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八月,是西藏一年中的黄金季节。不仅风和日丽,万物兴旺,藏北草原的牧民还习惯每年在这个月举行规模盛大的赛马会,西藏各地区的文艺团体也在这个季节带上自己最拿手的节目,奔赴拉萨参加一年一度的“雪顿节”文艺汇演。我们首都女记者团选择了这个时节去西藏采访。去年8月2日午后,一架从北京飞往拉萨的波音707客机披着金色的阳光,在贡嘎机场徐徐降落。一群来自首都的女记者挥舞着草帽欢叫着走下飞机舷梯:“呵,我们终于登上了世界屋脊!”这是有史以来采访西藏的第一个女记者团,团员来自首都十家新闻单位。对于这些初次踏上高原的女记者来说,不论是那湛蓝的天、雪白的云、雄伟的山,奔流的江,还是藏族风格的建筑和服饰,一切都那么新奇而富有诱惑力。她们顾不上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急切  相似文献   

2.
一、飞往拉萨1997年8月14日上午6时50分,我们南通广播电视联合采访组一行七人从成都双流机场出发,飞向拉萨,飞往那片我们向望已久的神秘的雪域高原。早在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后,全国逐步形成新一轮宣传西藏、支援西藏的热潮时,西藏自治区新闻办征得区分管领导的同意,就热诚邀请南通新闻宣传口派员前往考察。1997年7月西藏有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农村改革初期。曾经向敬爱的邓小平同志汇报推行“包产到户”情况的新华社西藏分社副社长、高级记者李锦,在拉萨听到邓小平同志逝世的噩耗后,心情十分悲痛。日前,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情地说:“伟人已逝,音容长在。”“2月19日深夜,当我在梦中被叫醒得知小平同志去世时,久久地陷于悲痛中。回想起15年前他老人家听我汇报山东农村改革的  相似文献   

4.
世界最简陋的“总统府”我第一次在波黑塞族控制区见到卡拉季奇是1993年7月,当时,中国记者对波黑的现场采访几乎还是空白。初到帕莱小镇,我不知道应当去找谁,便来到帕莱电视台。台长伊利亚·古吉瓦先生对我非常热情,我提出采访塞族议长克拉伊什尼克,他却说:“克拉伊什尼克还算不上我们的领袖,你第一次来,应当采访总统卡拉季奇。”  相似文献   

5.
《新闻世界》2004,(7):10-12
从山东济南前住西藏林芝。如果采用最快捷的交通方式——从济南飞重庆,从重庆飞拉萨.从拉萨乘汽车到林芝,前后大约耗时3天。到达西藏林芝地区的八一镇时,除旅途困顿之外.通常会有头痛、胸闷等高原反应。据当地人说,这个季节进藏还算好,若是在冬季,因为植被稀少。高原反应会严重得多。  相似文献   

6.
走进西藏     
王芯克 《新闻实践》2006,(9):I0004-I0004
为了加强东西部新闻界的交流,增进浙江记者对西藏的了解,从2006年7月26日开始,省记协组织的“浙江新闻记者采访团”一行17人赴西藏异地采访11天。在西藏期间,采访团的记者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困难,参观考察了青藏铁路、布达拉  相似文献   

7.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我国南来著名诗人陆游对其儿子说的一句至理名言。写诗如此,搞新闻报道呢?回答是肯定的。去年7月份,我连在拉萨执行戒严任务。由于执勤点远离浴室,干部战士半月甚至个把月才能洗上一次澡。后来,执勤点附近的自治区设计院竭诚解难,官兵们两兴地走进了浴室。就此事我急忙写了篇《设计院浴室向戒严官兵开放》的简讯。稿写好后正逢《西藏日报》山丹编辑来我部采访,我便请他修改。他毫不客气地问:深入采访没有?要知道,一篇稿子是七分  相似文献   

