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今天,令家长头疼的问题不仅仅是该不该让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了,而是如何趋利避害地发挥电子产品的作用。家长不仅仅要成为孩子的引导者,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利用电子产品,更要做孩子的守护者,为孩子把好关,当孩子遇到问题时积极提供协助。  相似文献   

2.
睦言 《家长》2010,(11):15-16
一、家长要“以身作则” 有些家长只知道一味地限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自己却整天拿着手机鼓捣个不停,或是坐在电脑前废寝忘食地上网聊天、玩游戏。孩子于是便以家长为榜样,沉迷于电子产品中不能自拔。因此要想使孩子摆脱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家长就要以身作则,  相似文献   

3.
<正>一、活动背景当今的科技发展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工具"和"玩伴":电子产品。当家长们无暇陪伴孩子的时候,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能让孩子玩上大半天。调查显示,很多学生在周末的时候极度依赖电子产品,还经常向父母索要电子产品。一些家长认为,电子产品普遍使用是大势所趋,自己和孩子顺应时代发展,玩玩也无妨。网络聊天能让  相似文献   

4.
网络信息时代,电子产品与线上软件正广泛地进入学生们的学习与生活,尤其是手机、ipad、电脑等电子产品越来越成为学生居家线上学习的必备工具。对孩子在线学习的自律及效率心存担忧的同时,电子产品及网络的过度使用亦成为家长们关注的焦点。家长应如何理性看待孩子的电子产品及网络使用问题,帮助孩子及时修正?又如何预防电子产品过度使用与网络成瘾,促进孩子健康成长?针对孩子的成长阶段,从三个层面作出了回应。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进入了我们的生活.许多成人已渐渐沦为电子产品的"奴隶".受成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孩子也变为不折不扣的"电子控",一旦离开电子产品,他们常会无所适从,严重的甚至产生心理问题.其实,家长完全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预防孩子成为"电子控". 告诉孩子电子产品只是工具 现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已深入许多家庭.孩子是最喜欢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他们好奇心强,一旦玩上电子产品,往往爱不释手,十分痴迷.此时,家长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应让孩子知道电子产品的真正作用,对于那些纯娱乐的电子产品,最好让孩子少接触.  相似文献   

6.
椰壳效应     
正中国家长有一个普遍的教育误区就是更多地注重揪出孩子的错误而并非肯定孩子的成绩。有个孩子总是不愿意吃饭,这让他的家长苦恼不已。一次,他的爸爸从外地带回一只新颖别致的椰壳,孩子见了爱不释手。这件事情让父亲突发奇想,就用锯开的椰壳给孩子盛饭。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孩子吃得津津有味,而且饭量也大增。这一现象心理学上就被称为"椰壳效应"。"椰壳效应"妙就妙在变"要孩子吃"为"孩子要吃"。面对让不少家长感到头疼的孩子不好好吃饭的问题,用孩子感兴趣的椰壳盛饭,孩子竟然能愉快地吃下去。同样的道理,与孩子沟通时,把批评包装一下,给它裹上一层糖衣,让批评变得甘甜,亲子  相似文献   

7.
处在商品社会中,孩子不可避免地要和金钱打交道。如何让孩子对金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让他们能够合理地使用钱,进而对自己的财富负责,是每个家长应该重视的问题。事实上,培养孩子  相似文献   

8.
目前,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是信息的海洋,是交流学习的平台,那么孩子到底要不要接触网络也成了家长们最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我认为,孩子接触网络并非坏事,关键要看如何引导。正确的引导可以让孩子科学地利用网络来学习、娱乐,可以让已经"上网成瘾"的孩子变"玩"为"学"。家长们不妨抛弃拒绝心理,亲自去体验网络世界,接受和了解网络,并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温暖的双手。  相似文献   

