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评任史识先生的“也谈”——兼论学术批评的开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 999年第 7、8、9期连载了我的文章《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 )新教材——— 1 30例质疑引发的思考》② ,随后该刊 2 0 0 0年第 3期发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署名任史识的回应文章《评黄安年先生〈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 )新教材〉一文———也谈“1 30例”质疑引发的思考》 ,这两篇意见相左文章 ,在中学历史教学界已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讨论 ③ ,受到了教育界、学术界同行的关注。笔者相信围绕教材编写评论的健康开展 ,对于积极改进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 ,大力推动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 ,努力促进学术界…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年第 7、8、9期发表了《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 )新教材———130例质疑引发的思考》 ,该教材为目前全国多数地区所采用的高级中学课本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 ,1996年 7月版。文章提到与该教材相比较 ,人教社为“二省一市”试点编写的 1998年版修订的高级中学课本《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 ) ,“除个别内容有所增加和修改外 ,并无体系、章节和基本内容方面的重大变化。因此本文不对 1998年版另作评论。”2 0 0 0年 3月 ,人教社历史室署名“任史识”发表反驳文章 ,指责笔者“并未通过认真的对…  相似文献   

3.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黄安年先生的长篇文章———《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 )新教材——— 13 0例质疑引发的思考》 ,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年第 7、8、9期连载后 ,引起了相当反应。像这样以著名大学教授的身份对一本中学历史教材的许许多多具体问题由“质疑”而“引发的思考” ,似乎还是第一次。但愿今后有更多的专家学者也能把目光和注意力投到中学历史教材上来。任史识先生的文章《评黄安年先生〈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 )新教材〉一文———也谈 13 0例质疑引发的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 0 0 0年第 3期…  相似文献   

4.
近日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部专门组织了全国 2 3个省、市、自治区的中学一线教师和教研员 ,撰写文章 ,就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的现行初高中的历史教材提出商榷意见 ,推出了 2 0 0 0年第 6期和第 7期的“商榷与正误”专辑。这是近年来少有的、清一色的中学一线历史教师和教研员 ,在同一刊物上连续两期针对人教社版现行中学历史教材提出批评商榷最为精细、最为集中、参与者最为广泛的一场严肃认真的学术批评 ,自然会引起学界内外的广泛关注。促使这份在中学历史教学界发行量最大、有着重要影响的刊物在近期采取这一举措的最为直接的…  相似文献   

5.
捧读 2 0 0 0年第 6期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 ,说实话 ,我真是感慨良多。感慨之一是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部老师们的大手笔的确不同凡响。记得去年的 7、8、9三期《中史参》杂志在“教材谈从”栏目中 ,连续发表了黄安年先生的大作 :《评人教社〈世界近现代史〉(下册 )新教材——— 1 30例质疑引发的思考》 ;而今年的 6、7两期 ,他们又推出以普通中学历史老师及教研员为作者群的《商榷与正误》专辑。无论是去年发表黄先生的大作 ,还是今年推出《商榷与正误》专辑 ,窃以为 ,《中史参》的目的 ,均绝非出于沽名钓誉之短视 ;着眼于中…  相似文献   

6.
近期我拜读了陈其老师《遵循学科规律 反映教师心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1-2期)一文.同时也与人民版教材主编朱汉国教授有所接触,感触颇深。人教社和朱教授都从中学历史教学实际出发,多次对实验区进行回访和调研,不断倾听中学一线历史教师和历史教研员的呼声与建议,对历史教材进行细密而科学的修订。  相似文献   

7.
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的第6、7期杂志集中发表了全国23个省市数百名中学教师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6册、高中5册一共11册的中学历史教材所找出来的该套教材的错误469条。从1992年来,这套教材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发行,再版8、9次之多。后来有媒体称,据不完全统计,已经发现的错误不下六七百处,一下子舆论哗然。11月5日,史学家出面“正视听”,不曾想遭遇更多指责。有媒体载文讲,人教社历史室的工作人员逐一对照陕西师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的“错误清单”予以核实,筛选出“站得住的错误”64条,包括标点符号、年代…  相似文献   

8.
2000年临近岁末,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历史教材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事情的起因是《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在2000年第6、7两期的《商榷与正误》专辑中刊登了23个省市数百名中学教师指出的现行人教版中学历史教材存在的错误问题469条,随后全国各大媒体就中学历史教材的错误作了报道,历史教材顿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继而人教社出来做了一系列表态和声明,并将相关报道定性为“刻意炒作”。顿时“硬伤”还是“皮毛”、“求真辨伪”还是“刻意炒作”、“误人子弟”还是“不会严重影响教学”成为了争论的焦点。对教材的质疑在所有学科中都十分普遍,为何这次由历史老师引发的“商榷与正误”会带来如此轩然大波,并将最后火力集中到了教材的编写体制上呢?  相似文献   