8.
我无可抑制地写下这篇文章的题目,因为这是我读藏族女作家白玛娜珍的散文集《西藏的月光》时不断涌上脑海的一句话,不断激荡着心灵的一个感受。娜珍说:"此生我老了,我的余生,将在拉萨结束,就像之初,在拉萨诞生。这是每个热爱拉萨的人,自始至终的心愿。"她说,"无论去任何地方,捧着我的心,我只想回到西藏。"  相似文献   

9.
首届工农兵大学生学习印地语 1971年8月初,李荣欣等解放军学员告别了北大.8月下旬,李荣欣他们在成都集合,乘车前往西藏.当时他们并不知道去西藏干什么.经过半个月的颠簸,他们到达西藏林芝.大家在林芝休整了3天后,前往西藏拉萨.在拉萨,学员们被分到西藏军区各个单位,李荣欣和郭进才留在了西藏军区教导队,担任连队辅导班的印地语老师,教他们一些简单的喊话.  相似文献   

10.
炎炎夏日,整个赣州城犹如一座大火炉。在这灼热之中,我采访了刚从雪域高原回到赣州的江西707台工程师谢颖。三年前,谢颖由江西省广播电视厅选派到西藏电视台执行援藏任务。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就像一千多页人生档案,依稀印在他那曾饱受高原阳光灼射,至今还有些黝黑的脸庞上。面对我的造访,谢颖拉开了回忆的思绪闸门。当年,他怀着对西藏的无限憧憬和一丝“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惆怅,踏上了拉萨这块神秘的土地。一下飞机,他的第一感觉是仿佛到了另一个星球,天早那样的蓝.蓝得叫人头晕目眩,蓝得无法用语言表达。西藏的浩远、博大、…  相似文献   

11.
从中尼(中国——尼泊尔)公路珠穆朗玛峰脚下向西分道,经过50多公里的简易公路,就能到达北大“山鹰社”5名登山队员遭遇山难的希夏邦马峰大本营——也即是我此次赴西藏采访的主要地点。拐弯时,我看了一下路边的里程碑:318国道。318国道从上海到中尼边境的樟木口岸,人民广场为零起点5248公里。“离家真远。”我想。这的确是一次遥远而艰苦的采访,至少在我不算太长的新闻生涯里是最危险也是最艰苦的。现在回想起从2002年8月14日接受任务到8月25日  相似文献   

12.
有一次,我到北京市海淀区采访,在一户菜农家里吃饭。餐桌上,摆着几样菜,都是当时市场上缺少的。我问:“你这鲜菜从哪儿来?”他说:“自种的——我是专种‘冷门’菜。”他进一步说:“别人都种大白菜时,我种的是细菜;当众人都种细菜时,我还适当种些粗菜。这样,拿到市场上就成了热菜,卖  相似文献   

13.
拉萨神话     
拙作《拉萨情话》发表后(载本刊去年第8期),承蒙读者诸君厚爱,披阅之余,执笔著文,指出其中的某些“玄机”,与我探讨如何是个结局。王琦生君来信对“玉梅”与“班禅大师法体”两节提出了疑义。他写道:“很多民间艺人能自己编故事自己说唱,玉梅的奇才究竟是自编自唱还是确如自己讲的,是神授的”,“交代不清楚,留下一连串问号”。“有关班禅大师的法体介绍更加神乎其神”,建议“登全面些,免得带来副作用”感激之余,扪心自问,西藏这片距上海八千里的遥远神秘土地,匆匆20多天的旅行采访,本是无法揭  相似文献   

14.
1989年12月初,我到蔡邓村采访。据县科协介绍,这个村的果树研究会在推广技术和为果农服务上,是一流的.县科协准备将这个研究会作为基层科技推广组织的典型上报省里,但在采访中,可能是这个协会的负责人口头表达能力较差,或是别的原因,总之,我很失望。回来后,我便来到县科协,说明了采访情况。科协负责人说:“咋能没特点?连县长都说蔡邓的背馍协会搞得好,你可能是没问到点子上!”我一愣,问:“背馍协会?咋叫个背馍协会呢?”他解释说:“就是为果农服务时,自己背着干粮,不在群众家里吃饭。”他这么一说,我倒来了兴趣,心  相似文献   

