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钓鱼》2007,(19)
看到《钓鱼》杂志在今年8月下半期(第16期)第46页刊登的广东五华罗爱田钓友的一篇名为《钓滑鱼的几种不同方法》后,我也想谈一谈自己摸索出的钓滑鱼的一些方法。我对钓滑鱼也深有感触,对  相似文献   

2.
我在《钓鱼》杂志今年第11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从竞赛的误区中走出来》(以下简称《误区》)的文章,引起了一些读者的关注。最近,福建钓友王成撰文与我探讨《误区》中的有关问题,发表了自己的一些见解(见《钓鱼》杂志今年第14期,题为《关于几个“误区”的探讨》(以下简称《探讨》)。我首先表示热烈的欢迎,并感谢他的积极参与。我始终认为: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在“百家争鸣”中形成的,不断“争鸣”的过程,就是向真理逼近的过程,有关钓鱼方面的理论也不例外。唯有如此,我国的钓鱼运动(包括竞技钓鱼在内),才能在科学的理论指引下迈上更加正规、更…  相似文献   

3.
《钓鱼》2006,(23)
我是一名有着十多年钓龄的钓鱼爱好者。平时,我闲暇时总喜欢研究研究钓鱼理论。2004年,我在邮局的售书摊上看到了《钓鱼》杂志2004年的最后一期。我立刻就被贵刊精美的版面设计、丰富的栏目安排以及实用的钓鱼理论文章所吸引。随后,我立即到邮局订了2005年全年的《钓鱼》杂志。每期的《钓鱼》未到之前,我那种企盼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时时地会去看看邮箱里是否有投寄信函。等刊物一到手,我便如饥似渴地开始一篇接  相似文献   

4.
杨天举 《钓鱼》2014,(2):12-13
“一钩掣动沧浪月,钓出千秋万古心。”挥竿钓,执笔钓,收获康乐,为华夏鱼文化增光添彩,是我的夙愿。我非良驹而幸遇伯乐,2000年至今,从《体育时报·钓鱼专刊》,到精美的《钓鱼》杂志,都给予我丰富的营养和前进的动力。翻开笔者作品档案,一页页点数,统计一下,14年合计发稿167篇。《50元买个秘方》(2000年12期赵明荣责编)是在《钓鱼》发的第一篇稿,此后的5年里发稿60篇。我衷心感谢可亲可敬的编辑们——为作者做嫁衣、为作品美容的幕后英雄们,是你们的辛苦劳作,精心编辑,才有如此深受广大钓友和读者喜爱的《钓鱼》杂志。  相似文献   

5.
覃建谋 《钓鱼》2013,(6):20-21
我钓鱼虽然已经30多年了,但退休前并不知道《钓鱼》杂志。退休后,钓鱼的机会多了,就经常去渔具店。2001年有一天,我去渔具店,发现柜台上有一本报纸式的《钓鱼周刊》(8开),翻看内容相当不错,就借回来看。从此我才认识《钓鱼》,并开始订《钓鱼》。后来我从网上还知道全国共有钓鱼类杂志5家,就把其他4种同时订了一个季度回来看。经过对比,我认为《钓鱼》比较适合于本人阅读,就从中选优,开始坚持年年订《钓鱼》。我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过去业余写作,主要是写诗和写民间文学。由于  相似文献   

6.
《中国钓鱼》2002年第八期28页“饵料篇”中《百分之五山岱曲酒是好诱饵》一文中所说的“山岱又称山柰,俗称山苍子,其实是山鸡椒的树皮,是一种植物。”但据我查证山岱山柰和山鸡椒山苍子是两种植物:1.山柰属蘘荷科,药用根茎,含挥发油、香豆精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名计生工作者,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邀上钓友南征北战去钓鱼。钓的多了就有了一些心得一些感触,时常写下来,整理整理寄出去。不想有两篇竟在《中国钓鱼》上发表了,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中国钓鱼》一直是我的好朋友,看到《中国钓鱼》开展的“关注环保,从我做起”的活  相似文献   

8.
王书生 《钓鱼》2006,(13):30-31
读了《钓鱼》杂志2006年第2期和第9期上两篇关于温差影响钓鱼的文章,对两位钓友细心钻研和不厌其烦地用温度计测量昼气温、夜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以及水底温水表温的态度深表钦佩。但同时我对温差影响钓鱼的现象却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温差影响钓鱼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水温无常才是造成鱼不咬钩的根本。  相似文献   

9.
来函照登     
《钓鱼》2003,(6)
《钓鱼》杂志编辑部:你刊创刊号20页上发表的刘国信同志的《形影不离的向导鱼和鲨鱼》一文,是从1998年9月11日安徽《少年之友报》卫卫先生所写的《鲨鱼的雇佣军》一文中变相抄袭的一文。另一篇《鱼类洄游之谜:不忘故乡的大麻哈鱼》一文,载贵刊2003年3期34页上,此文是基本一字不漏地(前部分)从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的:“自然·环境”(见此书第342页)中《不忘故乡的大麻哈鱼》抄袭过来的。读者不反对鉴借应用手法,而通篇基本一字不差地照抄,这是读者所不能容忍的,建议编辑部停发此作者稿酬,并不得在今后再刊发他的…  相似文献   

