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春天,伦敦大英博物馆举办了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的绘画展览.这是第一位中国画家个人展览在欧洲权威的博物馆举行.英国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反应强烈,称赞吴冠中的作品既有民族传统绘画的风采,又得欧洲绘画之奥妙,是中西合壁的典范.他们认为,吴冠中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就是以自己的探索和创造,用绘画语言表现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使之与时代同步,并与国际潮流相适应.  相似文献   

2.
刘克明 《寻根》2001,(3):101-105
中国绘画艺术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画史画论,各家录,十分丰富。这些画史画论不仅是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理论的系统总结,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的重要历史献。大量古代绘画作品所体现的数学内容以及画史画论中有关科学技术及数学方面的记载,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绘画与数学的关系,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
冯少协的作品是以思考和情感为根本的画面,在纪实中有象征,在表现中有寓意,作品的视觉造型十分醒目,画面的整体氛围也十分浓郁。艺术家饱满的创作激情溢于画表,色彩色调和笔触肌理都充盈着强烈的表现力,在写实风格的油画技法基础上展现写意性的敏感与格调,使作品从真实的素材出发,通达艺术的真实。[编按]  相似文献   

4.
气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它主要有绘画表现对象、画家、绘画作品三个不同层面的美学意义。在绘画表现对象层面,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元素。画面中所有表现对象之气相互激荡,共同构成一个气场。中国绘画最重要的就是要表现出这个气场来。在画家层面,气是画家的个人风格。它有先天具有和后天养成两个组成部分,两部分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而在绘画作品层面,气则是一种偏重于刚性美的审美价值评判标准,具体体现在画作的笔墨技巧和结构安排上。气使得绘画表现对象、画家、绘画作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最终呈现出的是中国绘画与众不同的宇宙观念和空间意识。  相似文献   

5.
高更:变形记     
于涛 《世界文化》2014,(11):22-24
<正>近日一些保罗·高更珍贵而出众的版画和复写素描作品出现在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里,从中可以窥见其著名绘画、木雕和陶瓷作品的痕迹。此次展览汇集了艺术家的150件作品,如此深入全面地赏鉴高更的作品还是第一次。这些出色的作品创作于1889年至其卒年1903年期间,反映出高更的艺术表现方式涉猎之广,从最原始的木刻浮雕到珍贵的水彩单版画及大幅玄妙的复写素描。这次展览再现了高更生活和创作的重要时刻及其艺术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于涛 《世界文化》2007,(11):1-1
马格里特在自己的绘画生涯中一直对蓝色着迷。这种颜色自1926年后开始出现在他的作品中,用以表现一种特别的情感。大约在1936年左右,马格里特画中的淡蓝色开始在透明度和浓度上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7.
“李洪涛──中国海岸的凡·高”──这是德国著名艺术评论家、德国路德维希国际艺术论坛主任沃尔福冈·贝克教授今年三月精选收藏了李洪涛先生的作品后的赠言。贝克教授对画家及其作品还评论道:“以一个欧洲人的眼光看,这些绘画作品在当代国际艺术上是一种综合艺术的极佳典范。这种艺术的综合包括了对中国丰富的绘画艺术或文化的深刻理解,而另一方面它实际上又具备了欧美艺术的强烈表现方式。这种综合艺术的睿智被笼罩在艺术家强烈的激情与生动的欲望当中。”李洪涛先生受到德国权威艺术评论家如此之高的赞赏并非偶然。在此之前,美学造…  相似文献   

8.
马格里特在自己的绘画生涯中一直对蓝色着迷.这种颜色自1926年后开始出现在他的作品中,用以表现一种特别的情感.大约在1936年左右,马格里特画中的淡蓝色开始在透明度和浓度上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9.
岳力 《世界文化》2008,(7):32-32
保罗·克利的绘画由一系列矛盾的特质构成,即他的作品体现出一种对立与统一。譬如,他的画风具有儿童画的特点,单纯而富于情趣,但内涵却相当丰富,技法也异常圆熟老到;他的作品极富幻想性,在制作上却又像数学一样精确;他的部分绘画中有着抽象和变形的因素,但与他的好友康定斯基等人不同,这些作品仍未脱离具象绘画的范畴,而是在介于抽象和具象之间达到了很好的平衡。此外,他的作品既有完美的视觉形象,又有很强的音乐性。而理性与荒诞、温情与冷竣等诸多矛盾因素都和谐地统一在他的绘画中。我认为,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克利绘画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色彩是绘画的重要语言,在绘画中色彩的美能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绘画色彩美的创造,可以从仿生色彩中得到启示;自然界中动植物的色彩无比丰富,又具有较好的形式美感,成为创造绘画色彩美的依据;画家用心灵去感受,去研究,就能发现潜藏于动植物中的色彩“能量“,获得色彩创造的灵感,把仿生色彩创造成为美的绘画色彩。  相似文献   

