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开始制定和实施R&D投资固际化的战略,根据不同东道国在人才、科技实力以及科研基础设施上的比较优势,寻找R&D配王的最佳区位,从而促使跨国公司的R&D活动日益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本文将以跨国公司R&D国际化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从跨国公司R&D国际化获得利润最大化来进行数理分析,说明i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内在动机.  相似文献   

2.
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内在动因与区位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取决于公司战略、运用与保持所有权竞争优势,以及获取和整合R&D资源、提高R&D效益的内在需求.而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区位选择则取决于东道国诸多的投资与市场环境因素、R&D资源及供给环境因素和政策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3.
世界主要国家(地区)R&D投资环境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楚天骄  杜德斌 《软科学》2005,19(3):17-22
在对东道国投资环境的要求上,跨国公司R&D直接投资与制造业直接投资不同。构建R&D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世界48个国家(地区)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北美和西欧的国家以及日本的投资环境最好,亚洲国家(地区)的投资环境仅次于这三个区域和国家;部分发展中国家(地区)排名已超过一些发达国家;中国在吸引跨国公司知识利用型R&D投资上具备较为优越的条件,但基础设施条件差是吸引跨国公司知识生产型R&D投资的瓶颈,此外,还应尽快改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4.
跨国公司海外R&D的投资动机及其区位选择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按投资动机及和区位选择的差异,可将跨国公司的海外R&D机构归结为三种类型。生产支撑型的海外R&D机构是以技术本地化和支撑海外附属公司的生产为主要目的,其在宏观区位上倾向于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国家或地区,微观区位倾向于接近海外生产基地。技术跟踪型的海外R&D机构主要是为了跟踪和获取东道国和竞争对手的技术发展,宏观区位倾向于选择技术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微观区位倾向于接近竞争对手的R&D机构。人才和资源利用型的海外R&D机构主要是为了利用东道国的科技人才、研究环境和其他技术资源,宏观区位倾向于选择人才资源丰富、技术环境良好的国家和地区,微观区位倾向于选择东道国的科技中心城市,尤其是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附近。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2004-2014年中国企业有海外研发投资项目的 79个国家为样本,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企业海外研发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通过实证检验发现东道国的市场需求和技术水平对中国企业海外研发投资区位选择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而研发人员成本有着显著的消极影响。而东道国的制度质量在其中起着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随着东道国制度质量的上升,市场需求、技术水平与区位选择之间的正向关系在加强,研发人员成本与区位选择之间负向关系在减弱。最后对中国企业在海外研发投资进行区位选择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李毅 《科技与管理》2011,13(6):94-98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由横向战略转变为纵向战略,并把投资重点转向东道国的产业集群区。东道国集群的区位特征就成为跨国公司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从跨国公司参与集群的区位理论、跨国公司与集群区位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以便清晰了解基于区位与集群的跨国公司理论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7.
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中的Moran I指数和空间滞后模型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空间滞后模型估计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域间吸引的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即周围相邻省域吸引的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数量增加能促进本省域吸引的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数量增加.同时表明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区位选择与各省聘用科研人员成本、市场规模、人均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人力资本、知识产权保护和通讯设施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中国企业独特的ODI区位选择策略挑战了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深入分析中国跨国公司的能力性质及其对于ODI行为的影响机制有助于解释以往研究中存在的理论争议。本文以2014到2018年间A股上市公司中的制造企业为研究样本,基于能力的视角探讨中国企业ODI的区位选择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东道国的技术禀赋、制度质量对于ODI的区位选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的技术能力和制度邻近性在东道国特征对于ODI区位选择的影响关系中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中国企业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ODI存在不同的区位选择机制,主要表现在企业特征的调节作用具有显著的差异。研究结果反应了东道国特征和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策略的动态变化特征,有助于更加有效地解释中国企业ODI的区位选择机制。  相似文献   

9.
区位因素是影响跨国公司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采用比较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方法的基础上,系统阐释了日韩美德等国家跨国公司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动机及区位选择战略,并创新地提出加入WTO以后,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战略。  相似文献   

10.
杨波  万筱雯  胡梦媛 《资源科学》2020,42(9):1788-1800
目前中国国内资源供给较难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多的资源类企业通过海外并购的方式获取国外资源。本文基于东道国制度质量视角,选取中国资源类企业在29个国家(地区)发生的406起海外并购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政治稳定、政府效率和法律制度对中国资源类企业海外并购区位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中国资源类企业偏向选择在政治稳定和政府效率高的东道国进行海外并购,东道国较好的法律制度并不能吸引资源类企业海外并购,并且东道国资源密集度对海外并购区位选择具有调节作用;②油气行业区位选择主要受政治稳定性的正面影响和法律制度的负面影响,电力及其他行业主要受政治稳定性和政府效率的正面影响;③制度质量显著影响国有资源类企业海外并购区位选择,但是非国有企业海外并购区位选择仅受到政治稳定性的显著影响。因此,中国资源类企业在海外并购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东道国的制度质量,尽量选择政治环境稳定、政府效率较高国家的企业进行海外并购。  相似文献   

