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月  田野 《今日科苑》2012,(16):98-100
起居四大危险时刻清晨一骨碌爬起床。上午6时~11时被喻为心脑血管病的"魔鬼时间",人的心血管壁在清晨时最脆弱,70%~80%的心脑血管病猝发都在此时。徐成斌告诉记者,人在夜间睡眠时,身体各系统处于半休眠状态。早上刚醒来,心跳频率从慢到快,让血管收缩和凝血的物质增加了,容易出现血栓,而醒后猛起身,  相似文献   

2.
你知道吗?     
<正>人们为什么喜欢频繁换手机?人们为什么喜欢频繁换手机?仔细想想,似乎没有人真正需要最新手机的新功能。科学家最近进行了一次实验,通过一款名为"不要饿死"的冒险游戏,测试人们对于"新"技术的反应。参与者玩了两轮游戏。在第一轮,研究人员告诉他们,游戏中将使用一张由随机生成器选择的地图。在第二轮游戏中,他们被告知,一个最新的人工智能系统根据参与者的技能水平,选择了一张地图。每一轮过后,参与者均  相似文献   

3.
正蜗牛经常被当作"慢"的典型,也经常被当作励志的榜样,除此之外,蜗牛似乎没有什么别的特点。最近,一项新的发现让人觉得蜗牛还挺"牛"的。当我们人类在做出复杂的行为决定,并且实施这个决定时,我们的大脑会有一系列复杂的反应,然后才能协调身体来完成。但是科学家对蜗牛大脑进行监测的结果显示,蜗牛的大脑中只有两个细胞在分别承担控制和激励的任务,它们通过彼此的反馈来帮助蜗牛  相似文献   

4.
失恋有多痛?     
正切菜时刀锋划过指尖产生的剧痛,牙根发炎产生的慢性疼痛都是身体能清晰感觉到的。那么,失恋是一种心理上的感觉还是真的疼痛?如果是真的疼痛,它与被切破的指尖或发炎的牙根的感觉一样吗?科学家研究证实,在恋爱中受伤害的一方感觉的伤害和肉体受伤具有相似的地方,即"心痛"和身体疼痛都能刺激大脑的相同区域。在研究中,21名女性和19名男性在最近的6个月内经历了一次痛苦的恋爱。研究人员让所有研究对象完成两项任务:在第一项任务中他们看了旧恋人的照片后,显示出明显的精神上的痛苦,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核磁共振检测到这些情感变化  相似文献   

5.
每个人睡眠的时间都有所不同,有的人甚至声称自己几乎不睡觉。那么,人类能否不睡觉也能活着呢?科学家们对此进行了一项剥夺睡眠的实验。在第一个不眠之夜,几乎没有引起任何问题。到了第二个晚上,嗜唾现象就变得极其厉害,大脑的功能下降,无法从事脑力劳动。这表明,大脑比身体更需要通过睡眠来休息,失眠时几乎看不到躯体有任何不适,但大脑却感觉到了。第三个晚上,实验者靠自己的力量保持清醒已经不可能,如果要继续保持清醒的话,则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几秒钟的短暂睡眠。由于心理疲劳的加重,人开始变得容易冲动,出现神经官能症的症状,比如狂躁和幻觉,实验者已不再能进行自我的心理调控。此外,动物实验表明,当动物被连续几个星期剥夺睡眠后,它们的体温会迅速下降,最后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6.
<正>以往,人们一直认为朋友多了路好走,但在科学家看来,这种观点是很片面的,因为在许多情况下是:朋友多了路难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交友本身有风险,交友不慎会对自己产生很多危害。例如美国研究人员在最近一项调查中发现,社交网络——脸谱网(Facebook)已经让儿童在交友问题上负担变重,并让一些儿童深受其害:当儿童被网络中的朋友"隔绝",或者与朋友"闹翻",比在实际生活中更加伤人,对儿童造成的心理创伤会更大,甚至有造成自杀的危险。人们熟知的典故"孟  相似文献   

7.
剧透有好处     
<正>什么是剧透?就是当别人没看完甚至没看某个作品的时候,你就把结果告诉他。比方说,在1980年春节前夜的上海胡同,在《上海滩》刚开播之前,你用大喇叭大声嚷:"许文强一出门就被乱枪打死了",再或者,在2005年你在美国抢先看完原版《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小说后,就迫不及待打电话给等待中文版的朋友或同学,告诉他们,邓布利多死了。而对于哈利波特,还有一个剧透党做得更绝。他把自己QQ的名字  相似文献   

