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孤独与恐惧、绝望与死亡是普拉斯诗歌的主题.她对死亡的偏爱、对死亡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表现了她感受和探索生命的独特方式.本文从另一角度探讨普拉斯诗歌的特点,从其身份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越界、失重、身份混杂、身份认同等来探讨其在诗中的独特叙事策略和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2.
西尔维娅·普拉斯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传奇人物,其狂热的作品引起了评论界的热烈讨论。通过分析美国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诗歌集和多部作品展现的主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共性,体现出她诗歌中的死亡和自我重塑,指出她作为女诗人角色的不安与恐慌。  相似文献   

3.
"诗化"是当代人文学科发展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和趋势。哲学等人文学科通过与文学、诗学的联姻,借助诗化语言,追求诗意境界,走出科学主义的窠臼,达到与生活世界乃至生命的融通。在历史上,教育学也曾有过"诗化"形态,但随着近代教育学科学化进程的加快,诗化教育学迅速衰微。重建诗化教育学的实质是当代教育学的语言学转向,它不仅能推动教育学语言表达与认识论的变革,使其更加接近真实的教育生活世界,而且能引导教育逐步摆脱工具主义价值观的羁绊,走向诗化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4.
从存在主义的视角看狄金森的死亡主题诗歌,一方面反映了诗人和存在主义思想的许多契合之处,另一方面也让我们领悟到了狄金森对死亡独特的体验;她对死的痴迷和向往就是对永生的追求,她的死亡主题诗歌赋予和升华了生命中的真与美,永恒和不朽。  相似文献   

5.
读《荷花淀》,如饮极品清茶,淡香留齿,三月不绝。最值一品的当然是她的“诗化”特征,我们可以从主题、人物、语言几方面去赏析。 一、主题 主题思想是文艺作品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和塑造艺术形象所揭示出来的问题,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主题常通过题材、情节或人物等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英美现代派诗歌先驱艾米莉·狄金森对死亡有着非同一般的兴趣,留下了600多首关于这一主题的诗篇.这些诗深刻地反映了她本人对死亡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她认为死亡给人带来了恐惧、焦虑与绝望,死亡的体验和感受也是冰冷痛苦的,因此她否定了死亡;另一方面,由于受基督教教义和爱默生超验主义的影响,她又认为死亡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命,并坚信人死后可以得到永生,因此她又肯定了死亡,并渴望死亡的到来.  相似文献   

7.
伍尔夫是一位充满实验精神的小说家,她追求小说艺术形式的革新,追求小说的诗意化。她提出了诗化小说的理论,并且把诗化理论完美地运用于小说实践中,在小说中引进诗的因素,其小说具有浓郁的诗意美。  相似文献   

8.
川端康成的后期代表性作品《山音》主要表现了死亡主题,死的存在始终威胁着活人以致使人感到人生无常,人总是孤独的。对生存的渴望会使一部分人在性与爱的幻想中,去寻求心灵的短暂慰藉。川端康成没有停留在对死亡哀愁的体验之中,他召唤生命的活力,想要唤起民众鼓起生活的勇气,告诉人们要勇敢地面对并超越死亡。找到生命的尊严与自信。  相似文献   

9.
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诗化特质是她有别于其它英美现代主义小说家的一个主要特点,也是她的重要成就之一.该特质源自她对小说诗歌化的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和她的师承,也与时代的变化和她的女性主义思想有关.伍尔夫的主要作品《到灯塔去》、《达洛维夫人》和《海浪》)表明,她的作品具有象征性、音乐性和绘画性等突出的诗化特质,这是对现代主义小说美学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0.
因疾病原因,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对生命具有深切体验,其中既有对死亡的恐惧,又有对审美的永恒超越。他对死亡意味的消解在其独特的诗化表达下,为人类提供了艺术对抗现实的精彩范例,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生命自由、死亡消隐的完美精神境界。本文通过对其名作《秋颂》及其他作品的联系分析,对此进行了概括性阐释。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Sylvia Plath)被称为一位超现实的、富于幻想的、极具古典气质的女英雄。她的诗集前卫、狂野和微妙于一身,女性情感体验是普拉斯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普拉斯以其独特的创作视角和她对女性生命中的各种情感体验大胆而细腻的书写被世人所铭记。通过分析普拉斯的几首书写父女关系、母子关系和男女关系的诗歌,探讨其复杂的女性情感意识在诗中的独特体现。  相似文献   

