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1860年到1947年间,法租界报刊在天津各租界报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在启迪民智、丰富市民生活、促进报业发展、记录重要史料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记录了天津近代近百年问的历史,影响了天津人的思想,孕育了优秀的国内报刊,深刻影响了社会发展和市民生活.本文将从天津法租界报刊的类型和特点入手深入剖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西方制度文化碰撞交融的特殊空间,租界承载了古老中国迈向变革的先锋力量,其中革命报人的办报活动尤为凸显了个人及组织借助现代传播媒介与清廷管制和外人压迫的较量。在"《楚报》案"中,尽管革命报刊沦为租界与清廷交易的砝码,主笔张汉杰被判入狱十载,但该案的发生即意味着清末舆论管控的松动,而审判过程中报人、清廷、租界的三方交涉与博弈则映射出舆论管控从松动走向失控的缩影。  相似文献   

3.
<正>珍贵手稿揭开往事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英美法等国租界保持中立,租界成为汪洋大海中的"孤岛"。文化工作者借此空间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据统计,当时有《每日译报》《华美周刊》等二十多种报刊在"岛内"有的放矢地出现。1938年10月10日,阿英不仅开张"风雨书屋",还在阴暗潮湿的银行地下仓库里,担任英商中华大学图书公司发行的《文献》月刊主编。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宣传抗战的一份刊物。肖华从陕北带来  相似文献   

4.
租界对中国民营报业影响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国租界的存在,给中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但具体到中国民营报业的发展有其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它是重要民营报刊的发祥地和栖息地;第二,它客观上为进步民营报刊提供了庇护;第三,它给民营报业带来了近代报业文明。  相似文献   

5.
从“苏报案”看清末上海租界的言论出版自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报》案”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时期发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发生于租界的“《苏报》案”与言论出版自由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苏报案”发生的背景、过程、审判沿用法律等角度出发描述了“苏报案”中显示出的中西方对言论出版自由观念的不同,并揭示了上海租界具有更多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因及其有限性,最后指出租界的特殊环境对中国革命报刊来讲,一定程度上是有利的,但完全依赖则是靠不住的。  相似文献   

6.
阿德瓦凯特被载入上海租界史志,不仅因为他是20世纪初的荷兰驻沪总领事,还因为他是一名因触犯租界养犬法律而被罚款的在沪"高官"。是贵领事的西洋犬不慎伤人了?非也——仅仅因为这位领事先生在马路上尽情遛犬,却没给犬戴上口套。在1902年的上海公共租界,这也叫违法?究其缘由,还要从中国近代的管犬法律说起。在租界,家犬外出要戴口套中国近代的管犬规定出现在上海公共租界。从19世纪开始,上海租界就  相似文献   

7.
邹容的《革命军》:震落皇冠的第一声惊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名义,追赠邹容为陆军大将军。嘉奖令称:"邹容当国民醉生梦死之时,独能著书立说,激发人心……民国今日奏功,实倚赖之。"1903年7月1日,上海租界。一位身着西装、矮矮瘦瘦的男青年独自来到租界巡捕房,自称叫邹容,要求归案。因"苏报案",邹容确实在租界警方的拘捕名单中。但是英巡捕见到眼前这个投案者像个未成年的孩子,都  相似文献   

8.
<档案春秋>2008年第6期的<旧上海租界路名琐谈(之三)>中讲:旧上海租界路名中有二条是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一条是法租界的"朱葆三路",另一条是公共租界的"虞洽卿路".  相似文献   

9.
回音     
瞿铭荣:拜读贵刊2012年10月刊,在封三上有一张照片"1908年7月31日,上海开通的第一辆法商2路有轨电车",这张照片过去有多处地方使用过,有的注是"法商"的电车,有的注是"英商"。今本人有一想法:应是英商的,或是在英租界拍的,理由是有轨电车旁边站着一位"红头阿三"(印度巡捕或门卫)。我小时候生活在英租界,看到过这样的"红头阿三"。如果在法租界内没有"红头阿三",那么就应该是英商的有轨电车。  相似文献   

10.
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一些西方国家和日本在中国等国的通商口岸开辟、经营的居留、贸易区域。除租界外,这些国家还在中国开辟了租借地、避暑地、使馆区等特殊区域。在各种不同区域中,列强侵夺的权利不尽相同。以胶州湾、威海卫  相似文献   

