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重回弄堂     
弄堂曾经是上海的标志,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很多弄堂因为过于老旧或者市政规划的问题,慢慢地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现在绝大部分的市民都已经不住在弄堂中,更多的人或许已没有机会去体验那种生活,老上海的生活记忆也随之开始逐渐消散,而这本是上海城市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陈丹燕的《上海的弄堂》把我们带回了往日的上海,  相似文献   

2.
在有关上海的“传奇”书写中,王安忆的《长恨歌》对上海精神的关照是略去“浮华”,指向市民生活底层,指向充斥着腌渍油污和流言私情的弄堂深处,更多地让我们看到了上海背后的“暗”;主人公是生于弄堂长于弄堂,即使到“繁华”里走了一遭,到头来还是归于弄堂死于弄堂——繁华只是旧梦。香港著名导演关锦鹏改编的同名电影则大不相同,流行光影中“繁华”、“风月”成为上海的内核,在视觉的声色享受中谁还记得王安忆那个真实的上海?本文力图通过对原作和改编后电影文本差异性的比较。拔开迷雾看到一个与流行相去甚远的“上海形象”。  相似文献   

3.
对金宇澄《繁花》地方性生产的分析必须将"内容"、"形式"及其"生产机制"的研究综合起来。其首发之地"弄堂网"中的分论坛"文字域"所形成的"上海人讲述上海人自己的故事"的文学场决定了《繁花》用上海闲话讲述上海记忆的特点。在"收获"版《繁花》中,金宇澄将主人公确定为"沪生"(而非"弄堂"版的"腻先生"和"沪源"),显现出着意强化"沪生"们的上海城市市民意识,使之成为"当代上海寓言"的努力。金宇澄在"文艺"版《繁花》中新增17幅手绘插图,建构"上海人的上海地图",展现了上海市民的空间意识。  相似文献   

4.
亭子间是上海弄堂房子中的一间,在二三十年代,则一度成为文人和下层市民的主要居所.周天籁的《亭子间嫂嫂》,从妓女与狎客的角度入手,展现了租界文化影响下下等妓女“娜拉”式的生存环境和复杂的上海市民世界,并站在全局观念上加以研讨和分析,从中挖掘出产生如此社会现象的内在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5.
弄堂是上海民居的特色建筑,它记载着上海的故事,透露出上海人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心态。可以说,曾经就是这些大大小小的弄堂房子组成了上海,构建了上海的历史和文化。随着上海城市建设的发展,弄堂正在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住宅群,弄堂似乎慢慢从上海人的视野中淡出。上海的弄堂文化和北京的胡同文化一样,悄然发生着变化;但是上海人的弄堂情结也和北京人的胡同情结一样,剪不断,理还乱。上海作家沈善增经历了弄堂的变迁,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似文献   

6.
士海的弄堂代表了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弄堂曾密密麻麻布满全城,就像毛细血管那样细小却充满了生机,它们记载了上海的故事。上海的弄堂曾是许多上海人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它反映了上海人的文化、生活方式与心态,也是近代上海历史的最直接产物。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上海的本土文化,我们从弄堂游戏入手,让学生玩爸爸妈妈小时候热衷的弄堂游戏,感受欢乐,更进一步地了解到上海地方特色民俗——弄堂文化。【案例】准备阶段:印发活动任务卡;在体育馆布置弄堂游戏体验区的活动场景;摆放游戏器材,设置九块活  相似文献   

7.
上海的弄堂     
我从小就在上海长大,直到上学年龄才回到父母身边。几年在上海的生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遍布上海的弄堂了。上海的弄堂并不起眼,但结构很有趣。走弄堂,犹如在走迷宫。有时从一条弄堂走进去,东拐西弯,七绕八绕,却又绕回原路。外地人来沪寻亲访友,走三步问一步,好不容易  相似文献   

8.
上海作家王安忆,在上海弄堂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写小儿女的生活,细致入微,总能给人一种贴肤贴肉的感觉。上海是什么地方?王安忆认为:上海,可不是大小姐的世界。在王安忆的印象里,上海也是弄堂小儿女们的世界。上海的建筑如汇丰银行大楼、国际饭店等自然是上海的骄傲,但旧上海的建筑主体乃是石库门和弄堂,除了少数几个有名的里弄之外,成千上万不知名的、无名的里弄,它们进入不了建筑  相似文献   

9.
走近大家     
陈佳忆 《新读写》2009,(11):26-29
想要走近上海人的生活吗?就到弄堂里来坐坐吧。 弄堂里的风景,由大家演绎着。  相似文献   

10.
《长恨歌》中的王琦瑶,在上海弄堂里长大,富有幻想,爱慕虚荣,世俗功利,一生孤单,命运坎坷。她个性独特,体现了上海城市文化的基本精神。她的悲剧命运实际上是历史变迁在都市的写照,也是在繁华都市里奋斗挣扎着的普通市民命运的集中体现。王安忆通过对王琦瑶性格的刻画,命运的书写,描绘、记录和歌咏了上海发展史和生活在其中的一代代都市人的辛酸历史。  相似文献   

