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战时期的散文作为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抗战文学的另类书写。李广田的散文集《圈外》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展现了国统区人民艰难抗战的血泪史,一群中国少年抗日救亡的英雄史。《圈外》不仅描写了另类的抗战画卷,塑造了另类的抗战主体形象,同时还以亲历性使其具有了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2.
“七月”诗派,是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为新诗现实主义传统的发展进行过有益探索的一个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它活跃于抗战诗歌发展的全过程中,在抗战诗坛上影响最大。“七月”诗派崛起于抗战初期,它因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而得名,并在胡风的支持与扶佐下不断发展。由于《七月》杂志本着在编辑上“尽量团结而且号召能够共鸣的作家”,从而“源源地发现从实际斗争里成长的新的同的道伙友”①宗旨,“七月”诗派一开始便拥有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和大体一致的创作倾向,其主要成员有艾青、田间、胡风、绿原、鲁黎、阿城、邹获帆、冀沾、彭燕郊、…  相似文献   

3.
文学在抗战时期顺应历史潮流,宣传抗战促使抗战达到全面动员;这同时也促使了文学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全面而整体的结合,走向现实主义,实现了抗战文学建国与建立新文艺的双重目标。由此,文学与抗战的结合充分显示了文学在抗战时期的作用和功能,展示了文学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作用,同时,也为文学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审美表现空间,使文学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4.
抗战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五四新文学”在抗战时期的延续和发展.抗战文学对于文学队伍、文学版图、创作主体、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抗战之前的三十年代的文学思潮、文艺运动也都或明或暗地影响了抗战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以来中国大陆抗战文学研究承接着新时期以来的活跃态势,不仅研究规模进一步扩大,研究质量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就。在研究史料的新开掘方面,纸质史料的新开掘包括抗战时期期刊介绍、文献目录与书目提要、抗战时期期刊汇编、史料丛书与档案披露、抗战文学的作家全集与丛书出版、抗战时期作家佚作发掘整理;而抗战文学史料的数字化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大突破。抗战文学研究视野的新拓展呈现出令人可喜的新局面,突出表现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与抗战文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抗战文学、抗日战争与区域文学以及报刊传媒与抗战文学等几个方面。新世纪以来抗战文学研究理论话语的新收获突出表现为,研究者在新语境下对于抗日战争和抗战文学社会性质的重新体认,其中大多是对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和反思,以及对于抗战文学审美特征的重新界定。在史料的开掘、研究视野的拓展以及理论话语探讨方面皆有众多有待深入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骆宾基是东北作家群的后起之秀,是抗战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创作紧随时代步伐,深刻地多角度地反映了抗战时期各色人等的心路历程,为读者提供了别开生面的抗战文学作品和脍炙人口的阅读兴趣。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颇有深度和独具特色的作家。  相似文献   

7.
《文艺阵地》为抗战讽刺文学提供了最初的和最有影响的发表园地,讽刺文学亦成为这个刊物的主打品牌、拳头产品。以《文艺阵地》为主场的“暴露与讽刺是否有利于抗战”的论争,为抗战文学的发展和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讽刺文学在《文艺阵地》上的蓬勃发展,是一种文学与杂志的双赢。  相似文献   

8.
梅子编辑的《关于鲁迅》,被视为抗战时期"敌意鲁迅"的代表性作品。其中所收七篇文章,在承认并肯定鲁迅文学天才的同时,对其政治上的左翼倾向,也大加攻击和否定。《关于鲁迅》是抗战语境下国共之争在文化领域的反映。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关于鲁迅》,有利于体认这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历程。  相似文献   

9.
"抗战以来"是指八年抗战和三年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这两个历史时期.毛泽东同志于一九四二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故以之为界,抗战时期的文学又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面对日寇侵略,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团结对外,一致抗日,成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共产党1935年8月1日于长征途中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号召建立  相似文献   

10.
论七月诗派的共同主题游友基七月诗派迎着全民抗战的硝烟与人民解放的炮声诞生、成长。它同时代、现实、革命和战争如此紧密地“拥抱”,是新诗史上未曾有过的文学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战时文化一战争文学一战地诗歌”,为新诗注入了新的特质。它继承井发展了...  相似文献   

