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首倡于上海我国最早倡议组织新闻界团体,是由上海的报纸发起的。1905年3月12日(光绪三十一年二月初七日),上海《时报》在“本馆论说”栏内发表了《宜创通国报馆记者同盟会说》,建议组织全国性的记者同盟会。论说阐明其好处有两方面:一是“可祛三害”,即“对于在外者”,可以同外国报纸的侵略宣传进行斗争,“设法使之消灭,即不可消  相似文献   

2.
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一传到上海,群情欣奋,便有许多人一早就赶到望平街争购报纸,询问消息。报馆为了满足读者要求,就把刚接到的电讯写在大幅白纸上,贴于门口,争出号外。但是有些号外,是杜撰出来的,是编辑先生头脑中的电报。例如甲报馆出一号外“九江响应”。乙报馆见之,立时出一号外“九江克复”。丙报馆见之,亦即  相似文献   

3.
晚清民国时期的许多报馆同时也出版图书和期刊,比较典型的是上海的申报馆,出版书籍的规模和影响都还不小。即便是一些无力出版图书刊物的小报馆,也很注重从读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让报纸上连载的章回小说成为“剪报本”即是一例。这种章回小说剪报本的出现,是我国文学出版工作发展中的一个小插曲,是当时印刷出版落后情况下的特殊产物。  相似文献   

4.
刊林漫步     
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的说法,在西方早已流行。在我国,则直到十九世纪末期才有人提出.而第一个持此说法者,便是梁启超. 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他的新闻学处女作《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在此文中,梁启超提出:“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他把办报与强国联系起来了.接着他又说:“无耳目,无喉舌,是日废疾。……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相似文献   

5.
夏冰 《新闻界》2023,(10):74-86
清朝末期,中国新闻界风气日下,为建构和维持行业文化合法性,部分商业性报馆最早提出了基于传统士儒伦理的职业美德观,在商办报业内特殊的互动形式——“道德战”中,职业活动被“类型化”,“报纸体例”被建构为中国近代新闻界最早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初始形态,部分报馆通过制定馆内章程对职业道德进行制度化建设。各种条件诸如媒介环境、报纸性质、主要矛盾等,都在互动中形成合力,推动了近代新闻界职业道德建设与实践的“自然”发端。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最早刊载新闻电讯的报纸是《申报》,时间是1874年1月30日,内容是有关英国内阁改组的消息,系报馆根据当时外国洋行的往来电报存底而采写。1881年12月,上海与天津之间敷设了有线电报线路,通讯事业的发展也为新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叶的1901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一篇文章——《中国报馆之沿革及其价值》,说到当时报业的状况。他认为报馆虽已兴起几十年,但对社会的影响还十分有限,大多是因为资本不足,开办不了多久就关门了。中国报业之所以发展迟缓无力,一是因为创设报馆者不预先筹措充裕的经费,所以发展到相当阶段无力扩充,或者刚有起色就资本枯竭;二是由于报馆的主笔、记者等职位在社  相似文献   

8.
周莹 《青年记者》2020,(5):109-110
上海于“八一三”抗战失败后成为“孤岛”。日方要求所有华商报纸“须送小样予以检查,不经检查之新闻,一概不准登载”①,《文汇报》只好以外国人做保镖,挂洋商招牌进行经营②。同时,日军对报人及报馆进行惨无人道的迫害,国民党更是企图对其惨淡的经营状况伸以“援手”。  相似文献   

9.
龚丽 《今传媒》2016,(10):135-136
作为湖南报刊界始祖之一的唐才常,对湖南报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唐才常主编过《湘学新报》《湘报》《亚东时报》等报刊,办报活动集中在1897~1899年,时间虽不长,但其丰富的报刊实践活动蕴含着极有价值的报刊思想,如报馆可代“遒人”、报纸能使“云开雾豁、脑筋震荡”、报馆文章应“义求平实,力戒游谈”、报馆应为“史馆”,为后来的报人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解放以前,上海新闻界有两个团体,其一是日报公会,另二是新闻记者公会。日报公会以每家报馆为成员,代表报馆出席会议的,是各报馆行政业务方面的主要负责人。新闻记者公会以在各报馆,通讯社中担任编辑、撰述、采访职务者为成员,其它新闻工作人员都不参加。  相似文献   

