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代韩匡嗣家族墓地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白音诺尔镇白音罕山南坡,是一处包括墓葬、祭祀址和居民聚落遗址在内的典型的聚族而葬的家族墓地。依照自然环境,墓地可分为两个区域:西沟和北沟,两区之间有一道山梁相隔,墓地中共发现墓葬四十余座,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辽代家族墓地。  相似文献   

2.
宝山墓葬群位于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日台乡西南12.5公里处宝山主峰阻坡,是契丹族繁衍发展的腹心区域。该墓地始建年代久远,呈长方形茔园,方向略偏东,面积3400平方米,规模壮观。现存有辽代夯筑茔墙,东、南各设一门,有瓮城。茔园中发现祭殿或享堂类大型建筑基址,分布大、中型辽墓10余座,排列为三排,其中似以居中或偏南位置的墓葬规模较大,年代偏早。  相似文献   

3.
辽代墓葬普遍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从目前已发掘的辽代墓葬形制来看,主要分为四个主要类型:分别为类屋式墓、类椁式墓、土洞墓和土坑竖穴墓四类。介于目前发掘的辽代墓葬情况十分复杂,从丧葬方式和墓葬内部结构等多种角度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由于目前学术界对墓葬形制的分类存在许多分歧,我们所采用的是学者董新林对墓室结构和墓葬形制的分析方法。依据墓室结构和形状,可将辽墓分为砖室墓和土圹墓。其墓葬形式的演变主要与中原宋朝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等原因息息相关,因而有必要以辽代早、中、晚期的典型墓葬为例,对辽代墓葬形制加以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辽代是我国历史上在北方建立的一个统一政权,辽代散乐乐舞作为辽代最常见的一种音乐形式,在宫廷和民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是辽代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辽代散乐乐舞在辽代具有酬神祭祀功能。从众多考古散乐墓葬壁画还可以看出,墓葬壁画乐舞图与宗教礼仪存在着很大的联系,辽墓中之所以有大量散乐乐舞壁画出现,应当是当时宫廷和民间各种宗教祭祀用乐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5.
正张应瑞家族墓地,位于赤峰市翁牛特旗梧桐花镇国公府村。是张应瑞及其两代先人和其子孙的家族墓地。墓地地表建筑已被损毁,惟有张应瑞碑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张应瑞碑高4.3米,宽1.8米,正书额题:皇  相似文献   

6.
辽代陶瓷初探孙秀夫辽代陶瓷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可谓陶瓷百花园中一束绚丽的奇葩。广义的辽代陶瓷既包括辽境生产的陶瓷.也包括辽境以外输入的陶瓷。辽代陶瓷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建国后大量辽代墓葬、遗址特别是窑址的...  相似文献   

7.
辽朝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建国以后国家政权主要由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掌控,后族萧氏在辽代社会占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地位。阜新发掘的辽代萧和家族墓,不仅为研究萧和家族成员及其相互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也为进一步探讨辽代后族,尤其是萧和家族在辽代社会的地位与影响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资料。  相似文献   

8.
孔庙位于曲阜市南门内,是奉祀孔子的庙宇。据称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最初仅“庙屋三间”,后来经过历代的不断兴建,发展成为拥有各种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占地面积约950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孔庙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孔林又称“至圣林”,位于曲阜城北公里,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前后延续使用了约2500年,共计有孔氏子孙墓十余万座。孔林埋葬孔子长孙已至第七十六代,旁系子孙已至七十八代,从周至今,全无间断。延续时间之久,墓葬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作为一个家族墓地,在世界上是没有先…  相似文献   

9.
初鲁得族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u lud,在《辽史》中记作"楮特"或"锄得",在辽代汉文墓志中记作"初鲁得",是辽朝南宰相府属下的一个部族。u lud氏族最初所居地即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一带。u lud又作为氏族名出现,见于契丹小字《故耶律氏铭石》。根据汉文《萧孝恭墓志》、《萧孝资墓志》及契丹小字《故耶律氏铭石》三方墓志的对比,可将u lud氏门第最为显赫的一支家族的七代世系基本厘清。u lud氏族曾与辽太祖之弟迭剌一族四度联姻,迭剌家族的墓地在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一带,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证实,契丹小字《永宁郎君墓志铭》和汉文《耶律琮神道碑》所记载的都是迭剌的子孙。与u lud氏联姻的,就是迭剌的六世孙中的四人。  相似文献   

