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十册)中的“孔隙”是双龙洞中最奇妙之处。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详细地叙述了作者经过这个地方时的见闻和感受。在这一段中,作者以客观交待和主观体验相结合的方式,用朴实而生动的语言向读者极有层次地讲述了自己这一有惊无险的短暂行程。细细品读这一段文字,相信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也会产生一种历险的妙趣。此段内容,既是本课  相似文献   

2.
电教手段在教育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一、巧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记叙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放了一段一位老师游张家界的配乐朗诵,接着又放了一段有关溶洞的录像,让学生充分感受溶洞的美。然后,我话锋一转,导入要学的课文:在浙江金华也有这样一个神奇的溶洞,叫双龙洞,叶圣陶老爷爷在游览后,写了一篇游记。在这篇游记中,他不但给我们  相似文献   

3.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了解游览顺序,体会作者将见闻、感受相结合写景物的表达方式"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之一。在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来自江西的甘密老师是这样引着学生走进"双龙洞",感悟"游记"这一文体特点的。师:这是——(课件出示图片)生齐:金华的双龙洞。师:叶圣陶爷爷曾经游览  相似文献   

4.
电教手段在教育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一、巧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记叙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放了一段一位老师游张家界的配乐朗诵,接着又放了一段有关溶洞的录像,让学生充分感受溶洞的美。然后,我话锋一转,导入要学的课文:在浙江金华也有这样一个神奇的溶洞,叫双龙洞,叶圣陶老爷爷在游览后,写了一篇游记。在这篇游记中,他不但给我们描述了许多美丽的景物,还记录了他自己惊险…  相似文献   

5.
五年制第八册中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学习这篇课文,要使学生了解作者在路上和双龙洞的洞口、外洞、内洞分别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了解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而不仅知道课文讲了些什么,而且知道是怎样有次序地讲清这些内容的,还要体会出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6.
《记金华的双龙洞》(人教版四下)"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据此,一位教师制订了这样一组"加大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  相似文献   

7.
一、教材简析。本课为译林版小学英语第三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也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英语课。本课安排了教师与学生的一段对话,很自然引出了日常交际用语:Welcome back to school!Is everyone here to day?Where is he?In the teachers’office等。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新学期第一节课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理解并掌握本课的交际用语。  相似文献   

8.
教学片断(课件出示双龙洞外洞图) 师: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是外洞和内洞之间有巨大的石屏相隔,仅通水道。这条水道长10余米,宽3米多,有“水石奇观”之誉。有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字幕逐一打出)这就是文中所说的“孔隙”。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领略一下这种独特的游览方式。  相似文献   

9.
王晓静 《山东教育》2005,(19):65-65
《荔枝》语言朴实,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无限思念这情。本文的重点是表现母亲对儿孙的爱,引导学生具体感受这融于“小事”之中的深深母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重难点,可做以下设计: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主要讲了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曾经对他的第一首诗作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作者从这两种不同评价中感悟到父母的爱,同时还阐明了这两种评价对作者一生产生的巨大影响。采取以读为本,自学自悟的方式教学本课效果较好。设计如下:一、精读自悟,自主析疑1郾指导学习第一段(1—14小节),解决第一个核心问题:父亲和母亲的评价为什么会截然相反?(1)自由朗读第一段。(2)分小组讨论交流:□面对作者的第一首诗,母亲是怎样评价的?“我”当时表现怎样?划出表…  相似文献   

11.
师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生读)师 :从课题看 ,你能知道些什么呢?生 :这是一篇游记 ,我从“记”字看出来的。生 :我知道双龙洞在金华 ,属于浙江省。师 :看了课题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生 :我想知道双龙洞为什么叫“双龙” ,那里真有龙吗?生 :我想知道双龙洞有多大。生 :我想知道双龙洞有哪些地方值得游览。师 :看来 ,同学们的兴致一点儿也不亚于作者叶圣陶爷爷。这节课 ,我们就陪叶老一起游洞 ,大家愿意吗?生(齐) :愿意。师 :请打开书。快速读课文 ,看看作者从哪儿出发?经过哪儿 ,…  相似文献   

12.
Unit 3本课说明作者乐执教鞭的理由,课文语言形象生动,论述充分,说理有力。文章第一段为引子(introduction),第二和三段从反面论述,第四至十一段从正面总体论述作者为何喜欢教学这一职业,第十二至十七段进一  相似文献   

13.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七册15课)是一篇游记,其中的第五小节既是教材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我作了一些探讨。一.关于教材的理解这一节教材是作者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我的理解是,在游记中,作者写移步换位的过程是为了展示各种不同的景物。如这一节,表面上是写从外洞进内洞的过程,而实际上是写双龙洞的极为神奇的部位──沟通外洞与内洞的孔隙。通过作者过孔隙时的所见、所行、所感的描写来间接写出孔隙之小。全节一共九句话。第一句话点出这一节描写的中心──孔隙。第二句  相似文献   

14.
在理清课文条理的基础上编写提纲——《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广东顺德市教师进修学校宋家东张滴珍《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第十册第三组教材中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文是1957年叶圣陶先生游金华的双龙洞后写下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文中记叙了作者游览金...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材节选了《红楼梦》第三回里的一段——《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在人物描写、性格塑造方面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也是学习的重点。王熙凤作为整个《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人物,作者对她的塑造是不遗余力的。在节选的这一节里作者除了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为王熙凤的登场营造声势外,还不惜笔.圣地描写了她的衣饰、容貌、体态、神情,再通过语言描写、行动描写,淋漓尽致地向读者展现了她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6.
陈忠杰 《山东教育》2002,(25):43-44
教材简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材中的一篇新选课文,作者为美国作家巴德·舒而伯格。文中,作者深情地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对他写的第一首诗,母亲认为“精彩极了”,父亲认为“糟糕透了”。由自己的人生经历,作者逐渐感悟出这两种极端的断言所包含的爱以及对自己成长的作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抓住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难点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爱的两种表现形式。教学目标设计1.读懂课文,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的含义;2.有感情地朗读课…  相似文献   

17.
今年第2期《云南教育》刊登的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很有特色,值得一读。执教的周老师计划用三个课时教完这篇课文。教学的核心部分是,先让学生凭借课文,在头脑里形成游双龙洞的路线;再按照这条路线,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接着,以此为基础,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怎样  相似文献   

18.
《小黄鸡的故事》这篇课文按故事发展顺序叙述了一只瞎了眼的小黄鸡,在梅梅的精心照顾下,长成了会下蛋的大母鸡。作者赞扬了梅梅是个有爱心的孩子。本课教学重点是教育学生懂得关心弱小,要有同情心,做个有爱心的孩子。以下是本课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9.
《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中,“孔隙”一段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因为游览双龙洞最为独特的经历就是进出孔隙的感受,而没有去过双龙洞的同学很难有那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因而,用常规的教学方法不能完全让学  相似文献   

20.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二组第8课,这篇略读课文一开头就用设问的方法,给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安葬在泱泱大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左面的李燕娥是谁?为什么安葬在宋氏陵园,和国家名誉主席并列?然后,作者具体地记叙了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李燕娥之间的几件平常而不平凡的生活小事,赞颂了宋庆龄敢于蔑视不合理传统习惯的大无畏精神和民主平等、待人平易、尊重劳动人民、不搞特殊化的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