11.
三、《湖南官报》戊戌政变时,慈禧下令封闭各省报馆,但是报纸并没有禁绝。革命派与立宪派都在海外或上海租界办报,影响极大。一位官员在奏折中忧心忡忡地说:“张良以一洞箫吹散八千子弟之心……报纸之力,何止一箫,言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开山祖”徐宝璜老先生在其《新闻学》一书中就新闻社、新闻纸的商品性论述说:“新闻社者,一制造厂也。国人亦称之曰报馆,或日报社。其原料固多,为墨、纸与新闻。其产品即每日所发刊之新闻纸。”在这里,徐宝璜认为报纸(新闻纸)具有商品属性。  相似文献   

13.
《新闻前哨》2008,(11):6-6
据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广州日报》创刊号有几个版面?老式铅字印刷机怎样印报?24K的金版报纸“相貌”如何?“广州日报老报馆”为您一一呈现。据了解,这个位于大学城岭南印象园内的老报馆,将广州日报50多年的历史浓缩其中,见证《广州日报》的艰辛探索和成长。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3,(9):63-65
民国时期民用航空和航空邮政的发轫,对正处于遵循商业竞争法则、走"企业化"道路的中国新闻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各报馆的竞争和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现实路径:报馆利用航邮发行报纸,提高了在边远地区的竞争力;利用报纸寄递航空通信也成为报馆竞逐重要新闻的一种选择;航空版也成为报纸出版的一种新形态。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民用航空和航空邮政的发轫,对正处于遵循商业竞争法则、走"企业化"道路的中国新闻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各报馆的竞争和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现实路径:报馆利用航邮发行报纸,提高了在边远地区的竞争力;利用报纸寄递航空通信也成为报馆竞逐重要新闻的一种选择;航空版也成为报纸出版的一种新形态。  相似文献   

16.
1948年间,上海的中国文化服务社会设立了一个资料供应部,搜集了国内各种报纸杂志等资料,分类剪贴,公开供应各界人士订购。当时订阅资料者将近百户,订户中有文化研究团体,有报馆,有外国使馆,有远在新加坡、爪哇一带的华侨,也有些闻人显贵。资料供应部只有四个以上的人员工作,他们是这样分工的:两个人专阅所有的报纸,他  相似文献   

17.
杜晓莉 《新闻界》2006,(4):127-127,126
一、“A:B”式报纸标题及其研究概况 “A:B”式报纸标题指的是带有冒号的报纸标题,A、B分别代表冒号前后的内容。在“A:B”式报纸标题中,A既可能是体词性成分也可能是谓词性成分。例如:  相似文献   

18.
《档案与史学》1998,(3):29-33
《大美晚报》是美国侨民在上海出版的英文报纸,前身为《大晚报》(Evening News),后改名Shanghai Evening Post,于1929年发刊,报馆设于爱多亚路21号.  相似文献   

19.
“海派”文体──大特写周胜林“大特写”,这个名词,是在上海叫响的;“大特写”,这一文体,是在上海的报坛上走红的。所以,我大胆地写下这个标题:《“海派”文体─—大特写》。尽管不一定确切,尽管有可争议之处,但大特写与上海的关系是无庸置疑的。上海好多报纸上...  相似文献   

20.
解放前上海新闻界通称记者采访为“跑消息”。新闻全靠记者去“跑”。那时候的记者最怕“漏消息”,漏掉新闻,向报馆难交待,在同行中也不光彩。当时,各进步报纸的记者,工作特别艰苦,白天整日奔波,到现场采访要冒极大危险,夜晚回报社马不停蹄赶写当天新闻,常常还要陪着编辑熬夜。解放后,太平环境下的记者活动是太平的。不过,活跃性有所降低,是个美中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