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杨世宇 《文教资料》2008,(22):18-19
毕飞宇是"新生代"作家,他的小说植根现实,关注当下,采用儿童视角和"第二"人称叙事手法,体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人道关怀与人性关怀,这源自作家对命运、性格、人性等的深刻思考,更源自作家的人文关怀、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2.
从《孤岛》到《推拿》,创作近二十余年的毕飞宇,已成功地迈向一个成熟的作家。在多年的写作生涯里,毕飞宇一直秉持着"时时创新,时时突破"的写作态度,力求创造出更好的作品来丰富当下文学。在他的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狂热的历史情结"、"王家庄的世态人情"以及"女性的疼痛书写"都是在遵循着一种循序渐进的生命探索,它们之间有其内在的写作规律,展现了作家奇特创作个性和独有的魅力写作。毕飞宇在贯穿"疼痛"主题的过程中,站在人的立场上对现实和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不仅体现了作家深厚的人性关怀,也体现了一个作家应有的宽度。  相似文献   

3.
毕飞宇在“新生代”作家中颇为引人注目,其小说植根生活,透视人性,描摹世态,关注当下,既具有深刻现实性,又蕴藉哲学思考。毕飞宇07年新作《相爱的日子》抒写失业大学生充满艰辛与苦涩、孤寂与屈辱的生存境遇,笔端饱含深情,行文充溢悲悯.充分体现了作家一以贯之的浓重的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4.
毕飞宇在“新生代”作家中颇为引人注目,其小说植根生活,透视人性,描摹世态,关注当下,既具有深刻现实性,又蕴藉哲学思考。毕飞宇07年新作《相爱的日子》抒写失业大学生充满艰辛与苦涩、孤寂与屈辱的生存境遇,笔端饱含深情,行文充溢悲悯.充分体现了作家一以贯之的浓重的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5.
毕飞宇是"新生代"作家中颇为引人注目的一位,他的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所关注的多是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心理断乳期的中学生、来自农村的毕业就失业的大学毕业生。在这些人身上,毕飞宇寄予了悲悯、理解、同情,写  相似文献   

6.
在对女性生存之痛的共同关注中,苏童与毕飞宇两位作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女人/女人的人物对立冲突模式,而在人性的善恶、人物舞台的设置方面更呈现许多相异之处.通过对两者的分析与比较,可更清楚地看到新时期小说女性形象"他塑"所呈现出的艺术选择和审美趣味的某种征象.  相似文献   

7.
汪曾祺是当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他的小说寄寓了对平凡小人物的同情与怜悯,其文学创作中体现的人道主义关怀和对纯真自然人性的呼唤,与儒家的"仁爱"精神和道家的"道法自然"精神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8.
史言喜 《文教资料》2008,(20):18-19
毕飞宇是"新生代"作家.他的小说植根现实,关注当下,充溢悲悯,有着浓重的人文情怀.本文试从人文情怀角度对其小说文本结构特点进行探讨,分析其小说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9.
滕固小说论     
滕固的小说创作深受唯美主义影响 ,但他并不是一位单纯的唯美主义作家。他通过对丑陋人性、颓废人生的描写表现了浪漫情调和冷峻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10.
毕飞宇的小说《玉秧》站在人生哲学的高度,通过理性精神失落生存环境的具象化描述,揭示了处于这样的环境,作为生命个体在为生存而挣扎时,因为理性天平的失衡而演绎的世俗人生悲剧。在玉秧生命、灵魂、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中.寄寓了作家对人类生存“真问题”的哲学思考和生命存在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小说具有浓厚的抒情性特征,这种抒情性功能是通过郁达夫小说叙事的样式来实现的。郁达夫小说在叙事上具有“叙事的琐事化”和“琐事的情意化”的特征。他的小说不追求完整的情节叙事,而是以日记式的“琐事”展开,具有高度个人化的特征。情感的表达在这些个人琐事的表述中得以展开,“琐事”型的叙事单元由作者情感的内在贯穿而获得了新的统一性,从而形成具有抒情功能的琐事型叙事样式,这是郁达夫时现代小说叙事的抒情化变革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申跃中的创作命运中因袭着一代乡土作家的优势和劣势.丰富曲折的人生经历和入骨入髓的生命体验给申跃中的农村题材小说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使他得以在属于他自己的那个艺术领域里耕耘收获.然而,农民歌手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局限也给他的创作之路留下了某些缺憾.  相似文献   

