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赵兰 《档案天地》2013,(12):20-23
捐纳,又叫赀选,有时也叫捐输、捐例、开纳,通俗讲就是卖官鬻爵。它通常由政府条订事例,定出价格,公开出售,并成为制度,这就是捐纳制度。卖官制度由来已久,早在秦汉时就已出现。据史书记载,秦汉两代,每逢军兴、河工或灾荒,统治者每多举卖官爵,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相似文献   

2.
王科杰 《历史档案》2020,(2):108-116
捐输赈济作为一种国家汲取赈灾财富的手段,在乾隆朝始因制度化而成熟。为与卖官鬻爵的捐纳赈济相区别,清廷不断强调捐输的自愿原则及赏赐的滞后性,并以其有裨世道人心而大加提倡。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往往因灾情紧急与制度的模糊性而发生强迫捐输的情况。在因勒捐勒罚而起的庄有恭案中,制度的制定者乾隆帝即在调查得实后默许了这种越轨行为。只有以袁枚为代表的民间士绅,因受害严重才发出了微弱的声音。捐输赈济的"言不由衷"不仅反映了其与捐纳赈济的暧昧关系,更体现了"不加赋"的清代财政体制在面对临时性社会危机时的尴尬与无奈。  相似文献   

3.
清代任官,有正、异途之分。据《清史稿》载,“清制,入官重正途,自捐例开,官吏乃以资进”,所谓“重正途”,即国家重视由科举、五贡(恩、拔、副、岁、优贡生)、萌生入仕之途径;所谓“以资进”,即士子通过捐纳异途取得官爵。捐纳制是公开卖官鬻爵的制度,几与清代相始终。捐复制是捐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清代官制的一个侧面。研究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不仅可以为考察捐纳制度提供依据,而且必然有助于探讨该时代的社会形势。但在过去,由于这方面资料较少,所以学界多瞩目于入官正途——科举、五贡之研究,对异途捐纳、捐复很少涉及。笔者拟以《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档案》所收之《推广捐复之例》为基础,参证有关史籍,对捐复制及其与当时社会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从而透视乾隆盛世之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正>正实收也称实收,是清代捐纳(捐输)制度下政府卖官买官的收据。现代社会,花钱谋官是腐败行为,见不得光。而在中国封建历史上曾有公开、明码实价卖官买官的捐纳制度,平民或低级官员交纳一定数额的银两或粮食,可得相应的官职或头衔。捐纳制最早出现在秦汉时期,嗣后历代封建王朝无不开办捐纳,一直持续了近两千年。清代,捐纳是一项重要的国家制度,与科举、荫袭、保举同为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始于顺治朝,完备于康熙、雍正、  相似文献   

5.
倪毅 《历史档案》2023,(2):138-144
<正>清承明制,实行捐纳制度,捐纳项目、价格、手续、铨选的相关规定等在不同时期都有变化。关于捐纳制度的研究早年有汤象龙根据军机处旧藏档案所作的《道光朝捐监之统计》((1)),主要从捐监制度的起源、清代捐监制度略述、道光朝捐监之统计和道光朝捐监银之分配四方面内容进行阐释;许大龄的《清代捐纳制度》((2))以丰富的资料对清代捐纳制度作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可称为研究清代捐纳制度的拓荒性力作。近年来,伍跃的《中国的捐纳制度与社会》((3))从制度史与社会史角度出发,探讨捐纳的功用及影响,对捐纳研究有重大的突破和推进。捐纳文书是在捐纳程序中形成的纸质文书,作为个案资料的典型代表近年来颇受重视。已经公布的捐纳文书,如安徽省档案馆藏同光年间捐纳文书((4)),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明清徽州捐纳文书14件((5)),安徽师范大学藏同治十年(1871)户部执照和监照1套((6)),安徽黄山学院图书馆藏清代中晚期捐纳文书((7)),辽宁省档...  相似文献   

6.
王海妍 《兰台世界》2011,(10):78-79
文职捐纳在特定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状况下产生,财政体系中赋役制度无法适应社会情况的变化、救灾体系的废弛、防御力量的下降等。明中后期频繁开捐,致使捐纳渗入社会各个方面,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相似文献   

7.
文职捐纳在特定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状况下产生,财政体系中赋役制度无法适应社会情况的变化、救灾体系的废弛、防御力量的下降等.明中后期频繁开捐,致使捐纳渗入社会各个方面,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相似文献   

8.
捐监即出资报捐以取得益生资格。乾隆帝继位之初,将各类捐纳尽行停止,独留捐纳监生一项,但须赴京于户部纳银办理。乾隆三年,下旨将捐监改为纳谷,并划归各省办理,其后又多有变化。纳谷捐监的本意是增加国家粮食储备,以利赈灾平粜,抑制粮价上涨,它与乾隆帝为进一步巩固统治而采取的其他一系列经济措施密切相关。同时,清代乾嘉时期相当一部分府、州、县官出身于捐监,但纳谷捐监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遭到地方官吏的抵制,从考察清代错综复杂的权力结构的角度来说,其中很有一些耐人寻味之处,因此,它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清代中期的政治状况。现特将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及上谕档案中有关史料选辑刊布,以为研究乾隆朝政治经济的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道光十年,安徽发现捐纳职衔者并无部案,咨取部文核对,亦与户部咨文版片式样迥异,且无捐纳者身家清白册结,凡此种种,均与捐纳之例不符,遂上奏朝廷。道光帝谕令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会同户部、刑部严查,并一再发出谕旨,今各省督抚追缉案犯。数月后,将案犯追解归案,审出户部、国子监等衙门捐纳房贴写办理假照经过,从而得知办过假照达数百人,得银数万两。不仅户部如此,冬部皆同。溯自嘉庆二十一年以来,共办过假照达4000余人之多。这是继嘉庆十九年假照案后,又一起严重事件,为此事而降革、降调各部堂官、司员数百人。现将馆藏军机处上谕档中有关档案辑出,予以刊布,可见清代中叶以后官员昏庸、吏胥舞弊之一般状况。  相似文献   

10.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十一月,广东士人黄培芳于广州启程北上公车,翌年二月抵达北京,行期将近三个月。在《北行日记》中,黄培芳详细记录此次北上赴考的行程。本文以之为中心,结合同时代人的游记、诗文、地方志等各种文献以及黄培芳本人的画作,讨论以下问题:(一)广东士人如何选择北上路线,各条路线的优劣所在。(二)在穿州过府中所经历的各种艰难与乐趣。(三)分析北上公车对广东士人诗画创作产生何种影响。笔者认为广东士人的公车之路,除备尝艰难困苦外,路费花销也很大,每名士人公车之行的单程费用,须花费100两白银(相当于120元洋钱)。科举考试既是一场智力的较量,也是体力与意志的比拼。路途的艰辛和开销的庞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东举子的科考成绩。但是北上公车,极大地开拓了广东士人的视野和交际圈,即使铩羽而归,对于广东士人的诗画创作却大有裨益,这是无法用孰得孰失来衡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