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讨厌“专版”冉启蕾作为一名热心的作者和读者,我对报刊的渴求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本人最大的爱好是阅览和收藏报刊。然而,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不少报刊包括党报党刊出于众所周知的目的,大搞特搞“专版”,有时一张大报上就有两个甚至三个“专版”,特别是一些行业或...  相似文献   

2.
1925年冬季的一天,一位中等身材的青年男子顶着寒风,急匆匆地走在温州的街上,直到快走近一家店名叫“五味和”的商店时,他才放慢脚步。接着,他就迈进了“五味和”。一进门,他暗吃一惊,外面寒流袭人,行人稀少,这家“五味和”却顾客盈门,热气腾腾。他留意观察了一下,发现到这里来的顾客,大多都是来买“飞鹰”炼乳的。是呵,这大冷的天,在家里冲一杯又热又香又甜的“飞鹰牌”炼乳,浑身立刻感到热乎乎的。难怪这里生意如此兴隆。看着眼前这一幕,青年男子神色凝重,目光严峻,显然,他在思考着什么。一个女营业员恰巧注意到了他,以为他在为买东西犹豫…  相似文献   

3.
走在大街上,看看卖报的老大妈,你就会感到报刊大战的激烈。老大妈用小车和几根竹竿扎起报摊,上面挂着形形色色、种类繁多的报刊,醒目的标题和抢眼的图片吸引着行人的目光。作为报人,看到自己的“产品”被挂在上面却无人问津,能不感到压力吗?报刊和其他商品一样,已经步入了买方市场,正面临着“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商业界有所谓“顾客第一”的口号,企业家们则把“用户至上”奉为信条。办报的人,还没有提出所谓“读者第一”或“读者至上”的。也许觉得这样提不妥贴、甚或认为这样会使报刊流于“群众的尾巴”。但是,办好报纸,必须了解读者需求的变化,了解他们的情趣、爱好。将中央的精神与读者的需求结合起来,宣传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地发挥报纸的作用。如果脱离了读者,我们的办报工作就是毫无意义的,就象做了饭无人吃,做了衣服无人穿一样。  相似文献   

5.
在繁华的北京王府井大街南端,矗立着一块两米多高的巨幅灯箱,它醒目地告诉川流不息的往来行人:这里就是中国印刷物资公司装帧材料服务部。服务部虽然店堂不大,但五颜六色的装帧材料和精美的样书吸引着全国各地关心出版、印刷的顾客,还时有外宾光顾。即使不买东西也想看一看、问一问。来自云南的一位顾客说:“这可是全国第一家,装帧材料有人管了,看看也高兴。”出版社的一位老同志讲:“我们的出版物应该是第一流的,  相似文献   

6.
天安门广场西侧一根灯柱前,站着一个背书包的男孩——手拿一厚叠晚报,也许是因为有些羞涩,嘴上一声也发不出来。路人侧脸看看他,又匆匆地走过了。这时,两个女同学蹦蹦跳跳走过来,接过报纸大声叫卖起来: “看报!看报!今天的晚报!”这时,小男孩也放开嗓子跟着叫嚷开了。声音稚嫩而清朗,一下子就吸引许多行人驻足,有的掏出零币买上一张,片刻之  相似文献   

7.
近见一些报纸的“周末版”以及属于“周末版现象”之列的一些报刊,发展势头颇硬,但“异军突起”之中,就难免泥沙俱下,少数周末版还着实令人担忧。有同志指出,它们有“一黄(黄色)、二黑(黑色恐怖)、三假(失真)的错误倾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倾向?多半是这类报刊编者的办报思想出了毛病。很少关心如何把报刊办得更富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而是一门心思去拾取某些西方报刊  相似文献   

8.
近日读到不少关于“毒韭菜”的报道。一些报刊把怎么用农药给韭菜“灌根”“催肥”写的十分详细,如“必须大规模用x(一种农药,原文有具体药名)给韭菜灌根  相似文献   

9.
“顾客是上帝”,这是商界颇有影响的口号。现在,报刊界也流行着一种提法:“满足读者需求”。办报刊,是给读者看的,必须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否则便无法在读者中立足,在群众中生根。但是,“满足读者需求”这一提法,由于过于简单和抽象,有时也会成为“迎合  相似文献   

10.
记得文化大革命前,报刊上出现过一些署名“×××讲”、“×××口述”的文章。近十多年来,这类“口述”文章很少见了。给报刊投稿,不仅仅是有文化和会写文章的人的事,没有文化和不会写文章的人也可以投稿。这些人虽然不会写,但是会讲,他们脑子里装着不少值得见报的好东西。我觉得,作为报刊编辑部的编辑和记者,应当主动去采访,向他们约稿,把他们的“口述”内容,请人或由自己记录下来,加以整理,发表。那些愿意投“口述”稿的同志,也不妨经常请人记录整理自己的“口述”稿,或者主动去报刊编辑部“口述”自己的文章。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报刊的读者和作者肯定会大大增多。我认为,报刊登载一些“口述”文章,实在有提倡的必要,不知办报刊的同志以为然否?  相似文献   

