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革命与爱情"虽是十七年小说和革命文学共同的叙事范式,却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在创作主体、创作理念、创作特点及其发展脉络等层面,前者显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开创时期左翼文学的雏形,后者显示了革命胜利后左翼文学的成熟形态。  相似文献   

2.
30年代的左翼文学,40年代的延安文学以及新中国文学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书写了关于"革命"的记忆。而这种独特的书写方式肯定了暴力叙事在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直到新时期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这种暴力叙事一度成为主流的写作伦理在伤痕、反思文学中。本文旨在肯定它们在发现大写"人"的同时,着重阐释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中的暴力叙事。这种暴力叙事不仅来自于肉体的暴力,更源自于精神上的暴力,而那种受害者不自觉加在受害者身上的精神施虐更加深了这种精神上的暴力。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蓬勃兴起,固然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理论宣传召唤的结果,也自有其酝酿发酵的现实土壤,其中灾荒与饥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民国时期自然灾害频发,许多左翼作家的人生轨迹都与自然灾害相交织。左翼作家对自然灾害的书写形式多样,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无所不包,反映了广阔的社会内容,体现了左翼文学关怀社会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左翼文学与自然灾害紧密相连,一方面强化了左翼文学与乡土中国的联结,形成了一种灾难书写的现代性叙事模式,发挥了强大的社会批判功能,唤醒了农民的觉醒与反抗,加速了中国左翼革命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自然灾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左翼文学的多维发展,使得左翼文学囿于乡土中国的经验描述而忽视了自身的现代品质与艺术韵味。  相似文献   

4.
本文把1930年代以来的中国左翼文学命名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因为其以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标准为首要。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存在两种“元话语”,启蒙“元话语”和不断革命“元话语”,后者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核心。赵树理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中的地位是特殊的,他的乡村关怀不会随着“元话语”的变化发生改变,从启蒙到不断革命,赵树理文学一直以乡村伦理和农民利益为中心,为当代文学树立了一个“主体性”意义的标准。作家不应该屈服于某种权力话语,今天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应该吸收各种“元话语”的优秀部分形成赵树理式的东方化叙事。  相似文献   

5.
1928年以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中国文坛逐渐盛行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左翼文学界强调“文艺宣传论”,基本上实现了对左翼文学本质的界定,同时也促进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泛化。  相似文献   

6.
潘盛 《文教资料》2014,(36):60-61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民党的文学审查机关将左翼文学作为重点查禁对象。在这种文化环境中,上海的左翼文学采取了期刊更名、作品伪装、利用文学传播中的"禁果效应"等方式,来实现文学出版,扩大文学影响。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文学的总体格局,是以鲁迅和矛盾为代表的"左翼"文学作为主潮左右着整个文坛,在"左翼"文学之外,京派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一支重要的文学支派。京派作家里尤以沈从文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30年代,沈从文创作了以《边城》为代表的许多与时代环境格格不入的抒情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流变中,他的小说以独特的审美风格,引人注目,为京派小说乃至中国现代小说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1988年,陈思和、王晓明联袂在《上海文论》上主持"重写文学史"专栏,正式提出了"重写文学史"这一学术"口号"。本文试图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重新探讨"重写文学史"的"发生史",认为目前对于"重写文学史"发生的追认多集中于学科内部,而忽视了其作为历史文化思潮的属性,试图把"发生史"从学科化的线性时间叙事中"剥离"出来,重置于80年代的历史文化空间。在这个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讨论上海作为特殊的文化地理空间,其禀赋的左翼文化传统和消费文化传统在80年代的历史语境中被"激活",从而对"重写文学史"的发生、形塑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知识精英工农大众化既是牵涉知识精英主体重构的文学创作现象,又是事关知识精英思想改造的时代理论命题。从左翼小说革命叙事率先形塑的李杰到十七年文学精心打造的林道静这一系列形象,集中展示了知识精英皈依工农大众的情境方式:面对与生俱来的出身原罪,主动抛弃既有身份,积极获取无产阶级革命主体的思想认同;面对工农大众的政治启蒙,彻底否定自我人格,重新确立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从属地位;面对工农大众的示范效应,自觉践行精神自戕或肉体牺牲,从而实现知识精英的工农大众化。这种对知识精英与工农大众精神品格极为大胆的艺术处理,深刻反映了这一历史阶段文学审美规范的独特性质。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知识精英工农大众化既是牵涉知识精英主体重构的文学创作现象,又是事关知识精英思想改造的时代理论命题.从左翼小说革命叙事率先形塑的李杰到十七年文学精心打造的林道静这一系列形象,集中展示了知识精英皈依工农大众的情境方式:面对与生俱来的出身原罪,主动抛弃既有身份,积极获取无产阶级革命主体的思想认同;面对工农大众的政治启蒙,彻底否定自我人格,重新确立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从属地位;面对工农大众的示范效应,自觉践行精神自戕或肉体牺牲,从而实现知识精英的工农大众化.这种对知识精英与工农大众精神品格极为大胆的艺术处理,深刻反映了这一历史阶段文学审美规范的独特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