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一系列的新闻乌龙事件让"新闻反转剧"这个新名词进入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视野。复杂的社交媒体传播环境是产生"新闻反转剧"的重要场所,因此,随着自媒体的强势崛起与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新闻反转剧"也越演越烈,正不断消解传媒的伦理性,破坏新闻伦理的正常建构。伦理道德的缺失必然不利于新闻传播行业的健康发展,从新闻主体方面出发,加强信源道德教育、建立媒体自律规范和提升受众新闻素养,三者的联合互动与规范可以重塑新闻伦理。  相似文献   

2.
马航事件中,中国媒体的表现成为公共讨论话语场的一部分。中国新闻界的反思和外界指责主要集中在新闻制度、新闻伦理、新旧媒体等专业性层面。但需要追问的是中国的媒体体制如何建构、呈现记者的观念及其新闻实践,而媒体是否有能力通过反思来协商已有的报道框架。文章运用"新闻模板"这一概念工具,探讨了灾难报道模板在此次马航事件中的呈现,认为虽然受到报道模板的制约和限制,但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媒体人能够通过自身的反思来协商已有的报道框架。  相似文献   

3.
张垒 《现代传播》2014,(4):50-54
本研究探讨当"公民记者"或"自媒体"所具有的朴素伦理标准进入新闻传播流程时,对传统新闻伦理可能带来的影响。研究追溯了新近发生的若干热点事件产生、演化的传播链条,分析了"公民记者"、传统主流媒体、市场化媒体以及资本化网站在其中的角色及相互作用。研究发现,传统主流媒体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回避和忽视、都市类媒体和网站片面市场化取向,都使新闻伦理面临解体的窘境,"公民记者"的加入事实上加剧了这种解体的趋向,并使之变得更加破碎和混乱。  相似文献   

4.
新闻价值和新闻伦理冲突的表现 资讯时代,媒体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媒体为了在竞争中获胜,个个都"削尖脑袋"去"出新".所以,对于灾难事件的报道已不满足于"正常化",而是走向挖掘灾难事件中的"非常态"和边缘新闻的极端,陷入灾难性新闻报道的误区:  相似文献   

5.
在2018年5月初发生的网红"孤独咖啡馆"被迫关闭事件中,新旧媒体出现了一次力量的角逐。以"毒舌"、"鸡汤"为标签的新媒体另辟蹊径,单方面发声,赢得了可观的阅读量,而传统媒体则还坚守着新闻伦理,尽可能还原事件真相,维护新闻专业主义。本文探讨的是报道中立性的新闻实践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6.
伦理新闻事件在新闻报道中因其本质属性而备受关注。有些新闻媒体在对待此类事件时因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则,往往致社会效益于不顾,从而出现舆论导向的偏差。因此,无论从新闻宗旨还是从媒介工作者职业操守上都有对伦理新闻事件进行规范和研究的必要。文章针对近期社会上出现的热点伦理新闻及媒体报道案例,深入剖析媒体在伦理新闻事件报道中所应当遵循的不同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7.
伦理新闻事件在新闻报道中因其本质属性而备受关注。有些新闻媒体在对待此类事件时因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则,往往致社会效益于不顾,从而出现舆论导向的偏差。因此,无论从新闻宗旨还是从媒介工作者职业操守上都有对伦理新闻事件进行规范和研究的必要。文章针对近期社会上出现的热点伦理新闻及媒体报道案例,深入剖析媒体在伦理新闻事件报道中所应当遵循的不同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媒体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为使自身新闻能够实现价值效应最大化,媒体从业人员从事件的各个角度挖掘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与此同时,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从灾难新闻报道出发,通过对报道中新闻伦理失范现象的剖析,追寻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探讨新闻伦理与新闻价值在报道中共生的可能性,以期对媒体从业者走出新闻伦理困境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吴晶 《青年记者》2007,(6):32-32
新闻伦理主要指媒体及媒体工作出于自律的需求而拟定的成或不成规范。媒介事件不可避免地涉及新闻伦理问题,尤其体现在对新闻当事人的隐私权不尊重。媒体应该如实地报道社会生活,而在有违新闻伦理巨大的新闻诱惑面前应该保持克制,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及其私人空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刘佳琦  刘杰 《传媒》2018,(9):54-56
随着媒介融合步伐不断加快,近几年来,多家媒体充分运用电视媒体的优势,积极吸取当代新媒体动漫传播经验,开创了电视新闻节目运用动画模拟形式的新格局,并称之为"动新闻"."动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技术驱动的新闻叙事方式,目前已被诸多媒体广泛应用.从2009年台湾《苹果日报》的"动新闻事件",到2015年新华网新版上线并引入"动新闻"模式,这一变化过程无不体现了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制作与传播形式的重要变革趋势.基于此,笔者通过对"动新闻"出现的社会必然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融媒时代"动新闻"实践的三种模式(《苹果日报》、新华社、《新京报》模式),以此凸显"动新闻"在新闻传播及时性、真实性、新闻道德伦理、新闻版权界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5,(1):48-52
网络社群中聚集着大量的热点新闻线索,面对网络上热议的新闻源,媒体应该如何在坚持社会伦理道德底线的前提下,运用新闻媒体人的媒介素养和专业能力,生产和传播有价值新闻?从而维护网络安全,净化网络环境,引导受众价值观,增强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近来,"95后萌妹发帖征集男友旅游"事件在网上引起广泛的热议,在此次事件传播中,媒体报道该事件表现出一种失范的行为,媒体应该在网络社群中规范自己的话语权:如辨识和整合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坚守社会的道德伦理和新闻传播伦理,发挥网络联合辟谣平台的第三方话语监督权等。  相似文献   