15.
亚运会前,老朋友夏尔马到北京来了。半夜我快下小夜班,电话里传来他那我已感陌生的嗓音时,真是令我惊喜万分。这位不结盟国家新闻交换网记者是受亚运会组委会之邀,到北京采访亚运会准备情况的。几天来早出晚归,参观采访,“剩下最后一天用于领略伟大中国首都的特色和拜会老朋友”。我们约好次日见面地点便顺致晚安。次日晨一阵电话铃声将我吵醒。电话里夏尔马所住旅馆的服务员给我读了他写的条子:“宣,恰巧碰到一位热心的姑娘愿作导游,为了多看一些地方,我决定随她去了。晚些时候再见。夏尔马。”听罢我对这不顾友情的“好色之徒”除了气愤之外别无它法。第2天直到晚班快下班时,电话中才又传来他的  相似文献   

16.
虽然回到杭州已经许多天,但在西藏度过的24个日日夜夜却时时浮上心头,难以忘记。与高原反应作斗争从江南平原来到西部高原,首先要克服的就是高原反应。事先看了关于高原反应的介绍,症状有头痛、恶心、呕吐等,严重的甚至会休克。“生不如死”,支过那边的  相似文献   

17.
5月15日至21日,在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前夕,我们随南京市政府援藏项目考察团赴拉萨墨竹工卡县采访。在雪域高原短短6天,我们通过网络为《南京日报》1版“来自西藏的报道”栏目发回6条报道(刊用了5篇),在本报比较集中、全面地报道了南京对口支援墨竹工卡县的情况,反响较大,得到了有关方面和读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18.
金秋时节,我有幸随中国企业报协会采访团赴西藏采访,那一片神奇的土地,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西藏,你不再遥远巨大的波音767客机离开成都不久,机翼下便是连绵不断的大山。一路要经过邛崃山脉、横断山脉和唐古拉山脉。千里冰峰、万里雪原,当我们在山川美景中陶醉了1小时50分钟后,飞机平稳地降落在拉萨贡嗄机场。在到达拉萨的那天傍晚,我们来到世界瞩目的八廓街。在这条环绕大昭寺的古老街道上,挤满了手举转经筒缓缓而行的人群,在大昭寺前,很多人还在“五体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采访中经常会碰到两种人:一种是见到你,非常热情健谈,有时甚至投你所好,要啥讲啥;一种是态度冷淡,不善言谈,甚至有意回避,拒绝采访。 我便碰到过这第二种人。他就是我院副总工程师、省劳动模范丁国强。 1984年,我担任《西北水电院报》记者不久,宣传部长便对我说:“多宣传一些模范人物,像丁国强,对工作兢兢业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同志满腔热情。”其实,丁总的事迹我早有所闻,院里的人几乎有口皆碑。我也早有采访他的意思。不料,第一次采访便碰了一个不软不硬的钉子。 那是一个秋夜,我敲开了丁总的门。“你找谁?”我向他说明来意后,他客气地把我让到屋内,然后坐到桌前又看起了资料。为了打破僵局,我便和他谈工程,谈技术,谁知一连换了几个话题都话不投机。无奈,只好单刀直入,请他谈谈自己。他一听,立刻说:不要写我,要写就写其他同志。”然而,便又埋头工作了。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采访     
碰上了一个“老实疙瘩” 每个记者对于自己新闻生涯中的第一次采访,都会留下难忘的记忆。而我在第一次采访时便碰到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所以印象特别深刻。 进入《解放日报》不久,对新闻刚刚有了些感性认识,我和张铁夫就接受了一个任务——采访当时边区的模范工人赵占魁。大概当时报社里实在抽不出人手,或者是领导有意给我们一个锻炼的机会,所以才让我们两个新来的年轻人挑起这份重担。报社在分配给我们任务时,就强调说这是一次重要的采访,一定要搞好。 尽管我们内心都有点忐忑不安,但想到这是当记者的“第一炮”,无论如何也得干好。第二天一早,我们就来到当时的中央职工委员会,因为赵占魁这个典型是由他们向报社推荐的,所以我们想先从这里开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