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恨水的长篇小说《八十一梦》是一部具有严肃文学作品内涵的通俗文学作品。批判意识与自省意识便是其清醒现实主义精神与通俗性的文化向度的集中体现。作品不仅对战时陪都重庆社会弊害予以批判与自省,同时对生活其间的重庆人的“劣根性”予以批判与自省。这种双重批判与自省,回应了当时文学对于民族意识与民族文学传统回归的呼唤,充分显示出这部作品具有的文学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史记》的生命之树为何长盛不衰?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是无与伦比的“百科全书”,具有独特的民族凝聚力,是中国人的根柢书,此外,它还体现出四大特点:第一,是民族文化的浓缩;第二,是反映民族共同心理的历史哲学;第三,其历史与文学的成就遣泽后世;第四,司马迁崇高的人格、创新的精神激励人生奋发有为。《史记》研究总成果的统计与分析表明,二千多年来《史记》研究始终受到重视,80年代以来更是达到高峰,且具有研究方法多样化的新特点。当代《史记》研究的趋势是提高与普及双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核心——“境界”理论不仅仅是一种文艺学的概念范畴或风格、特征,它实际上探讨的是文学本源的问题。文章从“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优美”与“宏壮”、“真”与“不真”、“隔”与“不隔”、“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六个方面对其“境界”理论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与我国有着悠久文化交流史的日本 ,对于《诗经》的翻译、改写 ,突出地体现了日本接受中国文化化汉为和、和汉并存的特点 ,日本学者将《诗》不断消化 ,使之融化在日本文化之中 ,形成不似《诗经》的《诗经》变体 ,从《国调周诗》、《诗经国风》及霞朗咏会的汉诗吟诵中可见《诗经》在异文化背景中之命运。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历时性的艺术体式之一,这种传统观念,使人们长期忽视对诗的共时性理解。就《楚辞》、《诗经》的研究而言,运用共时性理解可以解开其内容以及形式方面的诸多谜一样的问题,如《离骚》“求女”、《九歌》“事神”、《诗经·桑中》“思孟姜、孟弋、孟庸三人”的真实内涵,《离骚》一诗的多元隐喻模式、其隐喻与转喻的关系,《诗经》的语言形式特征,以及历史“语境”中共时性要素对解读《诗》、《骚》的意义等。共时性理解法与目前流行的那种逸出文本,并最终导致文本整体性消解的所谓文化分析法不同,它主要是文本分析法,重视文本中各相关要素的互相规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历史是阐释的历史,而关于海伦形象的阐释史,使历史与想象的界限更加模糊。从伯罗奔尼撒的光明女神到丽达与宇宙之女,从荷马的《伊利亚特》到欧里庇得斯的《海伦》,这个女人的面目在历史的迷雾中扑朔迷离。假如虚构也是一种历史,那么追索神话、文学与艺术中的海伦,就是对历史的一种新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河南作家李佩甫的<羊的门>和张宇的<软弱>都是以豫中平原作为故事发生发展背景的长篇小说,一写乡村,一写都市,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从各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内豫中地区的社会文化生活.本文以这两部作品为例,对作品中蕴含的豫中文化展开论述,剖析其文化内涵和具体表现,以期对豫中文化做较为全面的阐释和总结.两位作家对豫中文化既有感性的直觉,又有理性的认知;既有认同肯定的地方,也不乏反思批判之处,从而使作品的文化主题得到了的深刻的发挥和表现.  相似文献   

8.
论宋代<<调笑>>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宋代《调笑》词有独特的体式,与唐、五代《调笑》迥然不同,它以女性为抒情主体,以男女之间的相爱相悦、相思相别为主要内容。它带有一定的表演性质,是唱赚的早期形式。诗词文三者结合的样式,注重对人物情感心理的刻画,使它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它与通俗曲艺接近,但又追求“雅”的风格。宋代《调笑》词集中于北宋,这既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与苏门文人集团的参与创作相关,也是其自身的发展、变化使然。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品的文化属性不仅来自于作家、作品本身的文化创造过程,也生成于读者、批评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文化阐释行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D·H·劳伦斯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其文化意义蕴含于作家的文学创作过程中,并深化于作品的文学接受过程中。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该作品在文学接受中的文化误读、审美接受、文化阐释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不断升华的嬗变过程。其中性爱主题研究、原型批评、生态批评从不同层面说明了文学批评过程中的文化阐释行为。  相似文献   