12.
主持人小甘:近几年来,每年都有重大的、引起新闻界广泛争议的新闻伦理失范事件发生。对于即将步入媒体工作的未来新闻从业者而言,掌握好新闻工作技巧固然重要,但加深对新闻职业伦理的认识也尤为关键。本期,传媒专家、资深媒体人范以锦先生在新浪和腾讯微博(@范以锦)同步开辟的“新闻学生茶座”中,与自己指导的硕士研究生黄悦(@榨菜的窝儿)展开对话,从媒体公关、新闻造假、隐性采访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坚守媒体的伦理底线问题。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脚步,新媒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占领新闻领域一隅,传统媒体计划经济下的思维被打破,新闻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媒体的伦理道德问题也愈发显得突出。2014年发生在福建省华安5.23道路交通事故,大陆和台湾媒体均作出了快速反应,及时对事件发生及救援等情况作出了报道,然而在此次事件报道中,还是出现了报道失实以及伤亡家属与记者冲突等问题。看似一个单独突发灾难事件,但其背后是新闻"真实性"和"时效性"的纠结,是一系列需要实践者去思考的媒介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技术利用强大、高效、准确的信息数据处理和可视化分析手段驱动全球新闻业走向数字化媒体时代,新闻内容的生产与获取也产生巨大变革。与此同时,智能媒体在新闻内容的生产中屡屡陷入新闻伦理失范。通过对比自媒体与智能媒体媒介伦理失范的差异,深入了解智能媒体时代媒介伦理失范的特征,以厘清媒介技术工具性与人性的价值冲突,审视智能媒体时代(以下简称智媒时代)新闻伦理实践的道德主体性问题,完整反映“人是媒介的尺度”的媒介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5.
王辉 《青年记者》2015,(5):30-31
2014年3月8日马航客机MH370失联事件发生后,全球媒体广泛关注,各类报道信息量之大,更新速度之快,让人应接不暇,但这无法掩饰部分媒体新闻伦理的缺失。这一事件给所有的新闻媒体敲响了警钟。面对重大事件,媒体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在重大事件尤其是突发的重大事件中,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在报道新闻和发布信息的同时,应该注意考虑是否符合新闻伦理,能否做到客观、公正,拥有人文关怀,同时肩负起新闻媒体应该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媒体形态变迁发展中,传媒伦理都在试图平衡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问题,经过媒体从业者的深思熟虑、充分讨论,培养出以推理和谨慎为基础的批判能力。在自媒体传播语境下,涌现出一批以娱乐和商业为主的网红,优质内容和新颖创意使得普通用户成为网络空间的意见领袖和风向标。但由于缺乏专业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和训练,加之平台和政府监管工作不到位等,尚未对自媒体传播伦理形成共识。基于对女孩模仿网络视频自制爆米花烧伤事件中传播伦理相关问题的考察,思考在自媒体时代如何创造性地将日常媒体实践和严肃伦理规范结合起来,传播主体如何在理性认知框架下对用户做出伦理引导。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8,(8):30-39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概念之一,"公"自古至今都对中国社会多重观念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本文以晚清为视点,试图思考"公"在早期国人理解报刊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在伦理层面。研究指出,传统"公"的观念渗透到了晚清报人理解报刊媒体的多个面向中,它也由此为彼时报刊思想的建构抹上了一层道德底色。具言之,早期国人对报刊角色的伦理定位、新闻实践的伦理界限、言论自由的伦理边界以及报刊工作者的个人修养等问题的叙述,都呈现出"秉公去私"的道德特性。文章认为,此般在"公"的文化土壤中形成的报刊伦理认知长期不乏其影响,值得进一步探查。  相似文献   

18.
在公共事件报道中媒体频繁引用发布在社交平台上的个人信息,没有权衡好公共利益与个人权益之间的边界,引发诸多法律和新闻伦理问题,遭到来自媒体行业和社会的普遍谴责。文章分析了媒体的社交信源使用所引发的争议性问题,从法律保护和新闻伦理两方面梳理成因,探讨媒体在社交平台个人信息使用中如何更好地遵循新闻规范。  相似文献   

19.
胡沈明 《青年记者》2006,(22):31-32
美国新闻学教授比尔·伯尼博士曾指出:"对新闻媒介来说,最有市场价值的是交通失事、水灾、火灾、地震、谋杀、战争、行业纠纷以及死亡等伤害."伤害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在读图时代,新闻图片更能吸引读者的目光.但"新闻摄影机比任何报纸工具或技术更需要对大众的恐慌与愤慨负责."在这其中,如新闻媒体以新闻报道的方式处理新闻伦理问题,即"新闻伦理事件新闻化"将有可能造成更加严重的危害,而这一切俨然已成为现在一些媒体的操作标准.  相似文献   

20.
高深 《东南传播》2012,(4):40-41
《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使之成为滥用新闻自由并公然挑战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规范和道德伦理的典型,这个事实案例与西方新闻理论相去甚远。笔者将从媒体的新闻自由权利、媒体的独立性、西方媒体的垄断现象以及媒体理性这四个方面对西方新闻理论与现实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