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一句话:幸福总在我们不经意间流逝。为什么幸福总是溜走了呢? 因为幸福总是存在于那些微小的事物当中.而我们总是很容易将那些微小的事物忽略。幸福也就悄无声息地一次次与我们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2.
"平时看书或是上课,注意力总是集中不起来,怎么办呢?""学习时总是容易受到各种事物的干扰,自己怎么也控制不好,心里很痛苦,该怎么办?""一件事情,我越不想注意它,心里却越是摆脱不了它,为什么?"……  相似文献   

3.
良好的思维品质主要体现在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广阔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诸方面。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们具有这些良好的思维品质以便更好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创设思维情境,塑造独立人格,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前提条件和首要品质就是思维的独立性——即善于独立思考,不依赖或迷信他人,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依靠自己的大脑独立地提出问题,认识事物,得出自己的结论。因此,我在数学教学中,总是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和思维环境,…  相似文献   

4.
周清菊 《云南教育》2000,(11):20-20
比 较 ,是用一定的标准辨认事物异同、区分事物类别的一种思维方法 ,是认识的基础。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 ,但相互联系紧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适时、恰当地运用“比较”的方法 ,能帮助学生有效地认识所要学习的对象 ,把握知识属性、特征和相互关系 ,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一、比中出新 ,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在小学数学中 ,绝大部分新知识总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旧知识的相同点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基础 ,不同点就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和分化点。教学中 ,我常常通过比较让学生自己鉴别新旧知识…  相似文献   

5.
指导学生观察事物进行习作练习是一名教师很平常的事儿,我们的习惯做法往往只注重走马观花,广泛涉猎的横向观察,然后又去粗取精,加以想象,立地成文,岂不知这样的练习总是耗时漫长,品味肤浅,收获欠佳。怎样才能使学生做到更好地去观察事物,发掘内涵,达到教学目标.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呢?针对这种情况,我改变了以往的指导观察习惯,采用了“限时(一分钟)纵向观察法”,  相似文献   

6.
缺点列举法     
大家都知道,世界上的事物没有尽善尽美的,每一种事物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缺点,人们总是希望事物能够变得愈来愈完善,愈来愈能满足我们的需要。这种客观存在与主观愿望之间的矛盾,就孕育着创新的种子,为我  相似文献   

7.
同学们,美妙的发现总是令人神往,独到的发现总是使人赞赏,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重大的发现还改写了人类的历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呢!那么,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怎样才能有我们自己独到的精彩的发现呢?首先,我们要独具慧眼,善于观察、留心周围的事物,从别人习以为常的现象、事物中去发现不同寻常之处,并且加以思考,求证。如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他的精彩发现——“大陆漂移说”,使人们重新认识了地球上陆地和海洋分布现状的成因。他是怎样有这一精彩发现的呢?他靠的就是善于观察,在常人不以为异的事物、现象中去发现奥妙之处。有一次,魏…  相似文献   

8.
指导学生观察事物进行习作练习是一名教师很平常的事儿,我们的习惯做法往往只注重走马观花,广泛涉猎的横向观察,然后又去粗取精,加以想象,立地成文.岂不知这样的练习总是耗时漫长,品味肤浅,收获欠佳。怎样才能使学生做到更好地去观察事物,发掘内涵,达到教学目标,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呢?针对这种情况,我改变了以往的指导观察习惯,采用了“限时(一分钟)纵向观察法”,引导学生去观察事物,发掘内涵,速看速写,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科学家总是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而对事物作出确切和简要的说明,这就是一种科学的定义.那么,又该根据人的哪方面本质特征而对人作出什么样的定义才算科学的呢?现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想象是儿童的天性。教师何不别具一格地在小学生中提倡"大胆想象",从想象作文入手,为学生另辟一个新的写作空间呢?为此,我进行了一些教学尝试。一、命题精心设计,激发学生想  相似文献   

11.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关键在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而学生思维的深化,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在解题中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等价转化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泛性和深刻性的有效途径。 一、等价转化的目的 事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总是它的局部和一个侧面,而其本身固有的某些属性往往隐含在其内部,一事物与其他事物间的联系也是错综复杂的。因此,要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看问题。从事物间的本质属性找联系,既可以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及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等价转化就是使问…  相似文献   

12.
陈洁 《云南教育》2001,(9):35-36
在课堂上,常见此现象:老师提出问题,多数学生既不看书,也不思考,总等着“好学生”回答,一次我试点了几个从不回答问题的同学,大部分回答不出来,而在和学生的课外交往中,我却发现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谈得头头是道,甚至比我懂得多,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差别呢?  相似文献   

13.
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的思维过程。联想的方式多种多样,或由此及彼,或由近及远,或由结果到原因,或由原因到结果,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生活现象到社会现象……不管怎样,被比事物与联想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从而使联想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的土壤。  相似文献   

14.
我是从哪儿来的呢?我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吗?我必须要听大人的话吗?我可以不实话实说吗?找应该总是帮助别人吗?我跟小伙伴拌嘴了怎么办……随着成长中接触到越来越大的世界,孩子的脑海中会冒出许许多多的问题来。也许有的问题幼稚,有的问题天马行空,但部来自他们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一棵树落光了叶子,不能说丑,但缺了枝繁叶茂的风姿,裸露出树枝与树枝之间的巨大的空旷,总是遗憾。我时常有一种冲动,希望能在冬天的树枝与树枝之间放点什么。我喜欢让一切事物都从无到有。这令人激动。冬天总是如此疏疏朗朗,树木仿佛都停止了生长,我们总是怀着一种等待的心理度  相似文献   

16.
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的思维过程。联想的方式多种多样,或由此及彼,或由近及远,或由结果到原因,或由原因到结果,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生活现象到社会现象……不管怎样,被比事物与联想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从而使联想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的土壤。  相似文献   

17.
童瑞祥 《学子》2012,(12):86-86
一、应用题教学"实际化"的思考1.在课本的基础上,引发实际问题。课本总是枯燥无味的,不能拘泥于课本上的问题,如果总是讲一些无聊的东西就会让学生产生排斥感,他们自己都不想学好,我们又怎么教好呢?所以我建议在上课之前要有一个开场白,问问他们在家里都干了些什么,并做一些表扬,然后在接下来正式上课时适当引出这些事例,我想当事人...  相似文献   

18.
祖母随笔     
让孩子学会观察事物不少小学生作文时总是皱紧眉头苦苦思索,写出来的总是干巴巴的几句话,这是由于学生不善于观察周围事物,所以从幼儿开始就必须培养观察能力。我家养了一些花草,当水仙花开放时,我就把几个  相似文献   

19.
2010年学校开始让每一位老师普及白板学习,当时对于这一新鲜事物,我感觉陌生而彷徨。我感觉课件的功能已足够强大,为什么还需要学习电子白板呢?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摸索,我找到了运用电子白板的窍门,发现了这一新鲜事物的确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20.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客观事物总是互相联系的,具有各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头脑中,就会形成不同的联想。因此,在讲读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形成或利用联想,是举一反三推理的一种必要途径,是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怎样启发学生形成或利用联想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