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屈原追求的人格理想是由两部分组成的 ,一是“内美”,二是“修能”。屈原追求的人格理想充满理性与感性的冲突 ,这使他在内在精神满足以及外在实现人生价值两个方面都毫无所获 ,从而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屈原人格理想的幻灭 ,是一个在文化转型期无所适从的敏感诗人的悲剧 ,是一个先觉者的悲剧。他处于社会、文化的转型期 ,他以理性对感性现实进行了清算 ,虽然这种清算并不彻底 ,但这种清算昭示了社会文化转型期中先觉者心理冲突的实质 ,体现了从感性向理性的提升和超越。  相似文献   

2.
屈原的文人气质与政治品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以“道”抗“势”,以行践“道”的骨气、固守完美人格的胆气、批判现实的勇气以及“社稷至上”、“民生为本”、积极“修身”等品质对后代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文化时空中,在现实的语境下,以“楚辞”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屈原的文人气质和政治品质的探讨,不仅有利于管窥处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古代知识分子的文人气质与政治品质之一斑,而且对当今知识分子的人格构建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竭忠诚以事君 伏清白以死直——屈原政治人格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竭忠诚以事君伏清白以死直——屈原政治人格初探黄颂严亚明屈原“事君而不贰”,却为君主所“远迁”,他“游于江潭,行吟泽畔”,最后自沉汩罗,实践了其“伏清白以死直”的政治誓言。这里,我们不禁要问:既然他“竭忠诚以事君”,又何故会“自令放为”呢?笔者以为,要...  相似文献   

4.
刘安对屈原品评具有二重特点,一方面认为他“忠”、“信”、“洁”、“廉”;另一方面又视之“轻举浮游”。这些看法,与西汉流行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就其原因,除了受屈原作品的影响外,也为刘安与其宾客崇尚的道家思想所决定。他们对屈原的有些评价,反映他们对屈原的政治遭遇和最终走上自殉之路有误解之处。在对屈原的评论上,刘向、王逸接受了刘安的观点,并有所发展。他们对后世关于屈原人格精神的认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对“人格”概念的厘定和“人格”概念系统的建构,不仅是我们讨论屈原人格的前提,而且是对日益勃兴的文化人格研究领域中相关学理的澄清。“人格”是一个复合概念,是统合着伦理学、法学、心理学的语义子系统的有机构成,其核心是人格的主体性。当我们面对屈原这样一个史料记载少而又个性卓异、人格复杂的历史人物时,从心理学角度描述和解释其自然个性以及内心冲突,以文本为内证,参之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语境,是从他与自然、社会以及他自身的关系中来考察的,而这应该是一条亟待强化的学术思路。  相似文献   

6.
屈原和辛弃疾都是具有实际政治才干的伟大诗人,这种才干使他们形成了强烈的自信心和精神优越感、社会责任感。稼轩的一些婉约词正是继承了屈子诗融合“脂粉气”与“火气”的传统。屈原饱尝孤独痛苦.为坚持理想、保持人格、解脱苦闷而自沉。同样受尽压抑的辛弃疾对老庄思想和陶渊明隐士思想的吸取缓解了他英雄不得施展的悲愤,对财色的追求更使他享受到世俗生活的快乐,他的生存状态和屈原有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彭红卫目前工作的所在地是三峡大学,地处宜昌,那里正是屈原的故乡。据我所知,他在就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就以研究屈原和楚辞为职志,其硕士毕业论文《屈原的悲剧人格研究》以全优的成绩通过答辩,并获得校内外评审专家佘斯大、何新文等教授的一致好评,如佘斯大先生认为:“作者大胆的提出了前人似乎没有或很少提出过的观点,言之颇能成理,也具有相当的说服力。”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他继续专注于屈原和楚辞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论文。而《屈原的文化人格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这部专著可以说是他近年来研究成果的结晶。  相似文献   

8.
彭红卫目前工作的所在地是三峡大学,地处宜昌,那里正是屈原的故乡。据我所知,他在就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就以研究屈原和楚辞为职志,其硕士毕业论文《屈原的悲剧人格研究》以全优的成绩通过答辩,并获得校内外评审专家佘斯大、何新文等教授的一致好评,如佘斯大先生认为:“作者大胆的提出了前人似乎没有或很少提出过的观点,言之颇能成理,也具有相当的说服力。”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他继续专注于屈原和楚辞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论文。而《屈原的文化人格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这部专著可以说是他近年来研究成果的结晶。  相似文献   