11.
于涛 《世界文化》2012,(11):22-24
21世纪以来,世界视觉艺术的先锋派艺术家和设计师们通常借助期刊来展示他们的作品,作为艺术探索的实验性平台。这些2000年以来创办的杂志涉及绘画、摄影、设计等艺术形式,展示了新的图片编辑及绘画技法,为我们提供了第一手的直观资料。它们是艺术家表达自我的最好媒介,以独立、创新、开放的姿态推动和促进艺术发展。通过这些媒介可以窥见到当代艺术发展的前沿动态。  相似文献   

12.
活跃于日本江户末期的浮世绘画师歌川广重(1797-1858,亦称安藤广重),其作品以情感丰富的特色脱颖于浮世绘画师群中,尤其“名所绘“风景版画,颇得当时受众称誉。尽管歌川广重绘画的形式颇具江户气息和古典意境,却是日本近现代绘画第—人,他不仅走在时代前端,并对欧美印象派绘画风格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自16世纪初期莫卧儿帝国宫廷绘画对基督教艺术的模仿与借鉴开始,印度基督教绘画艺术就已不经意间开启了基督教绘画艺术本土化的探索。在随后的近五个世纪里,印度数代的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风格各异的基督教绘画作品,这些作品从耶稣形象的变化中可窥见一斑。无论是艺术构思、表现手法还是创作风格的选择,都已拥有了显著的印度特色,呈现出印度艺术家对基督教与耶稣本土化方面不同程度的探索与努力,为世界基督教绘画艺术积累了大量的创作与创新经验。  相似文献   

14.
《寻根》2021,(4)
正引言举凡人生礼仪、游艺娱乐、节庆活动、民间信仰、民俗器物、餐饮、亲族、生产方式、集市贸易、庙会等方面的习俗惯制及各种风俗事象,均属风俗画的题材范畴。风俗画以其题材之专门而区别于其他画种,其绘画材料、形式、绘制工具与方法,与中国绘画史上的其他画种相比,表现出题材多样、五彩缤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光,是产生视觉现象的基础,绘画通过对光照的模拟,刨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在油画艺术中,各种造型元素的视觉表现与光的联系密不可分。艺术家注重的造型与色彩问题,究其根源便是对光线的运用和表现。光线,不仅是艺术家解决造型的方式、表现自然的手段,也是艺术家表达主观情感、揭示作品内涵的媒介。因此,光线在油画艺术中具有独特的视觉审美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外文化交流》2008,(2):97-97
西方艺术评论家肯尼斯·克拉克在其著名的《裸体艺术论》中提出:赤裸,指的是踏出浴缸后的你我两人,而裸体(THE NUDE)是一个艺术范畴。艺术史作为一门学术种系,在过去的60年中已经累积了数千篇关于身体、裸体及躺姿裸女的作品以及如何定义艺术与艺术家的文章。西方绘画雕刻艺术在人体中也已探索了数千年,翻来覆去地表现着人体,在裸体的刻画中透露出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思想感情和社会思潮的变迁;同时也呈现不同艺术家裸体表现的独特趣味与风格。  相似文献   

17.
正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的Andy Kehoe,从纽约帕森设计学院毕业,现在是一名出色的插画师兼摄影师。之所以说他出色,是因为他的作品个性十足,具有很高的辨识度。森林和野兽是Andy经常选取的素材,然而与众不同的是,他笔下的景物仿佛秋天的童话一般。或许是摄影师的直觉,Andy对于光影极为敏感,插画中的色调被表现得极为丰富、细腻而富有层次感。他喜欢用怀旧式的黄色氤氲,给绘画作品打出一圈半旧色系的背景,  相似文献   

18.
绘画创作当然需要有技巧,没有基本的造型功力和。构思本领,不成其为画。但对绘画作者来说,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生活感受,缺少真正的感受而徒有技巧,绘画作品只能是无病呻吟。张录成这位新疆军区政治部的美术创作员,从美术院校毕业后就来到天山山麓的昭苏大草原。十数年的风霜雪露,张录成以马为伴,  相似文献   

19.
<正>摄影艺术创作在"一战"与"二战"期间尤其丰富而多样,艺术家们在图像设计、抽象表达和构图形式上投入了极大的创作热情,充分发挥了创新潜能。托马斯·沃尔特收藏的148位艺术家的300多张摄影作品记录了这些创作时刻,现今由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呈献给公众,展现20世纪20至30年代这一变革时期的现代摄影艺术及我们所处的影像世界。这次展览集中展示了这些作品的拍摄地及拍摄手法,从摄影历史和起源及摄影材料、技法和传播方面对现代摄影艺术进行了深入探索。不管出自街拍还是工作室,这些先锋摄影作品中透露出摄影  相似文献   

20.
北宋士人双渐与苏小卿确有一段情事,它在南宋中期以后成为市民文学的重要题材。元代戏文和杂剧保存了一些曲文,而元散曲中则有大量关于双渐与苏小卿本事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描述了妓女苏小卿和官吏黄肇、书生双渐、茶商冯魁的复杂的婚恋关系。元代作家们在处理此题材时,突出了茶商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意义,深刻揭示了社会生活的真实,尤其表现了元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新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