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我是一名年过六旬的新闻爱好,从事业余新闻写作40余年,在各级新闻媒体上发表各类稿件2000多篇。有人问我有啥写作诀窍?我的回答是:“长年耕耘自见功。”  相似文献   

2.
通讯员采写一篇稿件发给新闻单位后,他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希望稿子早日发表。那么,编辑是否看中这篇稿件,新闻单位是否采用这篇稿件,其标准是什么呢?这条标准就是看这篇稿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所谓新闻价值,就是指构成新闻的事实和材料本身具有能够满足社会对新闻需要的素质。简单地说,新闻价值是指新闻的质量。或者说,  相似文献   

3.
《军事记者》2001,(6):43-44
一个月来,我们收到函授学员陈讲峰写来的十多篇稿件,一一拜读后,觉得他很热爱新闻写作,写作态度严肃,采写的稿件也大都经过调查研究,能抓住问题,且叙述流畅,语言朴实,说明他在新闻采写方面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这里,我们结合他的稿件,就初学写作常见的几个问题作一剖析。  相似文献   

4.
在云阳县有一位小有名气的“土记者”名叫吴秋生。从2002年开始他迷上了新闻写作。别人业余时间沉醉于棋牌中,他却陶醉于新闻写作中,业余时间采写新闻成了他快乐生活的一部分。短短两年时间里.已经步入不惑之年的他在省、市报刊上发表新闻稿件200多篇。  相似文献   

5.
正关注民生,做好民生新闻,是地方党报义不容辞的职责,做好民生新闻,必须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符合新闻写作基本要求、能见报的稿件并非就是精品,新闻精品应是思想性、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就如同厨师,有了食材怎样烹饪是道大学问,高水平的厨师不仅仅是将菜烹熟,还得色香味俱全。因此,新闻工作者在写作时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勇于创新,勇于探索,才能出佳作,出精品。标题传神鲁迅说过:记人,最好记他的眼睛。看人先看眼,看文先看题。一篇新闻作品出不出彩,首先要从做精标题开始,尤其是民生稿件,只有让标题更传神达意,才能打  相似文献   

6.
《新闻与写作》编辑部转给我一篇报告文学习作及作者的信。作者周自狄在信中说:“……我写了一篇《团旗下的‘花香’》的报告文学……写好后,我送给了主人公及主人公所在的厂党委。他们看后都说:‘写得比较成功’,我拿给周围的同志看,他们都说不错。可是,当我把稿件投到有关报刊时,却给退了回来……”作者看了《新闻与写作》后,希望能帮助他找找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名中学教师,也是一名新闻爱好者。十几年来,我一面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一面坚持业余新闻写作,先后被中央、省、地报纸、电台以及新闻刊物采用过120篇稿件。实践使我觉得,新闻写作虽是我的业余爱好,但在这块园地上,却浸透着我的汗水,飘荡着我的欢乐。我在学生时期就喜爱新闻写作。开始一段时间,寄出的稿子总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我没有因之灰心,仍然笔耕不已,1972年8月10日,稿件终于第一  相似文献   

8.
张磊 《军事记者》2008,(1):66-66
从一名新闻写作的“门外汉”到一名能够独立采写新闻稿件的报道骨干,回顾自己一年来的成长经历,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我的恩师、我部政委——盖恒国。正是由于他的无私培养和悉心帮带,使我走上了新闻写作之路,并结出了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9.
刚写新闻稿件时,我几乎没有周末休息日,每天就是不停地写稿、投稿。在这4年多的时间里,投了近300篇新闻稿件,都石沉大海,杳无音信。那段时间里,我真的有些心灰意冷。后来才想明白,这些新闻稿件之所以没有一篇见报,重要的原因是我总抱着只要把稿件投去了,编辑一定会帮着修改的想法,而不去认真写好每一篇稿件,不注重稿件质量。  相似文献   

10.
赵云 《传媒观察》2005,(7):56-57
4月24日至29日,江苏省2004年度报纸好新闻评选在连云港市风景如画的连岛望海楼宾馆举行。江苏70多家新闻单位选送的713篇稿件进行了激烈的角逐,最终285篇获奖稿件中,有45篇获一等奖、99篇获二等奖、141篇获三等奖。我有幸作为评委参与评选工作,感慨良多,其中体会最深的就是,新闻精品的写作要善于捕捉、深入挖掘。是否善于捕捉新闻是衡量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发现、鉴别和判断能力的标尺。  相似文献   

11.
杨庆福 《新闻界》2000,(1):55-55
笔者在10多年的业余新闻写作生涯中,平均每年有200篇稿件见报,其中半数以上都是反映“小人物”的新闻。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反映“小人物”的稿件命中率非常高,而且也能登大雅之堂,上省级、国家级的大报。到去年底止,笔者已经在各种报刊上发表新闻稿件187篇,反映“小人物”的稿件就有119篇,其中在省部级报刊发表53篇,国家级报刊发表7篇。我觉得通讯员多写身边小人物是大有作为的。这里就如何写好身边小人物,与各位通讯员朋友切磋。 要善于与“小人物”交朋友。通讯员深入基层采访时,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被采…  相似文献   