13.
黄世仲享有“革命派小说大家”之誉,他的成名作历史小说《洪秀全演义》,其一,以史料记载为依据,以历史人物为“原型”,以“合情理”为基础,以“感觉力之宏大”为宗旨,具有小说的“演事”特性,其二,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史诗”型叙事文本,在叙事方式上,既继承了中国典型小说“讲史”之长,也表现了“写人”的性格发展和传奇色彩,运用了多人并进的“集束式”艺术结构,其三,在人物塑造上,采取了虚实相间,即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方法,作者“写人”有两个特点:改变传统小说的“脸谱化”倾向;写出了人物性格变化发展的轨迹,这是与许多晚清小说的最大区别所在。  相似文献   

14.
张平在世纪之交创作了一系列关注现实、关心老百姓心声的反腐小说。这些反腐小说揭示了方方面面的腐败问题。张平敢为人民先声的勇气,使他的创作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果。而作家对腐败问题的思考,对正确认识反腐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当下主流意识形态学的凸现,既是先进化建设的需要,更是学传统发展的必然。主流意识形态代表作家柳建伟的系列长篇,以崭新的题材视角,近距离反映当下社会生活,塑造系列当代英雄,提出富有挑战性的社会难题,充分体现了作家的忧患意识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顽强生命力。但小说非审美倾向也很严重,真正的时代英雄形象依然缺席。究其原因,当与创作主体对生活的感悟及创作心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广西壮族作家谢树强以其创作实绩奠定了他在当下广西文坛报告文学创作领域里不可忽视和他人不可替代的地位。作品明显呈现出一种"本土化"构建的本色:选择和表现的是本土题材,作家的写作立足于地方定位;具有锐利的批判锋芒,充满着情感与理性的双重力量,并体现出一种颇具自我特点的政论色彩;磅礴的气势和相当厚重的力度主要来自于对生活的全方位展现、不凡的起笔造势和恢弘的篇章结构;发挥了他小说创作的优势,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注重生活场景和细节的描绘,移用多种文学样式笔法,语言运用颇具地方色彩和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17.
村上春树作为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认可的作家之一,其作品除了探究现代人孤独游离的精神状态之外,还展现出了其富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一面。即通过作品中的中国因素,引出原罪意识,然后对日本的历史尤其是二战期间包括侵华战争在内的充满暴力与邪恶的历史进行了揭露、追究,发掘出日本文化中暴力性因素的源头和传承,进而反省和思考日本民族的未来,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社会责任与道义的救赎。  相似文献   

18.
沈从的小说特别是湘西题材的小说具有散化的显特点,是其小说创作艺术风格的重要内容。这是作家“自然即美”的唯美主义情调的自然流淌,它让读从中感受到了更多的自然及民风的清新、淡静及悠远。  相似文献   

19.
本通过对19世纪美国名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短篇力作《小伙子布朗)的分析论述,向读介绍作家小说创作中反复出现的“原罪”主题。章指出,由于受加尔教清教意识的根深蒂固的影响,霍桑在其创作思想中深深打上了“人人皆有罪”的烙印,并向读展现了作家在此创作思想指导下如何去提示和刻画作品人物内心隐私的“恶”的写作技巧以及宣扬“罪恶是人的本性”的“原罪”主题。  相似文献   

20.
余华十年一剑出版长篇小说《兄弟》,与以往小说相比有着诸多变化。他所谓“强度叙事”,其实还是“重复”和“循环”两种叙事手段充分运用。结合新作和1990年代的长篇进行分析,解读余华长篇小说的一些变化以及新作中两种叙事手段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