11.
海外研发投资已经成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后发跨国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以中国2009-2014年八个行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面板的负二项回归模型,从海外研发组合结构两个维度(广度和强度)检验对母公司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结果发现海外研发广度与母公司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海外研发强度与母公司创新绩效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另外,还发现企业的吸收能力和海外投资经验在海外研发广度、强度与母公司创新绩效之间的起着积极的调节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以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海外研发投资决策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问题备受关注,但现有研究忽略了投资二元边际结构特征的影响。本文借鉴并扩展了LP(2001)的研发溢出测算模型,将ODI获得的总技术溢出效应分解成往期ODI溢出效应和新增ODI溢出效应,新增ODI溢出效应又进一步分解成集约边际溢出效应和扩展边际溢出效应。同时,对不同阶段、不同方式的ODI对母国技术的影响机制进行甄别和阐述,并利用2007-2014年中国30个省域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积极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并且往期ODI和新增ODI获得的国外研发资本均对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有提升作用,新增ODI中仅扩展边际的投资扩张方式能推动我国技术创新,而集约边际的推动作用不显著。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集约边际;扩展边际;逆向技术溢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马氏距离匹配法对2005-2007年522家有对外直接投资的制造业企业匹配可供比较的对照组,设定研发投入和研发产出两个指标,刻画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母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吸收机制和知识再创造机制,从多维度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企业技术创新效应。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效促进了母国企业研发投入,但没有促进母国研发产出的增加;异质性投资动机和异质性东道国对研发投入和研发产出的影响存在差异:技术寻求型投资显著促进了母国企业研发投入和研发产出,而资源寻求型投资对母国研发投入和研发产出则有一定抑制作用;投向发达国家的投资显著促进了母国的研发投入,而投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则促进了母国的研发产出。  相似文献   

14.
摘要:跨国公司在华R&D区位的选择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点。许多学者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R&D区位选择的决定因素。本研究把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时间划分为三个阶段,并以跨国公司研发体系和研发功能的演化为支撑,总结出跨国公司在华R&D区位的演化规律和决定因素的变化规律,并得出结论: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区位决定因素随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体系与研发功能的演化日益复杂化;在不同的研发体系和研发功能中,经济因素、科技因素和环境因素在区位决定因素中的重要性也不同。  相似文献   

15.
李翘楚  成力为 《科学学研究》2019,37(6):1022-1032
摘要:在Aghion企业投资结构周期性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现金持有对融资约束存在时R&D投资周期特征的影响,分析了融资约束和现金持有对企业R&D投资周期特征的影响机理,并用2005-2014年世界97个国家和地区17022个企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到:一,不考虑融资约束时,中国和发展中国家企业R&D投资的周期特征不显著,发达国家企业R&D投资呈现逆周期特征。二,考虑到融资约束,无论中国、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企业,R&D投资均逆经济周期,但高融资约束只会使中国和发展中国家企业的R&D投资变为顺周期,且高现金持有对R&D投资的周期特征影响不显著,而发达国家企业的高现金持有确保了R&D投资的逆周期特征。三,中国和发展中国家企业的R&D投资仅在繁荣期存在逆周期性,低迷期由于过高的流动性风险停止R&D投资,从而R&D投资无显著周期性且高融资约束不会在低迷期显著影响R&D投资,而发达国家企业R&D投资在繁荣期和低迷期均具有逆周期性;高现金持有在低迷期对中国、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企业的R&D投资均无显著影响,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球资金配置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高管团队(TMT)海外经验作为一种特殊类型资源,构成团队成员的价值观和认知基础,是否以及如何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和创新绩效产生影响,尚未得到应有研究和探讨。本文构建TMT海外经验(含职能经验和行业经验)、研发投入强度与创新绩效关系整体研究框架,从理论上剖析TMT海外经验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和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并揭示研发投入强度的中介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选取275家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TMT海外职能经验和行业经验会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也会通过研发投入强度驱动企业创新绩效;研发投入强度在TMT海外职能经验和行业经验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发挥关键联结作用。本文研究结论对于TMT经验结构优化、研发资源配置以及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等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与启示。  相似文献   

17.
研发国际化已成为企业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和趋势,研发国际化有宏、微观两个层面的研究.理论重视从宏观层面对国际研发动机、国际研发投资区位选择、国际研发对东道国、母国影响等问题的讨论,也重视对发达国家企业研发国际化问题的研究.从微观层面对国际研发的组织管理问题的研究明显不足,同时,对发展中和新兴国家及地区企业研发国际化问题的研究有限,尚需重视和加强.  相似文献   

18.
利用101个国家和地区18076个非金融企业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主要将中国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印度6个国家企业的研发投入规模与强度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得到:第一,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主导全球研发,中国顶级企业研发投资规模与之相比差距较大,经济增长缺乏引领全世界技术创新的核心企业的支撑,且依靠能源、原材料消耗和固定资产投资推动;第二,与发达国家企业研发投入的行业分布特征比较发现:中国能源行业企业的研发投入规模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差距较小,反映了国家对绿色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视;中国信息科技行业企业的研发强度在本国所有行业的企业中较高,但企业研发投入规模过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产业链的延伸;中国企业在医疗保健、消费者非必需消费品行业的研发投入规模和强度与发达国家差异较大,主要受人均收入水平决定的经济复杂度制约,这将影响中国产品品质与质量的升级;第三,与发达国家企业研发投入的年龄分布特征和规模分布特征比较发现,中国高龄企业、小型企业研发投资规模过低,新创企业、大型企业研发投资强度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2013-2017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从东道国特征视角研究了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可以通过多种逆向创新溢出渠道促进中国企业创新,其中外围技术剥离渠道的影响程度最大,研发成本分摊渠道次之,研发成果反馈渠道的影响程度最小。“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这种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东道国特征对企业逆向创新溢出渠道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特征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进一步检验的结果表明,不同东道国特征对企业创新原始创新能力和模仿创新能力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最后,本文还发现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具有持续性,但影响程度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研究结论为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科技创新合作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