12.
他17岁从事新闻写作,至今已有20个年头;他从一位农民成长为县委新闻科科长和县文联副主席;他以发表重要稿件6000多篇的骄人业绩站立业界前沿;他先后两次出版了自己的新闻专集和文学专号。  相似文献   

13.
夏瑞祥到昌乐县人武部任政委一职后不久,就组织全部人员开展了“干一流的工作,出一流的报道”活动。夏政委讲:“工作只干不写等于完成了一半,既干又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夏政委的号召下,全部迅速掀起了学习写作的热潮,短短的3个月时间,100多篇稿件寄到了报社、杂志社,见报刊的有30多篇。  夏政委非常注重培养写作人才。他利用业余时间对新闻爱好者进行写作讲座,传授写作经验。对同志们写出的稿件总是认真地修改。一次我把写好的稿件给他看。他说:“水平虽然不高,但能写出来就是进步”。随即拿起笔在稿件上勾勾画画、…  相似文献   

14.
新闻评论是一种重要的新闻体裁。如何才能写作出精彩的新闻评论?笔者结合吉林省《松原日报》发表的部分新闻评论稿件以及中央电视台的一篇评论,谈谈自己在学习新闻评论写作中对选题和立论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找回自信     
读军校时,我一度迷恋新闻写作,可当我寄出了60多篇稿件的时候,仍无只字片语见报,同学的冷嘲热讽把我的自信心击得粉碎,我灰心了。  相似文献   

16.
侯永贵,是一个普通的煤矿工人,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在自学和写作的道路上经历着艰难跋涉与顽强的拼搏。为了及时反映沸腾的矿山生活,在短短的两年半时间里,他先后为报纸、电台采写各类稿件一千三百余篇,被采用四百五十篇。只有学习才能入门。为了弄清掌握新闻的各类体裁文章的写作方法,他用五十多元钱买了一批新闻写作书籍;为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他买了一台收录机,坚持每天收听新闻广播;为了配合报纸宣传和报道的动态,每天报纸一到,他总是一张张认真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新闻报道也越来越多元化,读者对新闻报道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一篇好的新闻报道,不仅能言简意赅介绍新闻事件,还会运用恰当的文学手法进行润色,凸显出不同类型新闻稿件的特色,提升新闻稿件立意,树立鲜明的新闻稿件冈格。新闻工作者在新闻稿写作中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新闻稿件,优化新闻稿写作结构;根据新闻报道特色.  相似文献   

18.
告别镐把,拿起笔杆,从一名采煤工,到一名新闻爱好者,再到一名专职新闻工作者。十年来,在发表的七百多篇稿件中,除大部分是在企业报“露脸”外,也少不了其他新闻媒体的“登录”。虽说微不足道,但这里边饱含失败与成功掺杂着的苦涩和快乐,既有报社老师们的“点化”和“工具书”的帮扶,也少不了自身的不懈追求。同时,也历经了无数次的“欲止又行”。怎样让写作的欲望生生不息?从多年的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潜力就是活力。时代在发展,新闻写作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一是要多看。如果把写作技巧当做“硬件”,那么,各时期报纸杂志就是“软  相似文献   

19.
社旗县太和乡第二初中已届不惑之年的共产党员、语文教师唐群生,是一位在全县小有名气的新闻写作能手。他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广大师生称他为:“园丁笔耕颂‘园丁’,通讯员中的标兵”。唐群生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来,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业余时间,他酷爱新闻写作,用自己的笔歌颂园丁。已先后在《中国教育报》、《南阳日报》、《南阳晚报》等发表稿件50余篇,多次获得新闻奖。唐老师深有体会地说:“感谢各级党报、《新闻爱好者》杂志我越学越受到启发,她们使我文思泉涌,我今年已在市以上报、台发表稿件…  相似文献   

20.
感谢老师新野县施庵乡彭兴才我是1906年初才试着搞点新闻报道的。当时,我对新闻写作一窍不通,全凭着一股于热情,不间断地采写了几十篇稿件,可篇篇如石沉大海。正苦恼时,乡宣传委员王梅莲来到我家,她看了我的一些底稿说:“你对新闻写作的知识还欠缺。”我没好气地说:“你让我去进修吧?在这乡旮旯里你哪能给我找位老师?”王梅莲说:“如果你真有志气搞新闻写作,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位老师。”说着,她掏出了一本《新闻爱好者》杂志。说实话,当时我对这位“老师”还不太热情,谁知当我看了几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