12.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在其早期诗歌中对死亡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在一部分诗歌中,她希望死亡能使童年的幸福生活凝固而成为永恒;而在另一部分诗歌中她则希望通过死亡来摆脱尘世的痛苦与烦恼,从而获得永久的平静.无论她对死亡持接受还是对抗的态度,都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爱与珍视.  相似文献   

13.
小说诗化是新时期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小说诗化这种文体统一了作家的生命理想、审美意识、哲学观念三个相互关联不断转换的内涵层次,反映了弃绝现实嘈杂求得平和的生命理想,超越现实丑恶的维美化趣味,摆脱理性认同神秘思维的哲学观念:新时期小说诗化受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死亡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它似乎成为文学创作者始终都无法割舍的情结.一向以温情写作的迟子建也在她的创作中执著于对死亡的抒写,在一种深沉的基调中她以独树一帜的特有视角进行温暖的人性言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这一主题.在这种言说中她实现了对生命的超越以及反观,完成了一次向死而生的完美旅程.  相似文献   

15.
诗化的语文课堂,是遵循审美教育规律,以生命活动为本质,以情感意志为动力,以情与景的交融互渗为表现,达到“入境”“妙悟”与“升华”的主体情态的课堂。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文本所蕴含的意境,再以含蓄、感性的诗性语言对学生的心灵进行引导,使学生在体味课文的诗化语言过程中进入其意境,对隐含在文本里的历史、文化、艺术、生命和情感等因素进行深刻的体验。这样的语文课堂是儿童灵魂的唤醒、心灵的充实、精神的重塑及思想的升华的佳境。一、正确解读和领悟课文的语言美,让语言熠熠生辉语言是课文的基本材料,语言美是教材选文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石舒清有许多作品涉及死亡意象,其中既有对死亡事件的关注,对坟墓的体察,更有对死亡本身的追思,既有对生命的大爱,也有正视死亡的牺牲精神。由死亡主题而彰显出的,是人生存的韧性、价值和生命的神圣与尊严。同时每一次死亡意象的出现基本都有相应的仪式相伴随,使死亡升华为庄严的生命仪式。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是曹雪芹生命情感的绝唱。对皇族,对家族,对自我的深刻的批判以及对理想的悼亡,是小说抒情内容的二原质。寓言式象征、本体式象征是《红楼梦》情感外化并走向诗化的基本途径。小说的诗化是历史“合力”造就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四十年代的华北沦陷区文坛上,张秀亚以她独特的诗化小说艺术进入人们的视野,她的小说大都有着诗化的内容,诗化的情节,诗化的语言和修辞方式,而这些都来源于作家主观内心的诗意氛围。  相似文献   

19.
弗吉尼亚.伍尔夫从“诗化小说”理论出发,在作品中充分进行了实验性创作,从而使她的小说充满了诗的意境和韵味。《达洛卫夫人》便是一部具有明显诗化倾向的文学作品。从感情和印象、诗化哲理、象征主义手法这三个方面可以看出《达洛卫夫人》的诗性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诗化小说以叙事的散文化、语言的诗意化、环境的主体化、主题的象征化和人物的纯一化为表征,在字里行间隐喻着作者深沉的情感,凝聚着作者对人性、对文化乃至对社会的深刻思考。统编版教材选编了《哦,香雪》《百合花》《荷花淀》和《边城》等多篇诗化小说作品。对这些诗化小说的阅读教学,我们要在梳理、比较、整合和鉴赏中打通学段,构建“从一本书到一类书”的解读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