9.
过早接触电子产品对孩子来说是弊大于利的,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用眼健康,还可能会使孩子沉迷其中从而影响其社会认知的发展.家长需要合理地引导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增加对孩子的关注度和有效陪伴,避免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家长对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态度,研究者采用自编问卷对重庆市158位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家长认为电子产品的主要缺点是会使幼儿视力下降.对其内容的适宜性不够重视;对幼儿使用电子产品,家长主要特权威观念。即可以适当满足,但必须严格控制;在幼儿使用电子产品时。家长的有效陪同行为较少;家长对幼儿使用电子产品所采取的措施类型主要为鼓励型、限制型与监督陪同型。这表明可能存在家长忽视时内容的监督,家长缺乏必要的自我约束。家长错误采用"保姆型"和"奖惩型"教育措施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蒲巍巍 《家长》2022,(1):16-17
<正>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电子产品走入了千家万户。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使其对孩子的成长利大于弊,成为家长和老师共同面对的话题。电子产品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家校沟通,也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问题。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强、自制力差,因此,小学生使用电子产品也有成瘾的风险。作为一名教师,笔者认为,随着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家长应当紧跟时代步伐,正确认识电子产品的利与弊,既要避免或杜绝孩子对电子产品沉迷成瘾,又不能剥夺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 ,交钱上幼儿园 ,是为了让孩子多学点知识 ,幼儿园不能成天让孩子玩。家长们的担忧有其自身的道理 ,希望孩子能从小打好基础 ,长大了更好地立足于社会。那幼儿园为什么要让孩子玩呢?游戏究竟能带给孩子什么呢?笔者认为 ,要让幼小的孩子具有综合的素质 ,成为未来社会的有用人才 ,游戏应该是最好的途径。一、游戏能让孩子享有幸福、快乐的童年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每个正常的孩子都需要游戏 ,这不仅仅是因为游戏满足了孩子好动、好奇、好模仿的特点 ,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需求 ,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手段 ;更重要的是游戏还能给孩…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如智能手机,它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这也使得儿童过早地接触手机甚至痴迷手机,因此,造成了青少年厌学、偏激、消极的人生态度等不良现象,很多家长为之感到苦恼。要想让孩子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减少手机给孩子带来的危害,作为家长必须尊重孩子和信任孩子,耐心地与孩子沟通,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进行家校合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智障的孩子就像是折了翅膀的"天使"。要想让智障孩子也能够在天空优雅地翱翔,就需要家长和老师一起,来修补那折断的翅膀。一段时间的家庭教育指导后,我欣喜地发现,不少孩子和家长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其中一个孩子的家庭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9,(92):12-13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件,媒体、游戏等市场越来越低龄化,很多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在有些家庭中,玩电子产品甚至成为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孩子对电子产品的过分沉迷有着很大的危害,它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和体重等生理健康,还会阻碍孩子的智力、注意力、社交能力和生活探索能力的发展。孩子的这种沉迷主要源自家长对这方面教育的忽视,有些家长忙时就把它扔给孩子;还有些家长本身就对电子产品具有依赖,闲下来便用电子产品打发时间,给孩子做出了不好的示范。对此,很多家长会很着急,但是如果强硬地不让孩子玩,孩子便会耍赖撒泼。本文分析电子产品对小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解开沉迷电子产品的心结。  相似文献   

16.
黄琦 《中学生博览》2023,(12):76-77
<正>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孩子不再沉迷手机?与其碎碎念,不如和他们一起读绘本。生动有趣的画面,恰到好处的留白,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意。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能解决孩子沉迷IPAD、手机等各种电子产品的问题,却发现越禁止越违反——就像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结果大家都很累。家长不懂孩子的痴迷原因,就像孩子不懂家长的苦心何在。要想将沉迷游戏的人拉出来,先要去了解他们的世界。  相似文献   

17.
《少年儿童研究》2010,(4):61-61
处在商品社会中,孩子不可避免地要和金钱打交道。如何让孩子对金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让他们能够合理地使用钱,进而对自己的财富负责,是每个家长应该重视的问题。事实上,培养孩子的金钱观和理财能力,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谈还是不谈,而在于怎么谈。  相似文献   

18.
《启蒙(3-7岁)》2011,(12):24
我国卫生部发布的系列儿童救助指南建议"别让婴儿使用学步车",因为使用学步车不仅带来安全问题,还会影响孩子的大动作发育。孩子在半岁以后要经历从爬行到站立再到行走的过程,不少家长为了省力,就在孩子还没有学会站立的  相似文献   

19.
<正>在孩子们刚读小班时,就有家长说想给孩子报个兴趣班,问我孩子平时在幼儿园对什么比较感兴趣。这个问题把我难住了,因为我发现孩子的兴趣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不仅仅是对某个事情或者某个活动感兴趣,其实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兴趣。一、如何让孩子产生学习的动力经常有家长会跟我抱怨说:"小孩子特别爱问‘为什么’、‘这是怎么回事?’很多的问题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真的烦人。"面对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有的家长则会显得不耐烦。然而,这些问题恰  相似文献   

20.
正与户外运动相比,越来越多的孩子热衷于电子产品,香港卫生署—项调查显示:近几年香港儿童开始接触平板电脑的年龄中位数为16个月,最小的只有1个月。幼年"低头族"之所以会出现,父母们要负很大的责任。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机不离手"是很多年轻父母的常态。据统计,51.8%的父母与孩子共处时会看手机,而一些家长为图清静,喜欢使用"电子保姆"代替自己陪伴宝宝。动画、游戏让孩子面对各种屏幕的时间越来越长,因此产生的"视力问题"接踵而来。视觉是各种感觉中最丰富多彩的现象,人们所有信息的80%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