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重建文本的过程。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领会编者的选文意图、领会作者的独特体会、领会文本的多元价值,实现在语文课堂上完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2.
文本是语文课堂的一种凭借,是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载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分别从读者、作者、教者、学生等视角去解读教材文本。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每一篇文本背后都站着一个作者,要想和文本更深入地对话,通过了解作者不失为一条佳径。课堂教学中,融入"作者简介",让学生走近作者,更好地理解文本,体悟作者的情感,点燃思维的火花,让"作者简介"在语文课堂中彰显自己独特的魅力,生出别样的美。  相似文献   

4.
真话语与假权威——论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堂似乎是语文教师的“殖民地”:教师既是课堂上的“话语霸主”,又是文本解读的唯一权威。究其实质,教师只不过是戴着镣铐的、用“真话语”解读文本的显性“假权威”。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教材(包括文本)是价值载体,主要体现出国家或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而教师只是传递者、重构者;文本的编者是国家或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的“代言人”,对文本的编选有着极大的自由度,因而成为教师这个显性“课堂殖民者”背后的“隐性权威”;教师有一定的解读文本的自由度,但只能囿于编者的结论进行有限的过程解读而非结论解读,因而成为编者的“替罪羊”;教师的“殖民话语权”或“话语霸权”实则是一种虚假话语权,教师处于一种实然的“精神失语”状态。  相似文献   

5.
陆燕 《新疆教育》2012,(23):34-3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和编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对话情境的创设,让师生和文本、编者进行有效的互动,在不断开展课堂对话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反思?到底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构建理想的语文课堂对话情境呢?1激发学生探索文本的欲望。让学生和文本有效对话文本中的艺术形象是作者创作出来的,但是读者在朗读作品的过程中对于艺术形象在脑海中进行了二次加工,赋予了艺术形象以新的意义。不同的读者因为其知识阅历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对于作品以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有着个性化的理解。郑国民教授在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时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建立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6.
对话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此,有人不禁要问:文本是客观事物,人能够和它对话吗?其实,由一篇篇具体的课文组成的文本,不仅仅是客观事物,更是像对话中的一个人,就像一个“你”一样在自身说话。这是因为,一篇篇文章浓缩了作者的某些情感、思想和人生体验,我们阅读这些文章实际上就是来解读作者的情感、思想和人生体验,也就是和作者进行的一种间接对话,或者说是和作者进行的一种心灵对话。作者求之以知音,读者求之以会意,双方同时臻于一种新的境界,于是我们便读懂了文章,也就是和作者达成了心灵沟通,取得了情感共鸣。因此,文本是我们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对话伙伴。阅读的本质,其实就是读者通过文本与古今中外的作者进行对话,通过文本与同时代的其他人乃至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进行对话,通过文本与历史和未来对话。  相似文献   

7.
文本解读就是读者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走进文本,与作者在文字间进行沟通、交流,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相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语文教学对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不同文体的课文,这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文本解读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基于学习者、文本与作者三个维度对文本进行解读,让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文本解读方法,提升文本解读水平,让语文课堂变得趣味十足,学生的参与性更高。以《梅花魂》为例,分别从学习者、文本与作者三个维度开进行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8.
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是学生能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与作者、与编者、与老师展开对话。然而,由于学生对文本的陌生感及学生知识储备、人生阅历的局限,上述多重对话很难有效展开,激发兴趣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走入文本的必须手段。  相似文献   

9.
戴树琴 《广西教育》2013,(45):68-6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原先的对话三元素——学生、教师、文本之中增加教科书编者,既坚持了对话教学观,又发展了这一认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强调读者中心,提倡个性解读,而忽视其他元素的存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从而失去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因此,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应立足整体充分考虑编者意图,树立课程意识。  相似文献   

10.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说明同一个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文本阅读是人类高级的认知加工活动,学生的阅读力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力,那么教师的阅读力也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力。这就说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教师的阅读力直接相关。教材文本的内涵源自编者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思考以及感悟。教师通过文本解读将自己的思想与编者的思维意图对话,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体验、冲突进行链接,使之产生或认同、或批判、或质疑、或补充等,使教材成为师本、生本。  相似文献   

11.
“文本解读”,一石激起千层浪,瞬间风靡小语界,成为热议的话题,呈现出一派空前繁荣的景象,出现了多种论述,发表了多样见解。有的说教师要以读者、作者、编者、教者和学生等不同身份去解读文本,还有的说教师要:(1)“细读文本”,“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如此方能“入境始与亲”,教学中得心应手,出神人化。(2)“广读文本”,“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此方能激活文本的生命活力,教学中广征博引,触类旁通。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就其实质而言,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同学、作者、编者和文本的“六方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13.
夏芳 《广西教育》2011,(31):17-17
一、“由言逆意”解读文本法及其局限性解读文本时,教师容易受到思维模式的制约,即通过带领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层层解剖、分析,真实地还原作者所表达的意图,也就是作者或编者在创造文本时所要表达的意图成为教师解读文本的原始动力和教学活动的追求目标。虽然这种文本解读策略能使学生在思想升华、人生感悟方面少走弯路,但却存在两个缺陷。首先,这种“由言逆意”的文本解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语言发展。  相似文献   

14.
面对教学文本,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们对如何解读深感困惑,他们所理解的文本解读,仅是看教参或是网上查阅各种资料,尚不知文本解读需要静下心,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来完成。鉴于此,从新课标、作者、编者、学生、教师等五个方面分析探讨如何解读文本,以期为师范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增加阅读数量,重视阅读质量,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其中提高小学生阅读质量,离不开语文课堂中对文本的细读深品。即在老师的引领指导下,认真细致的阅读课文,关注文本细节,倾听作者心声,体验作者感受,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最终读出自我,与文本浑然一体。引领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是语文课堂的重点,也是难点,而这往往又会成为语文课堂中的薄弱环节。本文谈一下语文课堂中老师该如何引领学生细读慢品,完成对课文的阅读和欣赏。  相似文献   

16.
许宁 《新疆教育》2012,(19):113-113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不难发现,精彩的课堂总离不开两大要素:一是学生,二是文本。语文课堂中,学生必须浸润在文本中,与文本深度对话,在对话中加强感悟,获得体验,才能生成自己的思想。可见阅读教学的核心活动是对话,而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又是其中的重点和关键。  相似文献   

17.
宗华 《广西教育》2012,(14):49-50
语文教学能否高效,在于教师能否找到生活世界和文字世界的联系点。笔者认为:这个联系点就是文本语言。"文本语言"是作者在文中表达思想感情的书面语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文本语言,让文字世界"活"在学生们的精神世界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让学生成为有很强的感受力并善于表达的人。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教师准确解读文本是提升阅读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本文从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时出现的浅易解读、错误解读、偏离主旨解读的三大现状,提出教师文本解读时要遵循忠实性、质疑性、创新性三种原则,以作者、学生、教师身份运用四种方法来解读文本:追溯作者际遇,在时代中解读文本;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在语境中解读文本;尊重学生兴趣爱好,在活动中解读文本;提升综合素养,在反思中解读文本。以此提高教师文本解读能力,切实提升阅读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9.
文本是作者的感悟、情感的升华。语文阅读教学通过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发学生探究欲望,能够激活文本生命的积淀,还原文本的色彩。那么,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如何巧妙地激活文本呢?  相似文献   

20.
课堂是教师施教的主阵地,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主要途径,如何组织有效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师的必然追求。细读文本,赋予文本生命灵性,是组织有效语文课堂的前提;精心设计问题,是组织有效语文课堂的保证;驾驭好学生的思维,积极组织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是组织有效语文课堂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