10.
《狼图腾》摒弃所谓的"知青文学"之"宏大",在一个更高、更大的创作视野中进行一种小说化的文学、文化、历史、哲学探求;它构建一种非"文"(文学)非"理"(事理)的叙事场,采用永久性阐释空缺这样一种智性的叙事策略,选择一种多视角自体内视的叙述角度,打造一种瓦解"逼真"的宏观叙事环境。它的文学眼光穿过历史隧道,聚焦于知青时代和内蒙额仑草原,文化历史生成为这里的宏大背景,生态小说意识成长为一种文本现实。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一直是文学考量的对象,并且是古代叙事观念生成的源头之一。本文在文史会通的背景之上,以《史记》的书写与接受为中心,参照西方新历史主义的"叙事—阐释"理论,探讨情节编排、形式论证、意识形态三种主要的阐释模式在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古代文人对这三种方式的体认。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的文化属性不仅来自于作家、作品本身的文化创造过程,也生成于读者、批评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文化阐释行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D&#183;H&#183;劳伦斯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其文化意义蕴含于作家的文学创作过程中,并深化于作品的文学接受过程中。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该作品在文学接受中的文化误读、审美接受、文化阐释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不断升华的嬗变过程。其中性爱主题研究、原型批评、生态批评从不同层面说明了文学批评过程中的文化阐释行为。  相似文献   

13.
基督教对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对文学的影响尤为突出。但丁的《神曲》就是一部深刻阐释基督教文化的文学作品。《神曲》的整体结构充满了神性色彩,象征性、寓言性的手法表现得非常突出。《神曲》对基督教文化的深刻阐释强化了西方文化体系中精神信仰的地位,从而对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周易》的语用观有如下特色 :其一 ,从哲学的视角分析语言的功用 ,具有鲜明的思辨性 ;其二 ,在“人与语言的关系”而不仅仅是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这个超出一般语言论著命题范围的更大的范畴内对语言的功用进行考察 ,具有更大的涵盖性 ;其三 ,强调变化与发展 ,具有明显的辩证性。此外 ,作为一部哲学典籍 ,《周易》对语言的论述不全面也不系统 ,但对今天的语用研究却有积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学与政治的关联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文学与政治的对话,《乌托邦》的政治性阐释展示了文学阐释的政治维度。文学阐释的政治维度包涵文学对政治的表达、演绎、介入和想象,因为文学中的政治兼具实践性和理念意义,文学不仅是对现实政治的反映,也是一种政治理念下的对现实的介入及对未来的政治想象。  相似文献   

16.
略论王瑶对“学者鲁迅“的意义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通过王瑶先生对“学者鲁迅”的意义阐释的个案拓史的层面上,展开对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化文化与文学的一个人格符号的解读,从而可以论证,研究鲁迅,因为个体生命需求的不同,在不同的历史和不同的文化心理上,其阐释的内在动因也有很大差异。鲁迅对我们的生命渗透和我们对鲁迅生命认识,在生命认识,历史和人文意义上是无穷尽的,从中看到鲁迅到中国文化传播史上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圣经》汉译历史由来已久。最初的《圣经》讲解者必须将自己的理解与解释置入汉民族的生活语境中,以进行本土化阐释。《圣经》汉译过程中采用了用中国儒道释学说来比附基督教学说的格义与附会的具体阐释方法。  相似文献   

18.
翻译与跨文化阐释是促进文学发展的重要手段。翻译是对语言的转换,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翻译是对一种文化的转换,就是跨文化阐释。这两种方式在不同的环境中使用可以造成不同的效果,合理的选择可以促进优秀的文化走向世界。本文首先介绍了翻译与跨文化阐释的概念和作用,然后概述了跨文化阐释和文化传播的关系,最后对跨文化阐释的范围进行界定。以期翻译人员能够合理的选择翻译方式,让优秀的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9.
唐代以来各家对《管子·形势》篇“抱蜀”一词有六种训释,而释为“抱一”既有词义上的凭据,又切合《形势》篇文旨。“抱蜀”即《老子》所谓“抱一”。  相似文献   

20.
古今<<虬髯客传>>研究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料匮乏与研究方法的简单单一、相对落后,制约了对《虬髯客传》的突破性学术研究。在古今研究家所持的三大主要说解中,“文人游戏”说对历史真实与虚构真实辩证关系认识不足,并不成立的“侠义”说起了严重误导作用,“士”之政治人生追求说有待完善。应对古今《虬髯客传》研究进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