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美国文学中,旅行叙事往往伴随着征服自然、西进神话、寻求财富等话题,但从女性主义地理学来看美国非裔女性作家的旅行叙事,对于美国非裔女性而言,追寻自我与构建身份认同才是旅行叙事之要义。《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是美国非裔女作家玛雅·安吉罗的首部自传,作品重现了安吉罗幼时的旅行成长经历,颠覆了以往失真的非裔女性形象。本文以《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为例,从旅行叙事和女性主义地理学的角度探讨美国非裔女性跨越传统性别空间与塑造自我形象、构建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非裔女性在旅行叙事实践中超越传统的性别空间壁垒,逐渐掌握空间流动自主权,构建出多元化的女性形象与坚实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2.
《身份》是昆德拉著名的“遗忘三部曲”中的一部。他在作品中致力于对人的“存在”的思索。在《身份》中,他以简洁的文笔表现出深刻的主题。由于对人与人之间的边界的遗忘,由于事件发展的不确定性、可能性,有时人们善意的“越界”却会引发背离初衷的结局。本文从边界、遗忘、可能性之树三方面探析《身份》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慢》是昆德拉小说中篇幅较为短小的作品,因此技巧的运用显得更为重要。他的作品一贯带有很强的哲理内涵,《慢》也不例外。昆德拉在这部作品中运用梦幻叙述、反差对比、游戏讽刺等艺术手法,其目的是对人类的存在处境进行思考,以发现此前从未发现的存在图景,从而引起人们对现代生活状态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昆德拉的小说以情节简洁、主题多义而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主题多义体现在昆德拉对人生的多重主题的探寻之中,涉及到爱情、生命、政治等方面,贯穿于这些主题的核心是作者对存在的思考,他通过刻画灵魂来探索人物的存在状态。小说《身份》延续了作者对存在的思考,其爱情、身份、可能性主题构成了小说文本的多义性与复杂性。通过文本,昆德拉还原了现实的复杂与多重可能,引发了读者的哲思,同时也在小说形式上提供了有意借鉴。  相似文献   

5.
《玩笑》作为米兰.昆德拉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已经表现出作者颇为成熟的叙事技巧。该小说通过叙述视角的转换,形成了一个几近完美的立体结构,这种结构影响到作品所塑造的人物、作品的情节及作品的主题,使它们都呈现出立体的效果。这种立体叙事艺术的使用使小说具有绚丽迷人的色彩。  相似文献   

6.
约翰·福尔斯的杰作《法国中尉的女》以新颖的叙事技巧丰富的叙事层次塑造了一个聪颖、叛逆而叉神秘女性形象莎拉.本文借鉴西方女性主义叙事学对叙事话语和性别身份的研究,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角度重新解读莎拉的形象,分析福尔斯是如何在男性语境中还原一个文化他者的新女性形象,进而思考莎拉这一新女性形象的出现对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历史语境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身份》(又译为《本性》)是米兰·昆德拉用法语创作的第二本作品,小说运用"音符的组合"、"复调结构"和"对位"等音乐技巧描写了一对情侣的爱情体验,表现了当代人对身份的怀疑和自我的迷失.相比之前的作品,《身份》这部作品文本简洁洗练、结构明朗,清晰地体现了昆德拉将音乐与小说融为一体的创作乐思.  相似文献   

8.
在逝性的生命存在中,人的精神存在既被过去的负担所困扰,又被未来的忧惧所设定,而真正属于现在的生存,又常常伴随着厌倦、梦幻、死亡及其焦虑,这几乎是人难以承受的,但在米兰·昆德拉的《本性》叙事中,这也许就是人本真却隐性的存在方式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萤窗异草》历来被认为是一部仿《聊斋》之作,它承袭《聊斋》的题材、语言等,但又有意识地运用多种叙事技巧,从而创作出更为曲折的故事。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考察《萤窗异草》的叙事程式、叙事时间与叙事结构,将之与《聊斋》对比,认为长白浩歌子在叙事手法上有所创新,体现了清代小说叙事在模仿之中追求创新与发展的努力,也推进了中国小说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10.
1962年孙犁重写《风云初记》的尾声,并赋予次要人物女县长李佩钟以“烈士”身份。这是一种值得探究的叙事策略。从文本的深层结构而言,李佩钟更是作为知识分子形象言说的载体,在她身上凝聚着作者孙犁对知识分子个人话语的表达诉求。在某种意义上,孙犁身上的主体人格间性使小说叙事陷入一种欲说还休、欲言又止的两难之境。  相似文献   

