”应当怎样理解?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曰:巴陵郡,即岳州。宋时称为岳州巴陵郡。隋树森等同志的《古代散文选》注曰:巴陵郡,当时是岳州巴陵郡。(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语文第六册与此同)阴法鲁先生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注曰:巴陵郡,即岳州郡。郭锡良等同志的《古代汉语》注曰:  相似文献   

3.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乐府旧题诗。雁门,唐代郡名,在今山西省北部。太守,官名,秦设郡守,掌管一郡政事.汉景帝时始改为此名。隋唐时,以州刺史为郡行政长官.但有的诗仍沿用旧说.称一郡的行政长官为太守。行,为乐府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语文》选用了范仲淹的名作《岳阳楼记》。对文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一句,课本注译为“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笔者以为这种说法不妥,因为这与“太守”这一官职的发展变化和称谓的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5.
《汉书·地理志》及《后汉书·郡国志》都载荆州辖七郡,即南阳、江夏、南郡、长按、武陵、零陵、桂阳。然《后汉书·刘表传》载,刘表初为荆州刺史,延谋士激越为其画策,认为只要“兵集众附,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可传激而定”。这说明东汉末年,荆州却辖有八郡。那么,荆州八郡又指哪八郡呢以汉官仪》载:“荆州管长沙、零陵、桂阳、南阳、江陵、武陵、南郡、章陵”。其中,“江陵”当是“江夏”之误。前七郡都是西汉以来既已设置的旧郡,章陵郡当为新增置的郡。然章陵郡为何时所置呢?清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洪亮吉说:“案…  相似文献   

6.
汉代天水郡郡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天水郡郡治考范三畏《汉书·地理志注》:“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史家无异议。唯于郡治所在,《汉书》未言及。但据《地理志》,平襄居天水郡十六县之首,则当为郡治所在,而此亦未必然。正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十六《太守治所》条引阎若...  相似文献   

7.
作为今邢台市、县名的“邢台”最早系由古代龙冈县改称而来.龙冈一名始自隋代.《隋书·地理志》襄国郡条称龙冈县:“旧曰襄国,开皇九年改名焉.”是则龙冈县名称自隋文国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龙冈县改称邢台县又始自何时呢?通行的说法是北宋徽宗时期的宣和年间.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邢台地名志》第27页、35页、530页作宋宣和三年(1121年),第539页作宋宣和二年(1120年).1984年内部印刷发行的《邢台市地名志》第2页作宋宣和三年(1121年),第3页又引《方舆纪要》作宋宣和二年(1120年).1983年内部发行的《邢台县地名志》第6页作宋宣和三年(1121年).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辞海》缩印本邢台条作“宋改邢台县”,邢州条作宋末改称邢台.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相似文献   

8.
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革新派辩护,竟由一名堂堂的参知政事(副宰相)贬为一介区区滁州知州。这在仕途上可谓一落千丈。就在他到滁州上任的第二年,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醉翁亭记》。然而欧阳修在文中始终自谓“太守”,却不自称“知州”,其用意何在呢?首先,古人有袭用前代州郡的行政长官称号的习惯。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天下分为36郡(后增至40郡),到隋唐时县以上的行政单位仍然是郡。千余年来,称郡的长官为太守。而到了宋代,撤郡设州,因此不再有“太守”这一官名,取而代之的是“知州”。另外,欧阳修在创作上承袭唐代韩、柳遗风,是北宋古文…  相似文献   

9.
士燮(?一公元226),字威彦.苍梧郡广信(今梧州)人.汉灵帝光和年间交趾太守.士燮的祖先为鲁国汶阳人,在王莽作乱时,为躲避动乱移居交州.士燮年少时求学于京城,随颖川人刘子奇学习,研究《左氏春秋》,并为之注解.陈国名儒袁徽给尚书令荀彧的信称赞说:“官事小阕,辄玩习书传,《春秋左氏传》,尤简练精微,吾数以咨问传中诸疑,皆有师说,意思甚密.又《尚书》兼通古今,大义详备.”(《三国志.士燮传》)由于他学问广博,胸怀若谷,礼贤下士,“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三国志》),至使“处大乱之中,保全一郡,二十余年疆场无事,民不失业,羁旅之徒,皆蒙其庆”(《三国志》).因此,有很高声望,被称为“士王”原交州刺史朱符死后,汉室派张津为交州刺史,张津后又被部将所杀.汉闻张津死,便赐“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趾太守如故”(《三国志》).后来,士燮派官使张  相似文献   

10.
东汉酒泉郡延寿县城考李并成延寿县之名,始见于《后汉书·郡国志》“酒泉郡”条,而不见于《汉书·地理志》,知该县当为东汉新置的酒泉郡属县。该县位于何处?有的学者据《汉书·地理志》酒泉郡属县中有“天衣”而无“延寿”,而《后汉书·郡国志》中则有“延寿”而无“...  相似文献   