11.
吴志伟 《档案与史学》2005,(10):47-48,F0003
1843年,上海正式被辟为商埠后,允许外国人派驻领事,居住贸易,从而西方各国各式各样人物纷纷来沪;在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北南两边及虹口地带,英租界、法租界、美租界先后设立.蜂拥而至的西人,为了"交通知识,讨论营业,兜揽买卖,停驻旅客",并且为了在余暇之时能寻些消遣,于是在1864年,上海总会(Shanghai Club)率先在外滩设立.  相似文献   

12.
上海租界在中国近代史乃至世界近代史上,都是非常奇特的东西,在政治、社会、文化与国际关系史方面,影响很大,有独特的研究价值。近代中国共设立过26个租界,其中上海租界设立最早,规模最大。上海公共租界与法租界总面积最大时达48653亩,是中国其他所有租界面积总和的一点五倍以上,这些租界包括天津9租界、汉口5租界、厦门两租界、广州两租界与镇江、九江、杭州、苏州、重庆租界。在众多的租界中,上海租界殖民地色彩最强。但是,上海租界又不同于香港、新加坡等殖民地,在政治格局、社会结构、文化特征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上海租界史研究,一…  相似文献   

13.
陆志濂 《档案与史学》2003,(5):46-50,45
1937年11月12日傍晚,上海在苦风凄雨中沦陷.日军攻占上海四郊,非租界地的虹口区、杨浦区及闸北区的一部分以及黄浦江对岸浦东地区一侧后,出于对政治上的考虑,没有向上海浦西地区的公共租界、法租界以及两租界的越界筑路地区挺进而加以占领,沿法租界的黄浦江直通吴淞口,仍可自由通航,这就为形成"孤岛"特殊形态的上海对外贸易创造了条件.直至1 941年1 2月8月,日本海空军忽然偷袭美国海军根据地珍珠港,于是爆发了太平洋战争.日军随即开进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及两租界越界筑路地区.这时,这种特殊形态的"孤岛",亦随之消失,从上海沦陷之日算起,这种特殊形态的"孤岛",维持了4周年零2 7天的寿命.我们研究上海"孤岛"时期的对外贸易,就是在这一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形态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4.
刘颖慧 《今传媒》2012,(5):24-27
晚清谴责小说家李伯元所著官场现形记被坊间翻刻,后诉诸租界会审公堂,获胜,是晚清小说出版界最早通过诉讼维护版权的实例,但因资料缺失,诉讼始末一直未被后人所知。本文利用几则世界繁华报馆刊发于晚清其他报刊的告白,揭示出了这一案件的始末。  相似文献   

15.
王文凤 《图书馆学刊》2012,34(5):122-124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为保护北平图书馆善本古籍的安全,将其中珍本古籍送往上海法租界仓库存放。不久,由于上海租界内的情况紧张,又从中挑选精品往美国寄存。在国会图书馆存放24年后,于1965年11月运转到台北图书馆收藏,至今不能回归国图,留下不小的遗憾。  相似文献   

16.
上海租界档案在国内现存租界档案中数量最多、时间跨度最长、案卷最完整.在本世纪初期,中外政治家、法学家、外交家在研究租界时就查阅利用了大量的上海租界档案.  相似文献   

17.
“租界与近代上海“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12月18~19日,由上海市档案馆主办的"租界与近代上海"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相似文献   

18.
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朝政府与英国在南京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即《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条约中除了巨额赔款和割让香港外,还强制开放广州、上海等五个口岸通商.1845年11月29日清政府上海道台宫慕久,在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的威胁和欺骗下,用告示形式公布了《上海租地章程》.章程规定,将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以北,李家庄(今北京东路)以南之地,租与英人使用.从此有了英租界,以后又有了法租界,再后英租界发展成为公共租界.懦弱的中国地方政府步步退却,失去司法管辖权,上海租界遂成为英法侵略者的"国中之国".既然是"国中之国"就必定有镇压工具,于是产生了由万国商团、英国舰队水兵与巡捕组成的武装力量.  相似文献   

19.
论文分析了租界档案流失海外的主要原因,回顾了以天津、上海为代表的租界档案的追索现状,指出租界档案追索中的主要障碍,包括租界档案主权存在纠纷、国际法对档案占有国的失控.文末在准备工作、通力合作、注重开发上提出对今后开展租界档案追索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拟对韩国民族独立运动时期在上海出版的重要报刊《独立新闻》进行简要的介绍与评述,以期对韩国民族独立运动史、上海租界史和中韩两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材料。 (一) 1876年后,日本开始侵入韩国。1904年俄日战争和第一次韩日不平等条约签订后,韩国最终沦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