10.
契丹族的人种类型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外国学者在契丹人种方面,虽然众说纷纭,但是引以为据的不过是少数契丹文词汇。本文综合豪欠营、山咀子两处辽代契丹族墓地出土颅骨的人种学分折结果,认为辽代契丹族的人种类型基本上可以归入西伯利亚(北亚)蒙古人种,但是也有某些混杂的种族因素。文中对考古资料的定量分析表明,辽代契丹族与汉代鲜卑族在基本体质特征上有某种接近的趋向。笔者分析了有关人类学资料,表明契丹族源于鲜卑、匈奴血统,而非当地的土著祖先。  相似文献   

11.
晋江流域东晋南朝墓葬是研究泉州地区唐代以前区域社会发展与经济史的重要资料。墓葬形制与随葬器物组合的文化内涵反映出墓主是西晋末以来南迁的中原汉人,墓葬分布显示出以丰州为中心的聚落结构景观,家族墓地制度流行,社会阶层分化不明显。东晋南朝时期对晋江流域的开发,促进了当地农业和手工业的蓬勃发展,为泉州唐宋时期成为世界著名的通商港口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辽代墓葬中出土的墓志资料中,蕴含着十分珍贵的反映辽代丧葬礼俗的资料,这些石刻资料反映了辽人丧葬习俗中的“聚族而葬”、“堪舆因素”、“权殡厝葬”、“治丧官”、“结庐守陵”、“辍朝致哀”、“赙赠常式”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牛河梁积石冢、阜新胡头沟墓地、白音长汗墓地三个典型的红山文化墓地为例,根据其墓葬形式和随葬品的特征,探讨红山文化墓葬与文明起源的关系,从而分析了红山文化具有文明社会的雏形。  相似文献   

14.
契丹是古代北方地区古老的民族,在历史上建立了辽政权,在本民族与中原王朝及周邻民族的往来中,形成独特的饮食文化,并在辽代墓葬壁画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契丹的历朝皇帝都非常重视经济的发展,使畜牧业、农业、渔猎、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经济发展的繁荣景象。这些经济类型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契丹人食物的全部来源,饮食文化在此基础上展开与发生。在辽代墓葬壁画中,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了获取食物来源的经济类型场面和备食、烹饪、宴饮、进酒、进茶、茶道等饮食过程,形象生动,画面宏大,反映了契丹民族对饮食文化的热衷和挚爱。  相似文献   

15.
耿延毅是耿崇美之孙、耿绍纪之子,是辽代上谷耿氏第三代的代表人物,其以荫补入仕,并通过战功,提升了官职和爵位。此外,他还先后娶两位玉田韩氏女子为夫人,与玉田韩氏形成了紧密的关系,稳固了上谷耿氏家族的地位。关于耿延毅,《辽史》等传世文献没有任何记载,墓志的出土补充了正史记载的缺失。  相似文献   

16.
参考近年来内蒙古及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有关鲜卑墓葬的研究成果,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青海地区魏晋十六国时期已发掘的几处墓地进行了梳理,认为西宁市陶家寨墓地M1、共和县合洛寺墓地M01--M04具有明显的鲜卑文化因素,这些因素与内蒙古东大井墓地有着渊源关系,并结合历史资料初步推测出这些墓葬主要是与秃发鲜卑有关的遗存。  相似文献   

17.
马王堆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原是一马鞍土堆,土堆高10余米,直径30米左右,它的发现是中国考古的奇迹。1972年至1974年相继发掘出土3座西汉墓葬。据考证,这是西汉初期诸侯家族墓地,其墓葬结构非常宏伟复杂,其中一、三号墓,棺椁和陪葬器具保存完好,一号墓的棺椁内有一具保存十分完整的女尸,系西汉时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夫人,距今已近两千二百年。据史料记载,利苍夫人名叫辛追,死时约50岁。尸体出土时,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指和脚趾的纹路清晰,肌肉尚有弹性。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一具湿尸,出土后曾震惊世界。  相似文献   

18.
长治分水岭墓群是长治地区发现的一处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迄明清的古代遗存地,主要遗存有春秋时期的墓群、车马坑遗址、战国时期的墓葬、汉代的墓葬。该墓地出土了一大批随葬品,主要有青铜器、玉器、陶器、铁器等,透露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长治分水岭墓群是长治地区发现的一处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迄明清的古代遗存地,主要遗存有春秋时期的墓群、车马坑遗址、战国时期的墓葬、汉代的墓葬。该墓地出土了一大批随葬品,主要有青铜器、玉器、陶器、铁器等,透露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辽代学习汉语的契丹人很多,形成了中国早期的双语学习现象。其中,耶律倍皇室家族不仅熟练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和翻译,而且创作了出大量的汉语文学作品。耶律倍家族的汉语创作可大致分为辽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其中以中期的汉语文学创作为最盛,集中表现为诗文的结集和家族女性文学的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