11.
浙东天台山取义于此山上应天上台星,故而得名。因其山为台州之镇山,向被视为台州之象徵,台州即以此山而得名,故自初唐以降长期被用于代称台州。宋朝初年改始丰县名为天台县。但是此后仍然以天台作为台州之通称。古人交际多喜用代称等手法称地望,以构成含蓄蕴藉之表达效果,今人解读古代文献多有误解通称台州之天台为天台县之天台,应从把握其来历与交际习惯入手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从江县有一个神秘的苗族聚落,叫"岜沙"(当地音读"bia sε")。当地人说,"岜沙"是苗语音译,意思是"草木繁多的地方",但是,在黔东南苗语中并没有"bia"这个发音。从意思判断,"岜沙"应该源自苗语"bi sai"。"bi"指"山坡","sai"意"荫茂",按修饰语后置于中心词的苗语语序翻译,就是"草木茂盛的山坡"。至于"bi sai"为什么会变成"bia sai",这主要是因为苗族在传播稻作文化的过程中曾与古越族结成苗越族群的缘故。"bia"是古越语,"sai"是苗语,两者结合起来才形成"bia sai"这个苗越混合语。笔者认为,"bia sai"是苗越两族共同传播稻作文化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3.
鞍山作为地名,其历史溯源在历代史料中都无明确有序的记载和说明. 古西鞍山和东鞍山山地与鞍山的地名由来密切相关. 本文根据历代文献涉及鞍山地名的线索和相关古地图的考证,结合鞍山历史的发展脉络与古西鞍山山地的自然属性和人文历史的探究,另辟蹊径,通过古代鞍山曾用名"安山"和"龙凤山"的分析论证,阐明了"鞍山"作为地名在不同时代的演进进程.  相似文献   

14.
“格”这个范畴自古即有。但其概念、名称及所指等在古今中外的语言学观点和论著中不尽相同,其用法也各异。基于此,论文在以往的形态格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标志格和隐涵格的概念,使“格”的这三种表异实通的形态处于同一个体系和发展层面中,以尽量使我们看清语言发展的某些趋势和特点,并对传统格的发展也作了一定的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关于《诗经》分类中“雅”之本义及其特点的争论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了。其实“雅”本为鸟名,音同“夏”,后又成为一种特殊的乐器名。周人常自称“夏人”,因此将自己的音乐命名为“夏”乐,体现了一种对祖先的景仰。“雅”作为一种乐器与《诗》中的“夏”乐演奏时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大夏"乃古乐名,为示区别,因此改“夏”乐为“雅”乐。《孔子诗论》的出土对于《诗经》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它对于《诗》的分类依次是:讼、大夏、少夏、邦风。这就从客观上证明了“雅”通“夏”,“雅乐”即“夏乐”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6.
唐宋诗词里的意象词汇基本涵盖了社会生活诸层面,其被艺术化过程当与唐宋社会生活变迁息息相关.比如唐诗宋词的“南浦”,一如北方的“长亭”,常常被用来代指南方送行的场所.但宋代诗词中的“南浦”,尤其对举名词“西山”、“南浦”,在其成为意象名词之初并非泛指送行场所,至少在宋代文人赋予其意象功能之前还仅仅是某个景观方位名词.然而,由唐到宋,随着市俗文化的发展,这些原本朴素的地理方位或景观名词被文人们在诗词之中大量使用,从而赋予其多重的文化意蕴,进而借助其市俗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态,勾勒出浓重的艺术情感.  相似文献   

17.
“帘”意象在唐宋婉约词中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帘”经常和双燕、明月、风雨、幽梦这样本身就给人无限遐想的词汇结合使用。和“帘”相关的动作有卷、垂、开、下等。由此传达出委婉含蓄、意蕴深长的情感。“帘” 意向的这种审美功能是由中国古代社会性质决定的,不是作者偶然的兴之所至。  相似文献   

18.
兵家《尉缭》与杂家《尉缭》的关系,学界多有探讨,但是观点仍值得商榷。本文认为,《汉志》著录的杂家《尉缭》与兵家《尉缭》同源于战国古本兵家《尉缭》,战国古本兵家《尉缭》成书之后,在秦汉的流传中,经过增益补充,形成了杂家与兵家两种本子,这两种本子的共同之处就是保留了战国古本兵家《尉缭》的基本内容。在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多年中,兵家《尉缭》亡失,杂家《尉缭》存世,这就是《隋志》、《唐志》著录的杂家《尉缭子》五卷、六卷。宋神宗元丰年间《武经七书》本《尉缭》删去了杂家的内容,保留和突出了兵家内容,此后之目录著作均把《尉缭》著录在兵家类,今本《尉缭》由此定型。  相似文献   

19.
《庄子》首用“股脚”一词,而后沿袭二千余年,使用颇广,然辞书及古人训解多失义,今人所著《庄子》注译类著作,多照录而已,不加训解。今通检《四库全书》正文及文注释,共得“股脚”用例约103条,考查其用法与结构,综该其义,释“股脚”为双音节复合词,其本义为“下肢”;《庄子》中“股脚”指称下肢中凹曲隐蔽之处。  相似文献   

20.
南宋时期宋慈编著的《洗冤集录》,被誉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较完整的法医学专著。而就我国古代法医学的发展史而言,称之为集我国古代法医学之大成的一部专著亦是当之无愧。当我们将《洗冤集录》中所展现的刑事检验技术成就与追溯远古的法医学的发展状况联系起来比较分析时,不得不从古代一脉相承的刑事检验技术的成就中感慨我国法医学发展的辉煌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