11.
在《情人》这部自传体小说中,文化身份认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方面,在后殖民语境中,东西方不同种族间存在文化身份认同矛盾,西方白人的弱势群体也面临自我身份认同的困境。另一方面,作者通过女性叙事主体颠覆男权语境中传统的、被动的女性文化身份,凸显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独特身份特征。本文从文化身份角度分析《情人》文本中表现出的种族文化身份认同矛盾和女性自身文化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学界关于《无名女人》及汤婷婷的解读与研究,主要围绕着女性主义、性别与种族歧视等方面,而对于其中体现的"身份意识"与"记忆"、"梦境"等问题却相对缺乏重视。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的"身份"与"梦"的理论出发,从而挖掘《无名女人》中潜藏着的"身份"意识、"记忆"与"梦"的独到存在。  相似文献   

13.
从政治信仰破灭、丧失家园,到流亡异邦、身份和作品遭遇双重误读,昆德拉面对的始终是一个不断扩大的异质文化空间。为了弥合差异、从边缘走向中心,昆德拉努力为自我构建合法的文化身份。从对塞万提斯以来欧洲小说传统的皈依,到建构中欧文化身份以及对法国文化的依恋和守护,昆德拉一直力图在精神上回归欧洲,为自我构建合法的欧洲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4.
叙事身份认同是人类通过叙事中介作用获得的一种身份认同.基于美国修辞学家肯尼思·伯克提出的叙事认同修辞,依次从同情认同、对立认同、模糊认同三种身份认同方式深刻分析小说《A&P》的叙述者萨米采用的叙事策略,并揭示萨米在成长道路上遭遇的曲折身份认同过程.  相似文献   

15.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的一种潜意识欲望的满足,因愿望而起。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古人以及他们的作品。从清朝中期开始的《红楼梦》到《品花宝鉴》,这些作品不管是内容还是叙事方法,或多或少都渗透着"梦"的因素。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探索《品花宝鉴》中各式人的"梦",以此更深入地理解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16.
任璧莲在小说《典型的美国佬》中,通过迁徙母题,巧妙地展示了华裔移民追求美国梦的心路历程。表面上,作家延续着“美国梦”叙事,实际却运用一个个运动的迁徙意象,质疑美国梦,揭示华裔移民美国梦的虚幻和移民在美国社会所遭遇的残酷现实。  相似文献   

17.
张恨水是通俗言情小说大家,《落霞孤鹜》是使其声名鹊起的一部重要言情小说作品,其强烈的市场反响证明了这部小说的成功。本文主要从叙事技巧角度来解读这部小说的纯熟的叙事技巧,以及在这样叙事技巧背后所隐含着的作者情感态度和作品想要传递出来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8.
卡夫卡的作品《城堡》和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所展现的是自由存在之路的实现进程以及所引发的深刻探索与思考。从《城》到《生》是一个哲性地、形而上地探寻真正自由的艰辛历程,一条自由存在之路的完美演绎。  相似文献   

19.
怀旧是现代性语境之下人类个体维护并重构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石黑一雄作品中的主人公在面临现代性所导致的身份危机或存在焦虑感时,总是试图借助于怀旧叙事,稳固并重申自我身份。然而,不同的怀旧模式却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长日留痕》中史蒂文斯的复原性怀旧企图重构一个单一、固定、排外的英国身份,这种身份的合法性最终为小说叙事自身所解构。相反,《群山淡景》中悦子的反思性怀旧则通过反讽式、碎片化的叙事,成功重构了一种动态的、开放性的非本质主义身份模式。  相似文献   

20.
威廉.福克纳于1950年获得194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且是最受误解的作家,其创作手法上的实验与尝试非常引人注目。其叙事手法别具一格且堪称一绝。本文试从多角度叙事的选取及小说的复调性质对于《押沙龙,押沙龙!》的叙事艺术进行剖析,在与福克纳的另一部小说《喧哗与骚动》的叙事技巧和效果比较中,来凸现其卓越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