9.
近日 ,笔者拜读了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 999年第 7、8、9期上的黄安年先生撰写的文章《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 )新教材——— 1 3O例 ① 质疑引发的思考》。这篇长文是近期在历史教学类刊物上出现的少见的由大学教授对中学历史教材作出的评论文章。对此 ,笔者以为应该首先感谢黄教授对中学历史现行教材 ② 及历史教学问题的关心 ,另外也应该感谢黄教授在文章中谈到的对教材重要性的认识、对现行教材作出的某些肯定性评价以及对于编写中学教科书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的理解。同时 ,笔者发现 ,评论文章对所评内容既然作为“质疑…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的忠实读者 ,从 1 987年至今从未间断 ,中学时代她是我的良师益友 ,从教后成为我的得力助手。每册到手必先读之而后快 ,尤其是《中史参》2 0 0 0年第 6、7、8三期连续刊登的“商榷与正误” ,道出了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的心声。我为《中史参》叫板权威机构的勇气而振奋 ,为《中史参》坚持科学与理性的精神而欢呼 ,同时令我欣慰的是 ,“商榷与正误”为我洗刷了多年来的“耻辱”。这事还得从 1 993年谈起。 1 993年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我 ,首先接触的是所谓“高中历史新教材”( 1 992年 1 1月第 1版 ) ,刚走上讲台的老师势必…  相似文献   

11.
近读青岛市历史教研员陆安老师发表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年第3期上的文章《阉割课堂:“学案导学”大行其道的必然后果》,深有感触。  相似文献   

12.
对于 2 0 0 4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含历史单科试题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中的历史试题 ) ,广大师生见仁见智地进行了评论 ,发表了许多看法。在充分肯定试题优点和长处的同时 ,也提出了一些批评性的意见 ,根据《说长论短议高考 有的放矢谈教学》(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 0 0 4年第 7期 )和《高考试题面面观》(载《中学历史教学》2 0 0 4年第 7期 )两份公开发表的材料 ,笔者认为 ,主要批评意见可归纳为以下五点。   第一 ,考查记忆能力的题目过多  广东省广州市 113中应届考生蔡艳尔同学说 ,2 0 0 4年历史广东卷的选择题没有一点难度 ,“大…  相似文献   

13.
质 疑   1.质疑教材是历史教育改革的前奏1988年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设立“商榷与正误”栏目 ,开始刊登教师与学生对教材质疑的文章。 2 0 0 0年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第 6、7两期以专辑的形式刊登了中学老师和教研员对历史教材的 70 0多处的质疑 ,由此引发了全国规模的大争论。这些质疑表面上是针对教材编写的一些技术上的失误或学术问题的争议 ,在我看来还另有原因。在自然界中 ,只有人类对历史感兴趣 ,只有人类具备对漫长时期自身活动的自觉反思的能力。可是 ,我们的学校的历史教育似乎在不断消磨人类这一固有的属性。调查表明 ,…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年第1—2期上看到一篇中学历史教师的文章《戈尔巴乔夫和苏联解体》,[1]作者的一些观点引起了我的注意。现将文章的部分观点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 0 0 1年第 9期“探讨·争呜”栏中登载了《反思创新精神的历史桎梏》(以下简称《反思》)一文 ,该文在指出了“文化产生发展的背景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以后 ,具体剖析了中国自然地理环境、以农为本的经济模式和血缘宗法制度三个方面 ,认为这三方面都影响到中国人的创新精神。我认为 ,这种“背景”的许多方面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是间接的 ,需要中间因素才能阐明。就传统文化的几个消极方面来说 ,其产生的“背景”仍是不清楚的。一、宏观地理环境封闭性的影响“中华民族生长在东亚大陆上 ,是欧亚大陆的一部分 ,它的东…  相似文献   

16.
国家教委1986年制定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从1988年起,中学《中国历史》增加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内容,鉴于这方面的教学参考文章极少,本刊从第十期起,将连载中央党校丁云本等同志编写的“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历史讲座”稿,供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17.
拙文《历史教学应重视历史上的社会问题》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4期上发表后,引起一些同行的兴趣。有的老师评价说,文章颇有新意,富有启发;有的年轻朋友还通过各种渠道询问,这篇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主要观点是怎样形成的?现将该文写作前前后后的情况作一简要介绍,旨在与同行交流,也权作对年青朋友所提问题的一个答复。  相似文献   

18.
《历史学习》2010年第10期刊登了陈新祥老师的文章《日本投降是甭真的无条件?》。陈老师针对本人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年第7期上发表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不应模糊日本投降的性质》一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当年日本应是“有条件投降”。  相似文献   

19.
近读《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年第5期《从“独白”走向“对话”:在知识的构建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文,其中所选的两个教学案例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对作者的论述我无意评论,仅从两个案例本身提出一些看法,希望通过案例中的细节来反映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①江西省莲花中学刘根生在本刊 1998年第 1期上发表的“走出课堂进行‘生态系统’教学”一文 ,文章的题目、分段、文字、图表等 ,几乎没有改动地抄自《地理教学》1996年第 9期江苏省冯友红、顾宏祥的同名文章。举报者江苏省漂水县吴老师指出 :“此种‘偷梁换柱’实在令人发指”。②山东省惠民师范学校李光尚在本刊 2 0 0 0年第 4期上发表的“植物有机物质运输的演示实验”一文早已刊登在《生物学通报》1999年第 3期 ,属于文章刊登后又投一次同类刊物。举报者 ,浙江省东阳市吴老师。③山东省荷泽一中吴福彪在本刊 2 0 0 0年第 1期上发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