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狂草书势的形成 ,历来鲜有论述 ,偶有触及 ,失之简约。本文运用美学原理 ,从笔墨技巧、立象见意、表情达性、人格魅力等层面揭示了张旭怀素狂草书势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当今书坛狂草艺术持续低迷的现状已经引起书家的关注,本文从概念的诠释出发,通过对发力点、暗折、势连、笔速、境界、学养等6个方面的论述,揭示了狂草艺术的本质属性,指出学识因素、技法上的茫然导致对狂草认识的偏差和肤浅、直至心理上的畏惧才是产生当今书坛狂草艺术持续低迷的直接原因,对其走向的蠡测意在引发人们对狂草艺术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祝允明是吴门书派的代表人物,擅于狂草。“满纸点点”是其狂草的标志性艺术语言。这种艺术语言是祝允.明是从汉晋草书中获得启示,融合了个人功力与性情而成,具有素朴、多态与跃动之意味。  相似文献   

4.
徐西国先生的狂草李白诗条幅,有几点值得肯定:一是习书路子正确。由书风看出,作者是习怀素狂草的。无论习何种书体,靠帖临习并使之形神兼备都是不二法门。作者不拘小节,大处着眼,写来如行云流水,狂放不羁,正是狂草性情。二是墨色较好。既连绵不绝,又较好地掌握了墨  相似文献   

5.
<正>狂草是草书中最为放纵、最为变化莫测者,亦是书法中最适合主体情感抒发者。狂草之书写以主体情志之表达为主,但又有笔墨技巧形式语言之内在规定,绝非歇斯底里地胡写一通。那么,情感与形式就成为我们探讨狂草、欣赏狂草不可或缺的话题,而在历来狂草书家中,张旭是划时代之巨匠,具有历史典范意义。张旭(约675—759),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左率府长史,世称"张长史"。张旭是晋唐士族文化形态中的杰出人物,其母陆氏为初唐名书家陆柬之侄女、虞世南外孙女,其堂  相似文献   

6.
饶霄云 《教育文汇》2005,(11):50-52
近20余年来的狂草创作展事赛事铺天盖地,然而却鲜见动人心魄的狂草佳作,亦鲜见声名卓著的狂草大家。倘若有一二新锐涌出,亦只领风骚若干年而已。这一生态失调,引起圈内外人士的普遍关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探讨这一问题的症结,我们不妨搁置个中因由,先回眸历史,看看书史上堪称狂草大师之张旭、怀素是怎样酝酿创作情绪,又是怎样地进入状态,以至泼墨挥毫留下不朽篇章的。  相似文献   

7.
<正>《旧题唐张旭草书古诗帖》是一件古代狂草字卷,写在五色纸上共存四幅墨迹,宋徽宗曾将它收藏入皇宫。当时编定的《宣和书谱》视其为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的墨迹,明代文人董其昌则认为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的狂草真迹。当代有位鉴定家鉴定此贴是张旭的真迹,并由此引起他书风的变化,由崇尚陈老莲转而崇尚张旭。启功先生仔细观察研究,发现四幅墨迹中的第二幅写有南北朝诗人庾信的诗句,其中有  相似文献   

8.
怀素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值得注意的人物,尽管历来的评论家们对他褒贬不一,但是,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怀素毕竟是我国书法史上一块醒目的里程碑。如果说狂草这种书法艺术在王献之“一笔书”中初具雏型,在张芝、张旭手中“羽毛渐丰”,那么正是经过怀素的大胆的艺术实践,才使之真正“羽毛丰满且色彩斑烂”,从而得以独树一帜了。或者可以这样说,正是怀素在前人的基础上最终成就了狂草的创造,并且把草书艺术推向  相似文献   

9.
正《草诀百韵歌》第一句曰:"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这里的"草圣",指的就是狂草。狂草为何难?因为写好狂草比写好其它书体的要求更高。一、法度严谨。这是写好狂草的基础。狂草取法不规范,写得再潇洒绚丽都没有意义。很多展览中的草书作品,往往第一眼感觉很好,气势雄壮,节奏鲜明,很有感染  相似文献   