11.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报刊上能够被“推出”的东西渐渐地多了起来,大到一台晚会、一部巨片和一套机械设备,小到一盒磁带、一本书或一粒药丸,等等,大有一推之下,万物皆出之势。据查,“推出”一词本意是指用双手(或单手)作用于某物(多从其背后),使之能让人看见。而把它的使用范围扩而广之,作用于物品,甚至是看不出的东西上面,则发源于港台报刊,彼地报刊上多有“推出力作”、“推出新人”等字眼,且常常喜欢冠之以“隆重”二字。  相似文献   

12.
《新闻传播》2008,(4):44
在中国SUV网的主页最醒目处,有这样一段极度造势、又高度概括的话语:“一类车型,一个群体,一种生活”。看看,矫情到了什么程度!简短的几个字,包含了严重带有天生优越感的排他性,无比契合小部分人要跟大部分人区分对待的初衷和内心渴望。如果在路上问过往的行人,如果不受经济条件约束,要买台什么车?不知会有多少人选择SUV,肯定不在少数。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闻周刊》2009,(20):86-86
这是把魅力十足的椅子,名字就叫做“她”(HER)。看,你的背可以完美地倚靠着“她”,如果赤身裸体的话,效果会更好。当然有“她”,自然也会有“他”(HIM)。这两种椅子是意大利设计师FabioNovembre的作品,售价为267欧元,约合人民币2670元。  相似文献   

14.
列车邂逅"热心大哥"30出头的陕西籍肖老板出门在外.好事连连。他先在湖南长沙考察投资.收获十分理想。5月20日,他在长沙火车站侯车时,又邂逅了一位"热心大哥"。"热心大哥"不但谈吐不凡,见识多广,而且办事能力特强。当肖老板从长沙上车后,列车上人满为患,但"热心大哥"很快就办到了17号车厢1、2号上铺两张卧铺票。性格豪爽的肖老板为了答谢大哥,从餐车买来了啤酒、炒菜,两人边吃边聊.大有恨见相晚的感觉。  相似文献   

15.
“心中有……”这个口号,到处可见:商店里贴着“心中有顾客”,医院里挂着“心中有患者”……看了真叫人感动,您想,人家心中有你,处处为你着想,这不是天大的福分吗?当然,说“心中有……”是不是心中真有,那是另外一回事,墙上贴着“心中有顾客”,顾客进门给冷脸子看的事见得多了,没有感动却有感慨,也是无可奈何。不过,有个事实您得承认,凡是真正做到“心中有……”的,准受欢迎,“心中有顾客”就会顾客盈门,“心中有患者”就会成为活菩萨;同样的道理,办报纸的“心中有读者”,您这报纸就人人爱看。  相似文献   

16.
今年“六一”,我市图书销售额明显减少。我店门市去年“六一”销售额为4万元,今年为3万元,下降了25%。据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一些单位把原打算买图书送给学校的钱,赞助了“希望工程”。 二、有不少亲朋好友改买高档玩具送人。 三、有的家长利用“六一”后的“双休日”带子女外出旅游。 四、新华书店对一些紧俏高档图书估计不足,备货太少。 五、工作被动,宣传乏力,依然等客上门。  相似文献   

17.
“顾客是上帝”,这是商界颇有影响的口号。现在,报刊界也流行着一种提法:“满足读者需求”。办报刊,是给读者看的,必须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否则便无法在读者中立足、在群众中生根。但是,“满足读者需求”这一提法,由于过于简单和抽象,有时也会成为“迎合读者需求”的别名。而“迎合”,在当前,已经成为一些报刊,尤其是充斥街头的不健康小报和刊物的一种倾向。因此,对“满足读者需求”作一点辨析,也许是有益的。读者需求,有正  相似文献   

18.
有人把采写新闻形象地比作抓“鲜鱼”,而他正是这样一位热心抓“鱼”的人。他叫李恒才,今年43岁,是平顶山矿务局建井三处党委办公室副主任,一个热心新闻报道的业余通讯员。若问他抓“鱼”的决窍,他憨然一笑,说:“无非是多留心,细观察,勤深入,广交友,不停笔。”呵,一句话有横有竖,不正是他多年实践中精心结起的一张抓“鱼”的“网”嘛! 说起李恒才怎样开始爱上写新闻,话就长了。五十年代末,刚中学毕业回乡工作的李恒  相似文献   

19.
说“陪会”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报刊一再为“填会海”大声疾呼,希望国人克服喜欢坐而论道的千年旧病,多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更好地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然而报刊的鼓吹,对有的人来说“有如春风射马耳”,不怎么起作用。在少数地方和单位,不但“会海”难填,而且兴起一股陪会风,把可参加可不参加的人拉入会场以壮声势。一些或大或小的头儿,陪会已到了不胜负担的地步。他们叹息“会海”无边,自称是“苦恼人儿”。细一探究,其苦恼大致有三:  相似文献   

20.
让订党报的人看党报.让不订党报的人买党报。2009年以来,辽宁日报先后进行两次改版创新.强势进入报刊零售市场。4月1日首次改版,提高了报纸的阅读魅力.在读者中引起一片“叫好”声:7月1日再次改版,实现了辽宁日报进报亭进家庭.让党报在市场上有了让人满意的“上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