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语码转换是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运用的语言策略,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的顺应性理论可以说明和揭示语码转换的内在机制和动态过程。分别从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三方面分析报纸中出现的汉英语码转换的实例。研究结果表明,新闻媒体中的汉英语码转换频繁出现主要是体现言语交际中的对语言现实或心理动机的适应,而出于对社会规约的顺应进行语码转换的实例在报纸中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2.
卢静 《海外英语》2012,(5):92+94
语码转换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对两种以上语言进行选择性的过程,它是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一种常见现象。而语码转换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一直以来也备受争议,语言顺应论的提出为这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该文试图从顺应论的角度出发,从社会规约,言语现实,心理动机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语码转换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从而得出:语码转换虽然不能直接解决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对二语习得还是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课堂语码转换是特殊语言环境下的特殊言语交际策略,在英语专业本科阶段语言学课堂中语码转换就更有其特殊性。本文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为基础,根据笔者在师范类语言文学专业和理工类翻译专业执教过程中开展的的反馈调查进行分析,揭示顺应过程中发现:顺应有两种模式:被动顺应和主动顺应,教师对语言现实的主动顺应和学生对教师心理现实的被动顺应形成语言靠拢和语言偏离内在调节的语用选择基础。教师语码转换得到认同。  相似文献   

4.
课堂语码转换是特殊语言环境下的特殊言语交际策略,在英语专业本科阶段语言学课堂中语码转换就更有其特殊性.本文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为基础,根据笔者在师范类语言文学专业和理工类翻译专业执教过程中开展的的反馈调查进行分析,揭示顺应过程中发现:顺应有两种模式:被动顺应和主动顺应,教师对语言现实的主动顺应和学生对教师心理现实的被动顺应形成语言靠拢和语言偏离内在调节的语用选择基础.教师语码转换得到认同.  相似文献   

5.
语码转换是指语言使用者在同一语篇中交替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码的语言现象。文章基于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及于国栋的顺应模式,通过分析跨文化交流中大量语码转换的典型实例,探究在跨文化背景下,语码转换作为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达到满足交际者的交际意图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外语教师的语码转换是外语课堂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运用语言顺应理论从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特性这四个角度对外语教师的语码转换进行了综合的语用分析.研究表明,外语教师使用语码转换是一种顺应性行为,在许多场合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交际策略.在课堂环境下,我们既不能过于依赖但也不能完全排斥教师的语码转换,否则都不利于外语教学.  相似文献   

7.
英语专业语言学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语码转换是特殊语言环境下的特殊言语交际策略,在英语专业本科阶段语言学课堂中语码转换就更有其特殊性。本文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为基础,根据笔者在师范类语言文学专业和理工类翻译专业执教过程中开展的反馈调查进行分析,揭示顺应过程。发现作为顺应的两种模式——被动顺应和主动顺应,教师对语言现实的主动顺应和学生对教师心理现实的被动顺应形成语言靠拢和语言偏离内在调节的语用选择基础。  相似文献   

8.
语码转换长期以来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较少受到语用学界的关注。本文针对语码转换的现象,特别是大学校园中的语码转换的应用,根据Verschueren的顺应性理论,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分别从语言现实的顺应、社会规约的顺应、心理动机和交际风格四个方面对此现象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指出运用语码转换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作为语言交流中的一种常见现象,语码转换受到了语言学家们的广泛关注。语码转换现象如今普遍存在于各种交际环境中。本文尝试从Verschueren提出的语用顺应论角度浅析语码转换现象。  相似文献   

10.
语码转换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是语言接触的结果。教师为了接近其教学或交际目的,会进行语言选择,即选择某种语言形式或语言应用策略,而语码转换就是一种教学策略。教师选择语码转换是与认知心理密切相关的。因此,文章旨在从语用学的角度以Jef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为理论框架对英语专业语用学课堂教师语码转换进行动态分析,从而揭示教师语码转换对教师的心理动机的顺应性。  相似文献   

11.
顺应过程意识突显是语言使用中表现出来的有一定语用功能特性的自反意识。文章通过分析研究语言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及相关的认知与社会心理因素,来诠释它在翻译、语码转换、反语的运用以及话语生成等语言交际活动中与语言选择二者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2.
Verschueren的顺应性模式是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语码转换现象。本文分析了中文报纸语篇中的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揭示了不同语篇中出现的语码转换是如何实现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或心理动机的顺应。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语言顺应论为依据,对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语码转换是师生双方在作出语言选择时,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等语境因素进行顺应的结果。语码转换的顺应性功能对于英语教学实践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师会使用一些语言策略,英汉语码转换就是顺应特殊语境而采用的一种有效语用策略。本文分析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现状,指出了教师的课堂语码转换是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心理动机、高职高专学生接受能力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应。  相似文献   

15.
语码转换作为语言接触的常见现象受到来自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法学和会话分析等不同领域学者的普遍关注,具有很高的语言学研究价值。文章基于Verschueren的顺应论,拟从顺应广告的语言现实、顺应广告受众社会的社会规约和顺应商家的心理动机三个方面,对杂志广告中的汉英语码转换作为交际策略的语用功能进行尝试性研究,希望对语码转换的研究及其在广告领域的应用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6.
本文借鉴网络语言和语码转换两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网络聊天自身的特点,从顺应论的角度对网络语言中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分析。并辅以大量例证。经分析发现网络语言中语码转化的使用是对语言事实、社会文化习俗和心理动机的顺应。  相似文献   

17.
语码转换作为一种语言发展的产物,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受到了众多语言学家,社会学家及心理学家的关注。本文从Verschueren提出的"语言顺应论"基础上,运用于国栋提出的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来分析了校园广告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得出校园广告中的语码转换是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心理动机的顺应。  相似文献   

18.
中英混合语作为一种语码转换现象,在当今的交际语言中广泛存在着。运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和于国栋的顺应性模式,从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三个角度可以分析“hold住”这个网络流行的中英混合语的使用动机。  相似文献   

19.
以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为支撑,以实例论证日常交际中在威胁面子的情景下,语码转换可以用于协商人际关系;而在政治语境中,交际者可利用语码转换意义的模糊性来间接地建立、加强或破坏人际关系。语码转换既可保全双方的面子,也不影响交际目的的实现,是熟练的双语者乐于选择的一种间接语言策略。  相似文献   

20.
语码转换是外语教学中比较普遍且复杂的语言现象,文章以"语言顺应论"为基础,运用于国栋提出的语码转换顺应模式,对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语码转换的顺应性进行分析。这种顺应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语言现实的顺应;(2)社会规约的顺应;(3)心理动机的顺应。教师语码转换的目的就是为了顺应教学需要,以其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