9.
楚辞源于汉水文化。楚族起源于汉水流域,楚辞受到汉水流域“楚声”、“楚歌”和《诗经.二南》的影响。屈原的祖先发迹于汉水上游,这里是屈原的故乡和神往之地。他有着浓郁的汉水文化情结。他通过汉水流域吸收北方文化,其政治生命的跌宕起伏、文学激情和人生历程等,都和汉水流域息息相关,甚至楚辞的地域范围和屈原生命的终结都在江北汉水流域,而不是江南洞庭、湘水。  相似文献   

10.
周琴  邓彩云  李玲 《现代语文》2009,(12):14-15
屈原是具有高尚人格的政治家。其代表作《离骚》表现出的政治道德、政治理想和政治行为,谱写了一曲人类美好政治品质的赞歌,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历史证明了屈原的不朽。  相似文献   

11.
屈原一生追求人格完美,他代表了中国化的本质特征,不愧是中国化的象征。屈原的理想追求及期 失败,揭示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中和性、圆融性、柔韧性;屈原真善美的人格魅力,蕴涵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世俗性、民间性。从屈原身上所体现的内心冲突,反映出中国古代悲剧结局深厚久远的化积淀。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荣格“精神和谐”的理论,认为《离骚》记载着屈原追求精神和谐的历程。屈原一直致力于美政和修德,当美政理想和高洁志向被破坏到他不能从这些现实原则中获得心灵的支撑时,为了重建自己的精神和谐,屈原选择回归到神话。《离骚》中最具神话色彩的三次游历正是作者追求精神和谐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
文学的立名传世观,虽然是在屈原死后的200余年到司马迁及以后的文学家笔下才有明确、完整的表述和尽情的发挥,但作为一种观念却早在屈原出生前的春秋时代就出现了.屈原对我国立名传世的传统文学观念的形成和确立,起了继往开来的关键性作用.屈原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功,除了他特殊的人生遭际、丰富而深刻的社会生活体验和高度的文学素养之外,更主要的是他在政治斗争失败之后,迅速构建了他立名传世的文学思想,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自觉地有意识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14.
苏轼很敬佩屈原。他虽然没有写过专门评论屈原的文章,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诗、赋、书信和杂文里,找到一些和屈原与《离骚》有关的文字,《屈原塔》诗和《屈原庙赋》,就是其中最详细的资料。本文尝试尽量把这些资料集中在一起,加以分析和讨论,使我们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苏轼对屈原和《离骚》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屈原与李贺 ,是中国诗史上两位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在诗作上表现出明显的渊源与传承关系。这既表现为屈原对李贺巨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也表现为李贺对屈原思想人格上的理解与认同 ,对屈原诗歌艺术上的借鉴、效法、继承和发展。而李贺对屈原的理解与认同 ,是建立在个人身世经历相近的坚实基础之上与人生理想、政治抱负相同的前提之下的 ,且影响并促进了其对屈原诗歌艺术上的继承、发展、变革与创新 ,两者互为因果 ,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6.
至今,屈原的故事仍然在广为流传,屈原仍受到百姓的敬佩爱戴,百姓爱的是他身处逆境仍心系百姓。他的《离骚》世代传唱,不仅是因为《离骚》中的深刻内涵,更因为通过离骚,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屈原的人格魅力,感受到了他那种宁死不屈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年幼时曾被贬居桂林,得以较多地接受汉化的教育和南方人环境的影响,为他后来在书画、学、工艺等方面取得较高的成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养成了他较好的化心态。但是,作为元朝的最高统治,妥欢贴睦尔并未因此而改变其剥削阶级的本性,他在执政后期,“怠于政事,荒于游宴”,致使全国政治腐败,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加剧,曾经盛极一时的元帝国终于在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烈火中覆灭,而他本人也成了元朝的末代皇帝。  相似文献   

18.
屈原在“至终不被省纳”的流放生涯中,曾在湖南桃江生活了约七年的时间。细考屈原在桃江的行踪,以及桃江的山水风物民俗和屈原的诗章,当可肯定《九歌》中的多数篇章是屈原在桃江的伟大杰作。  相似文献   

19.
关于屈原的身份、思想及地位 ,历来颇有争论。有的人贬低屈原 ,说他是“文学弄臣” ;有的人虽认为屈原是“爱国诗人” ,但给他戴上“忠君爱国”的帽子。对这两种观点 ,闻一多都持异议。闻一多从屈原的身份、思想以及他的《离骚》等作品的形式和内容 ,充分论证了屈原是“真正的人民诗人” ;同时 ,他用新观念和新方法对《楚辞》作了别开生面的研究 ,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楚辞》研究的新水平 ,其贡献特别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