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郑海 《寻根》2003,(3):40-45
在滇西北,云南与四川交界处的泸沽湖算得上一个知名度颇高的湖泊。泸沽湖的名声之所以得以远扬,除了它本身的清亮,也许更主要是因了世代居住生活在这一区域、称泸沽湖为“母亲湖”的摩梭人。摩梭人集中居住在泸沽湖以及由泸沽湖再往北十多公里的永宁坝子及周边地区。这里有大片精耕细作的农田,有森林,有用来放牧的草场和悠然自得的牛羊,有一个个坐落在山脚下和缓坡上的摩梭村庄,当然,更有摩梭人独特的生活习俗。被外来者视为“神秘”的,主要就是摩梭人延续至今的母系制文化。关于“神秘”的粗浅解读被称为“中国惟一”的摩梭母系制文化,对外…  相似文献   

2.
构建羌族文化生态旅游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区高品位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高度富集,在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构建"羌族文化生态旅游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将羌区经济发展和羌族文化的生产性保护、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结合起来,以实现羌族文化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得到保护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县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实现我国文化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四川省汶川县为例,对县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初步研究。汶川县目前正处于承接灾后恢复重建、推动发展振兴的最佳黄金期,该县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过程中提出了"同镇化管理差异化发展"战略,即通过同镇化管理夯实产业硬件基础,通过差异化发展打造特色旅游小镇,不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旅游产业涵盖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是旅游过程中文化特质的融合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旅游的天然内核,是生产性保护的有效路径,文化旅游还要重视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涵养利用。本文指出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旅游中的优势与差距,从政府发展战略、部门工作推进、文化产业视野、企业市场定位,提出可操作性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发展文化旅游是羌族地区灾后重建的重要途径。汶川北部羌族聚居区的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在羌族地区具有代表性,整合与利用好汶川北部的文化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区域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既是羌族地区灾后重建面临的重要任务,也对探索羌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本文以汶川北部羌区文化旅游发展的实践为例,对灾后羌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思路与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五尺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古道之一,是秦汉时期由中原王朝入蜀的通道,是中原与西南地区各族人民商业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文化线路,五尺道以其拥有的遗产元素多样、分布范围广、保存情况复杂、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前景等特性,在国际国内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保护中开发五尺道文化,打造五尺道文化旅游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对五尺道文化线路沿线旅游资源进行分析评价,并作出旅游发展建议,以期五尺道文化遗产深度保护及旅游开发得到有效施行。  相似文献   

7.
发展文化旅游是羌族地区灾后重建的重要途径.汶川北部羌族聚居区的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在羌族地区具有代表性,整合与利用好汶川北部的文化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区域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既是羌族地区灾后重建面临的重要任务,也对探索羌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本文以汶川北部羌区文化旅游发展的实践为例,对灾后羌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思路与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随着鄂尔多斯实施结构转型、创新强市战略,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优势条件;文化产业,是文化转型的具体体现。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认真解决;文化产业,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对接的最好形式,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以及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资本提供新的机遇和条件;开发利用鄂尔多斯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时代性,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有益价值,是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9.
努力打造川陕三国文化旅游精品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三国文化"和"三国文化旅游"概念予以界定,对四川、陕西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概况和旅游发展现状予以分析。在此基础上,强调应该树立"既要回归自然,也要拥抱人文"的旅游观,并提出"大天府,大旅游"的概念,就如何打造川陕三国文化旅游精品线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盐源及泸沽湖地区汉族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旅游的开发,盐源及泸沽湖地区因其秀丽的湖光山色、浓郁的母系化而蜚声海内外,一时间世人皆以为当地只有摩梭人的“母系王国”、“女儿国”。实际上,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不仅如此,而且从汉、唐至明、清,历代都有汉族迁入,至今在泸沽湖畔仍能见到女性衣着保留着清代服饰特点的汉族,与当地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劳作生活。本根据史料、民族调查资料与实地考察所见族谱,对汉唐至明清时期迁入盐源及泸沽湖地区的汉族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从古到今人类所创建的一切文化,都是引导人类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的一种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生存样态,应该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文化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启迪了科学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引导着人类文明的希望和理想。文化是指导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灵魂。人类要进步发展就必须求真崇善、除邪斗恶。我们一是要认识到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优化,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多样性状态与格局;二是要遵循"建设美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正确指向,牢记环保使命;三要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我省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是一座数之不尽的宝库,文化产业发展却不尽如人意:产业化程度低、总量规模偏小、文化产品及服务科技含量少、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不足.因此,我省亟需调整步伐,加快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产业化道路.这就需要厘清认识、转变观念,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的过程中,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政府监管与市场配置并重、创新与拿来并重的四大原则,多方面运用现代媒介手段、科学技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以文化旅游为依托,发展深度旅游,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我省实现西部经济高地的战略目标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3.
《文化市场》2001,(1):38-41
文化旅游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旅游业的重要内容,博物馆旅游作为其核心也已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旅游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开发并发展以博物馆旅游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对正在迈向文化经济时代的上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着力于对上海市博物馆旅游资源的分析及其行销策略的探讨,以期推动上海博物馆旅游的发展,完善并优化上海都市旅游形象,进而为其他城市的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全域旅游发展方式是民族地区在新时期重要的旅游发展路径选择。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必将对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传统产生明显文化涵化影响。全域旅游作为一种积极的旅游资源开发性保护模式,其文化涵化的正向影响将大于反向影响。在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引导文化涵化正向发展,在保护好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旅游文化开发,在文化传承基础上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进行特色文化创新,构建新时期的特色民族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5.
姜睿 《文化市场》2000,(5):30-32
文化旅游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旅游业的重要内容,博物馆旅游作为其核心也已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旅游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开发并发展以博物馆旅游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对正在迈向文化经济时代的上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着力于对上海市博物馆旅游资源的分析及其行销策略的探讨,以期推动上海博物馆旅游的发展,完善并优化上海都市旅游形象,进而为其他城市的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民族村寨旅游日益成为民族地区重要的经济社会活动,由于依托单个特色民族村寨发展旅游缺乏可持续性,探索特色民族村寨通过发展旅游带动周边村寨共同发展、实现特色传统民族文化区域性整体保护传承的发展道路,成为政府和学界思考的重要命题。四川省阿坝州杂谷脑河流域的藏羌村寨在旅游发展浪潮中历经曲折,目前正形成以核心单元旅游村寨辐射带动周边村寨集群式发展的新模式,对民族地区发展村寨旅游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思路     
《大理文化》2009,(Z1):2-2
在"生态优先、农业稳州、工业强州、文化立州、旅游兴州、和谐安州"的科学发展思路指引下,大理州正积极主动地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新思路、新举措必将引领  相似文献   

18.
卷首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摘自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相似文献   

19.
新发展     
《大理文化》2009,(Z1):131-131
以生态环境保护促发展的意识逐步深入人心,"两保护两开发"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全州农业、工业、文化、旅游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面对严峻的经济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