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第七章 经济合同 合同,是指当事人之间确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表示一致的协议。 经济合同是以经济活动为内容的契约,是调整财产关系的一种法律形式。 签订经济合同,是双方当事人对合同的条款表示意见、进行协商达成意见一致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即: 一、要约  相似文献   

2.
弄清民办幼儿园与家长的法律关系不仅是处理民办幼儿园幼儿伤害事故的基础,也是民办幼儿园依法管理和健康发展的前提。本文拟从分析民办幼儿园与家长订立合同的可能性入手,确定他们的法律关系,阐明教育合同的特点,指明教育合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并就教育合同双方的违约责任作些探讨。一、幼儿园与家长的法律关系是教育合同关系(一)幼儿园与家长订立教育合同的可能性分析“合同又称契约,广义泛指发生一定权利义务的协议。……狭义指双方或多方当事人(自然人或法人)关于建立、变更、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相似文献   

3.
仲裁,是指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及当事人之间的协议由专门机关以第三者的身份,对双方发生的争议,在事实上做出判断,在权利义务上作出裁决的活动。仲裁包括四种类型,其中国内经济合同仲裁在程序上由《民诉法》作了概括性规定:“依照法律规定,双方当事人对合同纠纷自愿达成书面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  相似文献   

4.
预约合同制度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约是相对于本约而言的,乃指当事人双方约定将来订立一定契约(本约)的契约,在实践中的运用却十分地广泛,但我国法律尤其是《合同法》未作规定。预约合同一旦成立生效即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一定法律拘束力。当事人未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自己应尽的合同义务,则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受害方当事人则有权寻求法律救济。从性质上讲,预约责任不排斥实际履行、损害赔偿、违约金及定金罚则的适用。  相似文献   

5.
违反法律规定而从一开始就不发生按约履行效力的经济合同即为无效经济合同。无效经济合同自订立时起就无法律约束力,即从一开始就不发生按照约定的经济合同进行履行的法律效力。经济合同无效时,会产生一系列的法律后果。本文就经济合同无效时产生的法律后果——财产处理方面作一粗浅的探讨,以便于更好地促进经济合同的完善和发展。 经济合同无效时产生的财产处理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第16条明确规定:返还财产、赔偿损失和追缴财产。 返还财产即经济合同被确认无效后,一方依据该合同所取得的财产返还给对方,使双方已经流转了的财产关系恢复到合同订立以前的状态,原所有人对所给付的财产仍拥有所有权,当事人之间无任何法律关系的这样一种状态。对于返还财产,《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第16条是这样规定的:“经济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当事人依据该合同所取得的财产应返还给对方。”从这一条可以看出,返还的财产应该是一方依据无效的经济合同所取得的,另一方依据无效的经济合同所交付的合同的标的物,即合同的原物。  相似文献   

6.
经济合同是当事人之间特别是企业之间,交换产品或提供劳务的一种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经法律调整,合同双方就产生了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违反经济合同就要负一定的法律责任。在我国经济活动中,过去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经济合同制度遭到摧残,造成了“签订合同无依据,执行合同无责任,发生纠纷无人管”的三无状态。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运用经济法制管理经济,特别是通过经济合同把社会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7.
合同是我们现代社会经常用到的一种文体。《现代汉语》中解:合同是两方面或几方面在办理某事时,为了确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而订立的共同遵守的条文。而通常我们遇到的是都是民事合同,它是当事人或当事双方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广义合同则是指所有法律部门中确定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85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相似文献   

8.
论西方现代契约精神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通常称契约为合同,指当事人之间为了明确双方的权利关系而达成的协议。这样的规定采取的是大陆法系的基本立场,因为大陆法系主张契约是合意。这不同于英美法系,他们认为契约是承诺。二者的不同与各自的法律、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有关。但是,二者又在这样的基本点上保持了一致,即断言契约关系中的缔约主体为平等的关系,双方当事人地位平等、享有对等的权利义务;契约一旦成立,就将受到法律的保护。不仅如此,人们对契约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在西方,这样的历史线索脉络十分显见,表现为学理的深化、概念的明…  相似文献   

9.
1.商务合同概述合同的字面意思与“契约”相同,合同的双方本着合作共事的愿望,订立、并遵守双方经过协商所立下的条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85条,“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Acontractshallbeanagreementwherebythepartiesestablish,cha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随着高教改革的深化以及高校与社会各部门横向系联的加深与拓展,各高校都相应签订了一系列教育合同(包括协议和协定)。合同是调整社会与经济关系的法律形式。所谓教育合同,是指法人之间、或法人与公民之间。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订立的确定各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目前高校中主要存在这样几种形式的教育合同:从外部来看:主要有委托培养合  相似文献   