10.
狂草是基于中华传统书法艺术形式上的一种变革,是对书法艺术审美的反叛,为祖国的传统文化增添了一门生机勃勃的书法艺术派支。狂草进一步强化了形式美感,追求的是一种狂豪奔放的审美情趣,造就了书法艺术的高度自我,凸显了激情迸发、狂放不羁的艺术气质。文章主要对狂草的美学特征在模式、创意、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剖析,阐述了狂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审美中介论为视角论证了书法的悟性来自于审美感知觉的历史生成;并从狂草艺术特征集合的三个维度阐述狂草艺术的特征环、特征环与情感模式的对应关系,以此论证狂草美感的生成。此外,还提出怀素处在三个转变时期,这对怀素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势",是中国古代书论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论书以势为先。通过对历代书论中"势"的梳理可以看出"势"主要是指法度、力度、速度、趋向。"势"在中国古代书法中不仅表现在用笔中、结字中,也表现在书法审美欣赏之中。考察"书势"、"笔势"、"形势""体势"在书法中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研究、探索中国书法文化。书法家要创作出得"势"的作品,必须要理解和掌握"势"的概念,书写者要注重字形之外的神韵、骨力等笔势方面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正《草书前后赤壁赋》的作者,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祝允明,号"枝山"。祝枝山与唐伯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他的草书长卷,往往一气呵成,有"骤雨旋风"之势,因此又被称为明代"草书第一人"。祝枝山的《草书前后赤壁赋》,长达10米,是他的狂草代表作,内容书写的是大文豪苏轼的名篇《前后赤壁赋》,用笔犹如脱缰的野马,纵横驰骋:中锋聚攒之处力透纸背,笔端轻带之处细若游丝,侧锋取势之时若含兵器之利……  相似文献   

14.
唐代狂草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道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的浸润激活了书家思想;盛唐气象给予了狂草独特的时代精神支持;书法创作的兴盛和书法理论的高度成熟为狂草提供了深厚的形成基础;酒的刺激使书家进入一种自由的境界。以上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玉成了唐人独有的狂草艺术。  相似文献   

15.
草书的速度     
草书龙飞凤舞,线条流畅飞泻,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书家快速运笔挥洒而成的。像唐代的两大草圣张旭和怀素,据记载,他们作书的速度是很快的。杜甫《酒中八仙歌》说:“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张旭作书时,旁若无人,将满腔的情感倾注于笔端,如醉如痴,如癫如狂,其狂草潇洒磊落,惊世骇俗;而怀素作书,也是“兴来走笔如旋风”(苏涣《怀素上人草书歌》)、“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唐吕总《续书评》),其痛快处犹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可见其作书速度之快。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草书的临习
  1.草书分为两类:一是章草,即隶之草;二是今草,即楷之草,理当与行书属同一层次。狂草属今草,也称大草。若行书为“走”的话,小草即为“跑”,狂草就是“狂奔”。目前时尚走走、跑跑的行草,也是一种风格。习草要有一定的正体基础,因为草出于正(篆、隶)书,同时草兼各体的美学素质。草书从字法到笔法结构都有严格的要求,只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平正入险绝,循序渐进,并经过长期的字法和技法训练,才能真正掌握和学好这门艺术。主攻大草应从小草做起,可先习王羲之《十七帖》、智永或怀素《千字文》、孙过庭《书谱》。因为各种风格的大草,均是以小草为基础的。有了一定小草基础,就可选择符合自己审美观念的大草作品作为自己临习范本。由于草书的意多于法,载情性特强,因此习草还需注意字外功夫。因为,书写者往往在瞬间挥洒中下意识地将自己审美、修养、情绪表现出来,所谓“书如其人”此时表现得最为充分,故习草更需提高艺术修养。  相似文献   

17.
一、联系汉字文化。激发练习书法的冲动 书法教学不能割裂其文化内涵,当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寻根求源,以增强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和学习书法的强烈兴趣。教学中可结合时机向学生介绍“张旭披发狂草”、“智永秃笔成冢”、“右军墨宝换鹅”、“萧何深思题匾”等古代书法家的趣闻轶事。而浩如烟海的历代书帖,更为我们展现出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8.
徐渭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自谓吾书第一。其草书不受成法束缚,出于真情至性,可谓其悲愤人生的真实写照。通过与前贤张旭、怀素、黄庭坚、祝允明草书相比,可以看出:诸前贤草书之"狂"是有限度的、有条件的,虽狂放无边但法度谨严。徐渭狂草则感性居上,无视传统用笔法度,更加强化了艺术家的主观性,把草书艺术向前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9.
怀素,本姓钱,字藏真,长沙(今属湖南)人。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擅写狂草,是一位出家的僧人。怀素自幼个性坚韧,只要认定的事就会排除万难坚持到底。  相似文献   

20.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魏晋时代书法艺术出现一次质的飞跃。魏晋玄学思想滋养了晋唐书法,而晋唐书法以其艺术形式体现了玄学思想的内涵,从钟繇、王羲之的晋人行草到张旭、怀素的盛唐狂草,无不浸透着玄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