11.
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由我国五十年代的文学小说改编而成的红色经典抗战歌剧,以抗战历史作为小说背景,以抗战英雄为人物构造核心脉络,讲述了在风雨飘摇的抗战时期亲情、友情、爱情与民族抗战事业相交织的故事。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红色精神丰满了人物的形象以及故事结构框架,其所歌颂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渗透了民族红色精神的价值观念,讴歌了一个历史时代的红色文化。本文以红色精神在《野火春风斗古城》这一歌剧中所渗透与融合的内容为例,简要分析红色精神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2):125-130
地域文化是理解当代抗战文学的重要视角和理论资源。地域文化是抗战时期文学重要的发展和存在形态,是当代抗战文学审美表现的重要因素,是当代两岸认同交流的重要资源,也是战后抗战文学研究的重要视角。在地域文化的视角下理解抗战文学,具有文学阐释的历史合法性、审美性、跨域性与文化再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文以载道”之说,是以文为手段,达载道之目的。此论,中西文学传统皆然。抗战文学以宣扬抗战为旗帜,其成就在于以文学救亡图存。在这一时段的文学中,戏剧与歌曲对宣传抗战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我们评论抗战时期的文学,理当从实用价值着眼。  相似文献   

14.
正"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不仅是历史悠久、魅力无穷的中华文学在民族危难与奋战之际特殊境况下的薪火传承,也是中国作家和人民抗击侵略者的一种斗争武器;不仅是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人生的历史写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品格的展示。因此,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理所当然地在中华民族文学史册和世界文学史册上留下辉煌的篇章。"[1]然而,抗战文学这一笔弥足珍贵的巨大文学遗产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关于抗战文学的研究还远远不能让我们感到乐观,可以毫不夸张地  相似文献   

15.
抗战历史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抗战时期英美文学翻译和出版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特定的作用。分析抗战时期英美文学翻译的主要特征,以及总结该特殊历史时期的翻译和出版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对当前新时代翻译出版的启示作用,以期更好地传播中国故事,让全世界人民分享中国的文化大餐。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以"私交"的方式对抗战时期的云南文坛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与云南文学青年交往,相关访问记和话剧观后感对云南抗战剧运起到了鼓励作用;他以书信的方式对战时云南文学青年提供独特的文学教育;他对云南回族作家白平阶的扶植与作品推介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抗战时期云南文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7.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抗战史的研究,从出版的书来看,不到20种(不包括翻印的书),就数量而言已较抗战时期的一百多种下降很多,因为研究的热点,已转向解放战争史。但这一时期已出版了一些抗战全史的书,如李石涵《从“七七”到“八一五”》(东北书店1947年出版),朱泽甫《中国抗战史讲话》(光华书店1948年出版),华北大学教务处《中国人民抗日斗争史略》(1949年3月印行),李恕《八年抗战》(山东新华书店胶东分店1949年9月印行)等,这较抗战时期没有出版过抗战全臾的书,是一个进步。以下将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抗战史研究的主要内容、特…  相似文献   

18.
“七月诗派”作为一个在腥风血雨的严峻现实中崛起的高歌救亡的诗歌流派,这些诗人们在抗战炮声响起之后分别在根据地、敌后、国统区从事着民族的解放运动。由于当时桂林处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政治地位,使得一部分“七月派”诗人先后驻足于桂林。他们在桂林的诗歌创作及活动,极大地繁荣了抗战时期的桂林诗坛,声援了全国的抗战斗争。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9月17至18日,由天津社会科学院主办,天津市档案局(馆)、天津市史学会、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教学》社协办的"抗战时期的中国与天津"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会议从抗战时期的行业状况、全民抗战与社会动员、抗战时期的社会生活与社会心态、抗战时期的慈善事业、思想与文化宣传、抗战时期的中日关系、抗战胜利后诸问题等几个方面展开了讨论。七七事变之后,抗战全面爆发。国民政府从国  相似文献   

20.
对中共南方局与重庆抗战文学关系的考察,长期以来呈现出一种简单的模式,即毛泽东→周恩来→大后方文学。这种格局显然失之片面,并且有违史实。文章借鉴中共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从四个方面加以厘清和辨正:1.抗战时期中共的最高领导人;2.中共中央长江局和王明的右倾错误;3.抗战时期博古在宣传文化战线上的历史作用;4.抗战时期凯丰在宣传文化战线上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