11.
在上一讲里,我们谈到了合同订立的要件之一,即当事人必须有完全的缔约能力,并列举了在美国法律领域里可能出现的当事人不具备缔约能力的几种情况。合同订立的第二个要件:当事人达成合意(agreement to the contract)合意简单来说就是当事人在同一时间对合同的条款达成一致。一般来说,要达成合意,合同的双方应该做出比较明确的同意表示(a manifestation of assent)。我们可以想象,双方是在进行了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之后才最终达成合意的。这个过程在英文中是这样表述的:The process of bargaining starts when one party makes an offer—a t…  相似文献   

12.
陶金玲 《山东教育》2007,(12):17-19
一、合同留人.规范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实现劳动关系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约。订立劳动合同的目的是为了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劳动法律关系,规定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兼顾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利益,合同双方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作为劳动者,教师必须承担一定岗位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合同两则》是新版高中课本第五册第三单元(应用文)中的一篇课外自读课文。合同,又叫协议书,应用广泛,种类繁多.课文所选两则,一则“订货合同”,一则“临时劳动协议书”,即是其中的两个实例。学生通过自读,应了解合同这种应用文体的性质与写作要求:(一)课文“自读提示”说:“合同,是双方当事人为实现各自的目的,按照法律规定,彼此确认一定权利与义务的书面协议”.它指明了这样两点:①合同是双方当事人为实现各自的目的(如“订货合同”订立者甲方要及时接到数量和质量都有保证的订货,乙方要及时回收应收的全部货款)而订立的.②写进合同的双方当事人的有关权利与义务是彼此通过协商而确认,并符合法律规定(国家有禁止雇用童工法规,所以“临时劳动协议书”对“职工待业子  相似文献   

14.
教育评价合同,通常是指教育评价双方当事人之间对教育领域的某一特定评价对象在评价内容、实践、义务等方面达成的具有法律效益的书面协议。美国教育评价合同实践具有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建立了合同实践制度、重视外部评价者的评价、强调签订书面评价合同等特点。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的背景下,我们也应遵循法律原则,借鉴美国教育评价合同实践的经验,规范和监督日益增多的教育评价活动,如,树立用评价制度规范评价活动的理念,培育社会评价机构产生和发展的环境,建立能保障教育评价合同运作的制度,倡导合同双方通过协商达成共识行为。  相似文献   

15.
契约是双方或多方依法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借贷、租赁、委托、承揽等事项的文书。契约规定了双方或多方的权利、义务。契约中人是最主要的组成要素。在不同的契约中,参与契约的人都有不同的称谓。元代契约双方当事人称为立文字人、立契人。契约的第三方包括见证人、牙人、保人、代书人。契约的当事人和第三方,签押都有一定的顺序。  相似文献   

16.
意思自治原则是确定涉外合同准据法的重要法律选择原则。当事人依约定选择准据法的行为应于合同订立时以明示方式作出,并应符合合同签订地、合同履行地的强制性法律规定。我国于2010年颁布的《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明确将当事人意思自治规定为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首要原则,最高人民法院于2012年底公布的《〈法律适用法〉解释(一)》亦进一步明确了意思自治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当事人在订立涉外合同过程中应予遵守。  相似文献   

17.
在签订经济合同过程中,由于合同当事人缺乏必要的逻辑知识,或者忽视逻辑思维在经济合同中的运用而导致协议的一方或双方遭受经济损失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为此.合同当事人必须具备必要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重视逻辑思维在经济合同中的运用,已成为经济活动中刻不容缓的一项必修课题.  相似文献   

18.
契约外延极为广泛而绝不仅仅具有法律上的意义:契约乃是人们对于一切利益的付出与索取以及义务与权利之作为与不作为所达成的同意,乃是人们就一切利益交换关系所达成的同意。因此,契约的构成要素有三。其一,交换的主体:契约不是单方的行为,而必定是双方或多方行为;否则显然无所谓交换,无所谓契约。其二,交换物:契约必有相互交换的东西、交换物,否则便无所谓交换,无所谓契约。交换物或交换的东西,就是所谓的“约因”或“对价”。其三,交换的根本条件:双方或多方的同意。只有双方或多方同意,才可能进行交换,才会有契约;没有双方或多方同意,不可能进行交换,不可能存在契约。  相似文献   

19.
合同的订立,要经过要约和承诺两个过程,而要约又是订立合同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它始终处于支配地位,它在性质和目的上是一种预备和事实行为。而要约邀请则是当事人的意向表达,不涉及具体内容,对双方当事人均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相似文献   

20.
证券承销协议是指发行人依据法律规定,与有证券承销资格的证券公司订立的,由证券公司代其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募集资本并交付证券的书面合同。契约自由是一项重要的和法原则,也应为证券承销协议遵循。证券承销协议涉及公共利益,证券法规对证券承销协议的规定体现了契约自由与公共利益的冲突与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