11.
在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中出现了很多城市意象,但最常见的便是弄堂意象。论文从其具体作品的具体描写入手,探讨、分析弄堂意象在王安忆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在王安忆的眼中,上海的弄堂其实就是上海的象征,弄堂即是上海,她不去描写那些现代的高楼大厦,不去描写那些写字间里的俊男靓女,原因就在于王安忆执着地认为是弄堂孕育了上海的文化,养育了上海的芸芸众生,上海的精髓不在那些高楼大厦,而存在于弄堂之中,只有弄堂,才是上海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2.
在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中出现了很多城市意象,但最常见的便是弄堂意象。论文从其具体作品的具体描写入手,探讨、分析弄堂意象在王安忆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在王安忆的眼中,上海的弄堂其实就是上海的象征,弄堂即是上海,她不去描写那些现代的高楼大厦,不去描写那些写字间里的俊男靓女,原因就在于王安忆执着地认为是弄堂孕育了上海的文化,养育了上海的芸芸众生,上海的精髓不在那些高楼大厦,而存在于弄堂之中,只有弄堂,才是上海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3.
城市记忆     
胡景逸 《新读写》2011,(5):18-19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美丽记忆。天空是“没有一丝杂质的蓝”,耳朵听到的是“笑声和打闹声”,鼻子里闻到的是犍弄堂有,专属味道”……作者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多角度的描写,让曾经的弄堂生活立体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读者仿佛能透过文章,和作者一起站在狭长的弄堂里,感受着城市化之前远离物质束缚的单纯快乐。  相似文献   

14.
弄堂于我有着别样的亲切,和父辈一样,我对于弄堂心存感激,满心地热爱,不仅仅在于它的熟悉,它的温暖,更在于它记载着我成长中很重要的一段,它穿透和占据了我幼年的整个记忆。曾有这样一句话,说要是一个人到了上海,而没有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就等于是没有到过上海。的确,上海的弄堂绝对是一道无法忽略的风景。  相似文献   

15.
朝拾 《上海教育》2002,(5):56-57
最近看到有这么一则报道,在一次涉及30多项可能对市民生活形成压力的事件的调查中,“教育费用”一项紧随“医疗费用”成为遣成市民压力的第二太因素。这一方面显示出了上海市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反映出教育正成为人们生活的一大负担。  相似文献   

16.
上海又称海上,海上是百川归海,胸怀广大。上海其实是一座移民城市,融进了许多各地的民情风俗。本文写到的首届上海游戏节系列比赛,显示出颇具地方特色的上海弄堂文化的魅力。如今有很多青少年不了解上海民俗,不了解上海弄堂故事和弄堂文化的底蕴。上海举办本次赛事,就是为了弘扬海派文化,让家长和青少年感受海派文化所蕴藏的凝聚力。作者以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的身份投身到这次活动中去,亲自感受和了解到弄堂文化的无穷魅力,以及上海多元化的文化。文章写到很多对当今青少年来说是全新的名词,例如,拉铃子、滚圈子、刮片子等等,作者从旁观者…  相似文献   

17.
老舍和张爱玲从自己独特的生活环境出发,在小说中充分展示20世纪初期的北平和上海的市民特性.老舍从文化的视角出发重点表现封闭落后的北平文化空间导致的市民在文化人格上的保守、落后、懦弱,从而实现文化批判;张爱玲则以人性本身为视点努力挖掘现代商品经济冲击下的市民人性的异化和扭曲,揭示人性本色.  相似文献   

18.
扬州小巷     
很奇怪,当年和上海的弄堂、北京的胡同齐名的扬州小巷,如今很少有人提及,即使在盛赞扬州的文人墨客的笔下,也只是用极精炼的文字一带而过,显然,这是不公平的。其实,比起上海的弄堂、北  相似文献   

19.
《长恨歌》是王安忆长篇小说的代表作,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小说描写了王琦瑶这个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从花季年代到命丧黄泉的人生历程,写出了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无数的理想与欲望、浮躁与幻灭以及上海这个大都市从20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的发展变迁,同时,也写出了人生的苍凉;小说塑造了王琦瑶这一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人物形象,人物心理尤其是女性心理描写得深刻细腻,语言平淡、细腻、舒缓、从容。  相似文献   

20.
一、“弄堂童谣画廊”单元主题活动实施的意义与目标 “弄堂童谣画廊”单元主题活动的课程资源开发于老上海的弄堂童谣。这一活动的教学既具有整合性,整合了美术、音乐、社会等不同领域;又具有创造性,即在感知弄堂童谣韵味及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想象和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