8.
科技情报站     
正午睡时间太长容易"伤心"午睡一会儿可以让我们下午更有精神,但是午睡时间并非越长越好。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发现,午睡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0分钟。一旦超过40分钟,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显著增加;而午睡90分钟,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增加50%,醒来后还会觉得疲惫不堪。代谢综合征会让人腹部变胖,患上高血压、高胆固醇、高血糖等疾病,这些都会增加人患上心脏病的风险。烂番茄可发电番茄美味多汁,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可是烂掉的番茄就只能被扔掉吗?如今,有一种方法或许可以变废为宝,将烂番茄利用起来。美国化学学会的研究人员要用烂番茄发电。把烂番茄放在电池里,用专门分解番茄  相似文献   

9.
被媒体称为"中国最有争议的科学家"的美宝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北京荣祥再生医学研究所所长徐荣祥在北京举行记者会宣布,他发现了"人类生命细胞再生物质",实现了人体器官损伤缺损的原位克隆复制和临床应用的成功,同时还完成肿瘤细胞系转变的研究。如果真如他所言,那么这意味着一项比干细胞克隆更先进的医学发现在中国诞生。然而,5年前,徐荣祥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自己的研究理论时已经遭到了15位院士的一致质疑。但是沉寂5年后,他却突然公布已经实验成功。然而所有的结果都未见在国内外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也没有获得任何学术机构的认证。徐荣祥能够提供的只是注册地为美国某小县城的5个专利。"组织器官克隆",这究竟是一个有待医学界认可的医学新大陆,还是又一个惊天大骗局?  相似文献   

10.
该还是不该,这是个问题。诺贝尔曾有一句名言——"人类从新发现中得到的好处总要比坏处多。"的确,没有新发现、新发明,就没有人类的进步,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具体到某一项发明上,情况反而复杂多了。它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多还是坏处多?它应该被发明出来还是将它发明出来压根就是个错误?有时候真的不容易回答,即使聪明如爱因斯坦,同样会面对这样的难题。面对嚣张的纳粹,爱因斯坦曾向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可是到了1945年春天,美军进占德国西部,发现纳粹的核研究只限于实验室阶段,并没有制造核武器计划。爱因斯坦有些后悔,因为他知道核武器的厉害,于是,马上向白宫提出没有必要再使用原子弹了。然而,包括核弹在内的武器一旦研制出来,使用还是不使用的问题就不是由科学家所能决定的了。在如此严肃的问题上,科学巨人爱因斯坦都无可奈何,这充分说明评判一件发明是好还是坏,真的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情。有些东西,刚发明时谁都说好,也许过一段时间,它便成了过街老鼠。发明由"好"变"坏"是人们认识提高的结果。过去,人们病了,医生常常会给你开一大把四环素——它还真有点像万能药,对有些病治疗效果奇佳。可是,后来才被发现,长期服用这种东西,容易出现"四环素牙"。可以肯定,四环素的研制者的初衷并非如此,但他给人们制造了一口黄牙。现在不吃四环素了,牙齿也不黄了,可是更多的人的初衷竟也改变了,心也黑了。医疗新发明层出不穷,一种比一种"疗效显著",直骗得你没病也被气出病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未来世界将会面临哪些或善良或邪恶的奇妙发明吧。  相似文献   

11.
1956年3—8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小组组织全国600多位科学家编制"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以下简称"十二年规划")。其中,火箭、导弹专家钱学森是综合组组长。他不但主持起草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报告,还力排众议,促使其被列为国家57项重点项目之一。同年5月26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决定根据钱学森的报告,发展中国导弹武器,并为此成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也即导弹研究院)。6月2日,钱学森参加由聂荣臻召集的会议,提出导弹研究院的建立应寻求苏联的帮助。6月16日,他们又开会商讨了"赴苏争取导弹技术援助"的内容([1],页133—134)。6月20日—7月21日,钱学森访问了苏联。这次访问在钱学森生前一直未公开报道,这进一步增添了人们对此事的兴趣。此访问是由哪个国家主导的,钱学森究竟和苏联人谈了些什么,双方各自有哪些收获?苏联对中国早期的导弹研究有哪些影响?此次访问的翻译吴鸿庆的回忆有助于解答这些问题。吴鸿庆,1931年生,计算力学专家,兰州交通大学教授。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并被分配到力学专业任助教,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苏联专家别洛娃的翻译。1956年曾作为翻译陪同钱学森访问苏联。1960—1962年担任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副主任。1971年调入兰州铁道学院(现兰州交通大学),先后任基础课部副主任、兰院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等职。与吴望一合译《气体动力学讲义》,著有《结构有限元分析》等([2],页406—418)。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对吴先生的访谈是分几次才完成的:2016年7月11日进行第一次,也是主要的访谈;在整理访谈稿的过程中多次通电子邮件和电话;8月14日上午给他发去一张存疑照片后,又约他于当天下午补充了一段比较重要的谈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