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识教育”是一种旨在回归教育本原,以培养健全人格、和谐身心和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思想体系。通识教育着眼于人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培养,充分体现了本科教育的价值取向。我国本科教育应当“以人为本”,弘扬通识教育理想,建立基于通识教育的育人模式,培育有教养、有思想、有思维、有能力的“社会的人”、“自我的人”和“国家公民”。  相似文献   

2.
通识教育的历史渊源与当代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东西方文明,通识教育自古便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寻求“通识”与”专业”相统一的现代通识教育成为当今国际高等教育的一大潮流,它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能够促进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培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通识教育彰显大学精神,使教育真正为“育人”而非“制器”。  相似文献   

3.
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与实践的困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遭遇的困境根源在于对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通识教育的内涵包括了理念、制度与课程三个维度。全人教育的一些观念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和全面地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教育,是培养“全人”的教育,是跨学科整合的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通识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并未得到应有重视,高职院校也大都偏重于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而忽视了人文教育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这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不相符合。通识教育的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高校实行通识教育,才能让大学生今后更好地成为"职业人"而生存于社会,贡献于社会,也才能与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相契合。进而言之,在高校实行通识教育,还是践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应有之义,也是遵循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质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5.
从理念、策略与方法三个角度,析论大学通识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深化及其实践。大学通识与基础教育深化的根本理念,在于"回归人本身"这一基本立场,只有将教育落实到学生的生命之上,我们才能够彻底矫正现代大学的物化与工具化的趋势,使人成为教育的主体,而使大学所传授的知识,可以真正为学生创造道德的福祉。  相似文献   

6.
简论通识教育的历史嬗变和时代内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识教育是相对专业教育而提出来的,是对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的一种反正。其内涵就是做人的教育,就是学生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应该接受的那部分教育,就是把学生当作“人”来培养而不是当作“工具”来培养的教育。通识教育不是通才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识”而不在于通“才”。  相似文献   

7.
通识教育思想在东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源头上分析,通识教育思想应该定位于使人通过广博知识的学习,获得精神的整全发展,它是对人本身以及人与外界合理关系的教育。通识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是教育的应试化取向和功利化取向,它们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心智发展,并可能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带来不利。所以,当前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应着重从涵养人的德性、激发人的好奇心和培养人的责任感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深化通识教育与隐性课程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必须入于知识教育之中,出于知识教育之外,实现专业教育通识化,通识教育专业化,才能真正培养出既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又有健全的人格和负责精神、充满人文素养的一代新人。开展通识教育大体有两种思路,一是设置独立的通识教育课程,二是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通识教育的理念。开发建设隐性课程符合通识教育的目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本文重点论述了开发建设隐性课程,深化通识教育的几个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顾丽霞 《考试周刊》2011,(73):202-204
中国当前的社会状况对大学本科教学的就业导向.引发了当代大学的理念危机,通识教育问题成为公众关注之焦点。两种不同涵义上的“通识教育”,使中国大学教学改革处于十字路口。本文从树立大学理念的要求出发,反对通识教育概念的功利主义理解,主张大学通识教育的真实目标是为培养有高尚人格的创造性人才,奠定独立思想和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10.
苏剑光 《考试周刊》2015,(28):83-84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道德素养的人。综合英语是英语专业的基础课,在通识教育的原则下,教师利用课本主题内容,在语言知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学生道德方面培养学生,使这门课程真正成为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美国、英国是世界通识教育模式的两种代表,通过对其高职通识教育的研究,探究其同与不同,为我国高职通识教育的开展提供借鉴。高职通识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职业人与良好素养合格公民;通识教育是应知与应会的“成人”教育;通识课程设计而非是基础课程的简单删减或调整。  相似文献   

12.
知识刚性视角下的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教育是与专业教育相对的一种关于人生的教育,其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可持续的发展。通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完整的人,即“全人”——不仅是某一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而且是身心、智力和品格各方面都健全的.具有人文修养、科学精神的创新型人才。通识教育模式的提出,适应了建设现代知识型、创新型、和谐型社会的需要,对建设文明、富裕的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精神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识教育是带有普遍性意义的人生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健康发展。它与专业教育相对而言。香港中文大学指出:“通识教育课程旨在推行均衡教育,以扩展学生之视野,培养其抽象与综合思考之能力,使其在瞬息变化之现代社会中,能内省外顾,高瞻远瞩。通识教育为大学整体教育之重要部分。”本文主要以香港推行的通识教育为基础,讨论通识教育对模塑大学教育精神的作用。一、通识教育的源起与大学教育的历史使命通识教育源于西方大学的博雅教育(Liberalartseducation),注重人文精神熏陶,强化人文社会科学在高等教育中…  相似文献   

14.
通识教育注重对人文知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传授,注重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和思维,力求培养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竞争的人才。不论外语专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对于培养全面的具有社会竞争力的外语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只有将外语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进行有机整合,才能使外语人才得以全面、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赫钦斯的通识教育理念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赫钦斯是美国著名高等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他极力揭示自由教育的真正价值,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理智的培养,而不是职业本身,教育的内容应是西方名著的阅读、写作、思维和说话的艺术组成的通识教育。经典名著是永恒学习的内容。他的通识教育理念对美国大学课程设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识教育的现代性困惑:以台湾地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湾通识教育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也陷入了深深的现代性困惑之中:整个社会的工具理性霸权使通识教育的功能变得很柔软,而台湾通识教育本身也存在着价值取向、行为取向的偏失以及形式主义思维。“大学复兴”是对台湾通识教育现代性困惑反思后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从MIT看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策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高速发展,社会需要博大精深并且具有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精深”的专业型人才,只有在接受全面的通识教育之后,才能“博大”,才能更具有创新思维,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才能适应社会多种职业的需求。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其通识教育能否顺利的实施与发展,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人手,来探讨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台湾的通识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通识教育”已成为当今台湾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许多院校在通识教育的研究、规划和实施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本文拟对此作初步评介。(一)“通识教育”(generdeducation)虽在台湾已行之有年,但台湾教育界人士对通识教育的定义并无明确界定。台湾“大学教育改革促进委员会”所著《台湾高等教育白皮书》写道:“通识教育的目的乃在于透过适当之课程的设计,使学生对人、社会与自然的诸现象有一通盘、初步之知识上的认识,以助于形塑有追求真善美之理想的能力和意愿,也有助于培养自我反省、精近能力之独立自主人格,同时…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遭遇的困境根源在于对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通识教育的内涵包括了理念、制度与课程三个维度。全人教育的一些观念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和全面地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教育,是培养"全人"的教育,是跨学科整合的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异化论中指出,物质世界中的人必须通过教育途径才能克服异化、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同时强调了人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异化”理论的相关论述,高等教育工作者应当重新认识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过合理选择通识教育的授课内容、积极推进通识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从相关制度上对通识教育予以保障来实现当代高等教育现实环境下通识教育的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