10.
《钓鱼》2007,(22)
五、我不会问,"为什么鱼吞钩的第一时间多数会出现下顿信号而不是上升信号?"一触一拖的长子线钩饵极少有下顿漂相我在"尚谈"文章中(请参看《钓鱼》2007年第14期的20页的后两段和21页的全部),对下顿漂相即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即倒漂、黑漂  相似文献   

11.
看到《中国钓鱼》杂志上《野钓百计》的征文启事,我按捺不住内心恋钓情结的涌动,写下一篇太过平常的征文。 至于能否选中我不太在乎。能中,对我而言,那当然是最高兴的事情;落选,亦无怨无悔。因为完成这一篇征文的过程,就好像重新经历了一次次的钓鱼过程。回想以前在家时常钓鱼的经历,犹如观看一部钓鱼回忆录:烈日、暴雨、青山、绿水,“为钓消得人憔悴,餐风露宿终不悔”。让我这个将近一年没有钓鱼的钓痴度过了在外工作期间中最兴奋、激情、愉快的一星期(完成此文用了整整一周)。 依然记得打点行李时,第一件事就是将两本《中国…  相似文献   

12.
刘定龙 《钓鱼》2013,(18):16-17
第一次在《钓鱼》上发表文章,是1996年5月。当时的《钓鱼》还是江苏《体育时报》的一个月末黑白专版。薄薄的一张小报,信息承载量有限。那时的我,只是一个普通的钓友和刚刚激起写作冲动的作者。能在刊物上发表一篇文章,是很有难度且感到庆幸的事。当时的那篇豆腐块大小的文章《炒面为饵好钓鱼》在今天看来,内容是非常单薄且肤浅的。  相似文献   

13.
翻看2012年第一期《中国钓鱼,里面有河南钓友的一篇短文《冬天桥上逗钓鲫》。虽然不知道这桥是不是公路桥,但从安全的角度来看,如果是公路桥,那么在其上钓鱼就太不安全了。  相似文献   

14.
我今年65岁,从15岁开始钓鱼至今已有半个世纪钓龄,您要问我钓技如何,那可是水蝎子——不怎么着(蜇)。虽然近年有所长进,那也全得益于我的良师益友——《中国钓鱼》。我是从2002年退休后开始认识《中国钓鱼》的,屈指算来,我已经是《中国钓鱼》"五年级"的学生了,"学业"有所长进不说,只说说我对《中国钓鱼》的新感受。今年,当我拜读《中国钓鱼》  相似文献   

15.
我的两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明卓 《中国钓鱼》2007,(10):90-90
我看过今年7月的《中国钓鱼》以后,觉得里边有两篇文章写得挺好,一篇是湖南湘潭钓友写的《拒小鱼于钩门之外》,另一篇是陕西韩城钓友写的《请您手下留情》,内容写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钓鱼》2001年第七期33页和34页登了两篇关于遛大鱼“呛水”是否正确的文章。看后觉得很有意思,也想就“呛水”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观点。 虽说我非常喜欢钓鲫,但从未停止过手竿搏大鲤,那种在几分钟之内就能累得你手臂发软、浑身冒汗的感觉,实在是一种与钓鲫完全不同的另类享受。  相似文献   

17.
《钓鱼》杂志社编辑同志:你们好!我是贵刊的一个忠实读者。自2000年订阅《钓鱼专刊》以来,我从中学到不少钓技新知识、了解了钓坛新动态和各种新钓具,真是受益匪浅。《钓鱼专刊》改为周刊,今年又从周刊升级改版为《钓鱼》杂志。告广大读者,订阅《钓鱼》杂志,可加入读者俱乐部,并免费赠送钓鱼背心一件。在订阅杂志前,我心里还在想,送钓鱼背心,怕是不可能的事,全国订阅杂志的读者成千上万人,送得了那么多?可万万没想到,最近我就收到了贵社寄来的钓鱼背心,别提我心里有多高兴,我也成为读者俱乐部的一员了。当我第一次穿上钓鱼背心去钓鱼时,那种…  相似文献   

18.
陈猛 《中国钓鱼》2004,(10):46-46
《中国钓鱼》2004年第2期第45页,刊登了天津籍英志钓友写的《话说脑线》一文,读后,我想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9.
失“窃”     
自小就喜欢钓鱼,觉得那是天下最悠闲最惬意的事情。于是,一册权威的寓教于乐的《中国钓鱼》杂志便成了挚友。自参军入伍,每逢节假日,总要带上钓具去过瘾,也难怪战友们戏称我是“钓痴”。 10年了,对《中国钓鱼》更是爱不释手,10年,58期《中国钓鱼》一本不缺,说来可笑,有一期的《中国钓鱼》竟闹出了一场令人回味的笑话。  相似文献   

20.
去年4月份的某一天,因为前年发表在《中国钓鱼》杂志上的一篇小文至今没有收到样刊,我用手机给位于北京的《中国钓鱼》杂志编辑部打了一个电话,主要是想询问一下情况。电话接通后,是一位说话和气的男老师接听的,他说他姓木易杨,问我有什么事情可以帮上忙,我也不客气,开门见山地向他反映了未收到样刊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